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其中也含有对马的意象,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其中的特点。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
杜甫诗歌中有名的意象篇1
千载尘霜,万世红尘,历史的滚滚车轮无情划过,多少事已成风,于无声间飘逝如幻。
然亦有无数超脱之作,在历史的过往中愈发闪耀,星辉熠熠。
杜甫便是其中一位,他是无人不晓的大家,,他是才华超群的诗人,他是万世敬仰的诗圣。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总是充满一股强大的冲击力,激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久久情牵。
心拥忧国忧民情怀,诗纳千百世间相态,他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一部绝代诗史。
独领风骚的诗歌精神融汇万世敬仰的人格力量,他是光耀历史的一颗明星,慧洞空明,光芒泽世。
提起杜甫,除了诗圣,那么人言提及最多的便是集大成者。
他是一位集大成和承前启后的诗人。
清代叶燮《原诗》中说:“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
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
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
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这样说,不无夸张之处,但杜甫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和善于创造,而开启了后代众多诗家、诗派,却是无疑的事实。
正因为杜甫有如此魅力与贡献,故而后代学者研究杜甫诗歌甚多,其研究方面也甚广,总括而言,涉及了诗歌体裁,题材,艺术风格,语言精度,创作技巧,诗歌意象等诸多方面,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华文化积淀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历来学者对杜诗的研究当中,对诗歌意象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环扣,杜甫诗歌意象种类多,运用新奇,内涵深远,为后世所称道与仿演,如月,鹰等,学者研究相对更多。
然而在杜甫诗歌当中,还有一
种意象非常重要,便是“马”,言其重要,笔者窃以为有如下因素,其一,杜甫的咏马诗作虽数量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贯穿作者心路一生,作者的一生恰有马的影子。
其二,作者对于马意象的塑造融汇了作者太多的人生辛酸与感悟,作者一生随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受,而这些在马的身上有很多的体现。
其三,马意象的身上凝练了作者的人格美,精神张力,研究它更能体味一代诗圣的强大魅力,于己于人,受益良多。
究上所点,马意象内涵深刻,影响久远,是为杜诗之重,有必要去深深体会。
历来学者研究也很多,究其要点,包含了以下方面:马意象运用的原因,马意象的特点,马意象与作者心灵情感的联系,及其所体现的人格美及对后世的影响。
根据马意象在杜诗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前人研究方向,笔者认为本篇论文的研究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并根据要点逐一阐述;
一,杜甫诗中出现马意象的诗歌数量不多,但却很重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根据具体诗歌内容分析并谈谈自己对于马意象的理解是论文的主要内容。
二,马意象的内涵是随着作者的心灵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诗歌中出现的马意象是具有不同特点的,因而根据作者的不同人生阶段进行分段研究是本文的写作线索及思路。
三,在马意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美,人格美是杜甫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个综述,并且这种精神是与作者所留给后人的一种重要力量,对于这种精神的概括也是马意象研究的组成部分。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这三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并且深深融合的一个整体,所以并不会有明显的分点,在综合中分析,在分析中综合。
一、杜甫诗中“马”意象的分布和分类
马,是人类的老朋友,它不仅以矫健俊美的形象赢得人类的喜爱,而且通灵人性,善于驾驭和驰骋的品性受到人类的器重,特别是在我国古代,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生活的重要部分,还是沙场的重要力量。
功名只在马上取,马的身上寄托着英雄建功立业的渴望。
正因如此,在大唐社会,对马的咏颂不绝如缕,在那片诗歌的海洋留下了无
数咏马佳作,杜甫诗其中重要的一位,不仅因为诗圣的名气,更在于杜甫的“马”有着独特的美。
杜甫现存的整篇咏马且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有十二首,虽然这在他留给后人的一千四百余首作品中微不足道,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借咏马表现自己理想和渴望为国效力的愿望,感受到他渴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和那种关心国家时事“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甫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十二首咏马诗作分别是:《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天育骠图歌》,《骢马行》,《瘦马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秦州杂诗》(其五),《病马》,《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白马》,《玉腕骝》。
这些咏马诗作分别作于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下面先做简单介绍:
杜甫诗才早熟,七岁便能作诗吟咏凤凰,虽然他没有像王维那样留下十岁的名篇,但杜甫青少年时期还是留下不少诗作,虽以“读书破万卷”著称,但他可绝不是躲在书斋里的文弱书生。
少年的漫游生活,充满浪漫情调,裘马轻狂正是盛唐的写照。
此时诗人年少气盛,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朝气蓬勃的时代,时代的氛围铸就他乐观的心态,对人生充满幻想。
《房兵曹胡马》和《高都护骢马行》便是这一时期咏马代表,骏马神姿,豪气冲荡,建功立业的豪情洋溢言表。
人生便如同一弯流水,没有永远的坦途,常人如是,杜甫也不例外。
怀拥满心理想抱负,满腔豪情正待抒发,入世为官,建功立业的道路便从此铺开。
天宝五年,时值二十五岁的诗人西入长安,次年应诏考试。
却怎料想奸相李林甫从中作梗,为达“野无遗贤”尽耍阴谋,杜甫满心抱负因此断送,随后仍试图通过其他路径,但总是不达。
仕途不通,经济拮据,精神状况也日益苦闷,作于此时的《天育骠图歌》和《骢马行》便是对于这种苦闷的抒发,马喻良才,却郁郁不得见用。
十年长安困守,杜甫不再对统治者充满幻想,而是望眼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安危,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之中更加强烈。
安史之乱,开始了一段大唐悲歌。
世情叵测,仕途的失意沉沦和
个人饥寒交迫使杜甫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他的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
他无奈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忧国忧民思想与年俱增,迭遭困顿的杜甫将一腔心血凝铸于诗文当中。
《瘦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便是写照,借马自述身世之苦,抒发哀伤之情。
乾元元年,杜甫上书劝谏肃宗不要罢免宰相房绾,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开始了西南漂泊生活。
“满目生悲事,因人作远游”,杜甫此时生活艰苦,穷困潦倒,忧愤悲苦含泪作下了漂泊西南时期的咏马诗《秦州杂诗》(其五),《病马》,《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白马》,《玉腕骝》,身世飘零,孤苦忧郁,雄姿已逝,建功立业的美好梦想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只是一个泡影,骏马已是虚弱的兵马,此情可堪回首。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少年时的裘马轻狂,客守长安的困顿失意,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漂泊西南时的孤零寒苦,在他不同的阶段都有马的影子,他的内心感受在一首首诗作中都有深刻体现,在论文的第二部分将具体到每一首诗,通过诗作的分析和归纳深层次感受马意象上的心灵力量。
二、裘马轻狂中的意气风发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言如是,诗圣的生活是多么的自在,举动间,豪放浪漫。
开元二十九年,诗人在这样一种感觉下写下了《房兵曹胡马》。
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本诗前两句诗人便用精妙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匹神骨清俊的“胡马”,它来自大宛(大宛素以产“汗血宝马”著称),非凡马可比。
紧接两句,开始描写马的形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双耳峻,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
峻:尖锐。
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如此精神高标,如此的凌厉雄姿,怎会安于槽枥,故而接下来便会言及骏马奔腾的气象:五六
句,所向无空阔,气势凌厉,直堪托死生,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在这里,马更像是一个朋友,忠诚勇敢。
奔马而来,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
最后两句,先对马的雄姿做了一个概括,此马具有非凡气势,更具有高贵品质,实属良马。
后又紧接一句“万里横可行”,如此的良马,当然是前途一片光明,当然有着雄心壮志,意境非常深远。
功名只在马上取,写马的精良更重意于借此建功立业,成就伟业。
如此蓬勃精神,傲然雄姿,正是作者意气风发的体现。
作者写此马,写它的雄姿凌厉,精神昂扬,渴望驰骋疆土正是作者自己的内心愿望,满腹才华,意气风华,渴望为国报效,建功立业。
作于此时的另一首咏马诗作为《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这首咏马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年)。
诗中的高都护,是安西都护府都护高仙芝,他在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平定勃律国,虏获勃律王,由此建功。
公元749年入朝,次年,又出征讨伐石国。
此诗当作于入朝后、出征前这段时间里。
首段两句写高都护的马由疆场跟随主人来到长安,名气身价大增。
紧接着写马的勇猛无敌,和人一样,满怀抱负,渴望建立功勋,虽写马,可字里行间透露着人的渴望建功立业。
“飘飘远自流沙至”,意思是说骢马从遥远的沙漠地区来到这里。
马儿疆场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接受奖赏,随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养在厩里。
后两句“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诗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门行》诗意,称誉骢马的品格。
老骥伏枥,尚且有千里之志,何况骢马并没有衰老,“雄姿”尚在,“猛气”犹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枥豢养的恩惠,时刻不忘建功沙场。
诗意透进一层,骏马的品格表现得极为鲜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骢马的骨相形貌,二句写腕蹄,二句写身躯。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
河几蹴曾冰裂”,(踣,踏地,踣铁,踏地如铁。
据《相马经》载,良马腕须短促,促则力健;蹄须高厚,蹄高则坚硬。
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县,流经高昌县。
)正因为腕促蹄高,踏地如铁,所以几次蹴踏,就使层积的交河冰破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骢马毛色,散在各处,如满身云锦。
这匹骢马是汗血马,奔驰万里,才能见到身上汗流如血。
最后四句,“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电掣倾城知”,二句承上文诗意,继续写出马的才力。
因为它雄俊绝伦,京都“壮年”都不敢骑乘它,骑术高超的人驾御它,风驰电掣地在城里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马。
“青丝络头”二句,照应“雄姿未受伏枥恩”,写出骢马向往西域战场,诗人代马言志,是说带上青丝络头,老死在槽枥间,这并非它的志向,怎样才能出横门道,重新驰骋于西域战场上呢?(横门,长安城北西起第一门,横门道,是去西域的必经之道。
)以感慨的语调结束全篇,更能点明全诗的题旨。
从上面的两首作者早期所写的咏马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意气风发,满怀壮志的`时候,作者的内心是充满无限美好愿望的,作者用一匹清俊凌厉,雄姿英发的宝马自比,写它的精神以及渴望为国家效劳建立功业的愿望。
作者首先就从外形上给予宝马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使人一看便觉得此马气势非凡,良用之材。
紧接着作者又对马的精神,品质进行描述,从中便更对此马另眼相看。
马虽立下大功,可它却不愿安享槽枥之间,心仍思驰骋疆场,为国尽忠。
从早期作者的人生状态来看,杜甫满腹才华,又正处于大唐盛世,那是一个充满幻想与朝气的时代,诗人正是渴望着自己的才华能够济世安社稷,这也是作者一生愿望所在。
所以作者将这种情感寄托在骏马上,以马喻己,向人们展示自己的昂扬精神和为国效力的理想。
三、客守长安的困顿与游离
天宝五载,杜甫西入长安,次年参加皇帝选试,本怀豪情而去,期冀入仕达济天下,可在这当中奸相李林甫从中作梗,为达“野无遗贤”竟使应试者无一入选,杜甫的满腔抱负就这样被政治阴谋断送了,十年的长安困守,作者不再早年的意气风发,对于国家政治有些深入认识,正是在这个时期,作者写下了《天育骠图歌》和《骢马行》。
《天育骠图歌》作于天宝末年,全诗如下: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从第一句到第八句,为前记部分,首提天子之马,此图为天育设也。
鬃尾以下,皆写其意态之雄杰。
《穆天子传》:天子之马,走千里,胜猛兽。
第二句取用《庄子》:齐景公好马,命使善画者图之访似者,期年不得。
意态雄且杰,“雄杰有大度。
(《慕容庾传》)。
陈师道曰:马之良者不怕寒,嘶风踏雪,愈有精神。
所以第六句写的是马的凌厉与出众之处。
紧接的八句从太仆张景顺入写,写了当年张景顺驯养良马的事件,并叙明写作缘由。
前两段过后,紧接一句年多物化空形影,一下子改变行诗节奏,现今已不是当年,呜呼健步无由骋,良马不被重用,空有满心愿望却无人见赏,壮志难酬。
知马者难逢,其实说的是自己,满腹才华,却无人见赏,可叹。
杜甫的这首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笔势跌宕,波澜起伏。
诗歌以慨叹当时无人识良马作结,为马叫屈,虽有千里马,但“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杜甫借马抒怀,慨叹不遇,也为天下所有有志之士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他一方面写下面人才辈出,多有良材,另一方面也希望上面知人善任,多有王良与伯乐。
杜甫从关心国家命运出发,对人才的呼唤,同时也是作者自身热盼建立功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这匹马身上寄托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当然也有怀才不遇的忧闷。
而在《骢马行》中抒发的也是这样的情感,我们且看《骢马行》:
邓公马癖人共知,初得花骢大宛种。
夙昔传闻思一见,牵来左右神皆竦。
雄姿逸态何崷崒,顾影骄嘶自矜宠。
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骏碨礌连钱动。
朝来久试华轩下,未觉千金满高价。
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
卿家旧赐公取之,天厩真龙此其亚。
昼洗须腾泾渭深,朝趋可刷幽并夜。
吾闻良骥老始成,此马数年人更惊。
岂有四蹄疾于鸟,不与八骏俱先鸣。
时俗造次那得致,云雾晦冥方降精。
近闻下诏喧都邑,肯使骐驎地上行。
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了作者为了“ 形象生动” 地刻画这匹骏马, 不惜笔墨,从人的态度、地域、姿势、声音、毛色、目光、肉质、马鞍速度等方面, 如实详细地把这匹产于西域大宛国的“ 客体形象” 表现出来, 而且都是借助叙书和描写来完成, 作者仿佛指着一匹马, 向我们介绍它的故事和形体。
“ 初得花鳃大宛种” 点明马的产地, 西域是盛产良马的地方, 所以这匹马一出场便让所有观马的人神色皆动, 作者巧妙地从旁人的神色来反衬骆马的英武, 而不将自己对这匹马的喜爱之情直接流露。
“ 顾影骄嘶自矜宠” 则从毛自身的感受来表现马的英武。
接着又从毛色、肉质等方面, 逐渐将一匹英俊不羁、带有边极野性的良马形象综合出来, 使我们看到了一匹漂悍强健的马的整体形象。
在这个描绘的过程中, 作者的青感隐而不露, 但他的叙述却能够让读者直接感受和接受马这个客观具体的“ 形象” , 读者读完这首诗后, 仿佛面前就站着一匹同样的骏马。
后半部分则从另一个角度写马,马的英才早露,更有凌厉雄姿,实属上乘之才,如此的精良之才怎能埋没,所以会有最后两句的叙述。
作者在这里写马,言辞上虽然是就马写马,但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自己的影子,作者自己也是满腹才华,与马一样,如此才华怎能够安于山水之间,所以便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渴望。
作者如此写一方面是对才华之士的赞美,同时在心中也透露着
对于上面无法赏识人才的忧郁与失望。
客守长安时期,杜甫经历了仕途失意,经济困厄,人生有了一定的挫折,但从整体上来说,作者并未就此心灰意冷,还有报国之志,期待赏识,但这是的马虽表面看起来仍有凌厉雄姿,但眼神里还是有些失望的。
但是接下来的安史之乱使作者对于国家,政治有了深刻认识,心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我们且往下看。
四、安史之乱中的颠沛流离
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使大唐由胜而衰的动乱不仅是百姓的苦难,同时也是诗人的苦难。
亲身经历战乱,亲眼目睹百姓流离,亲心感痛着国家的衰败,作者
的心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对统治者的失望和痛恨,也有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忧国忧民情怀在心中更加强烈,也更加深刻。
虽战乱流离,但作者仍想为国家尽忠,渴望做出贡献。
公元757年春,杜甫奔赴凤翔,受左拾遗。
本来一个心思要直言谏诤以致君尧舜,但不久却遇到了房琯罢相的事,后因疏救房绾而触怒肃宗,竟被下到三司推问。
后虽经人援救得免治罪,可是肃宗却再也不肯录用他了,并于乾元元年把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在这期间诗人亲眼目睹了唐王朝由胜而衰的转变,君王的更替,亲身体验了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感受到了民生的苦难,而《瘦马行》便作于此时。
全诗如下: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旁。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首两句,一匹枯瘦的马便展现开来,想起李清照的诗句“憔悴损,而今有谁堪知”,正合适此。
身经战乱,不仅身形消瘦,更遭贬,精神更是痛苦,身心俱疲,消瘦凄苦。
后四句便是写了自己被遗弃,内心悲楚。
而后则是作者心迹的表露,疏救房绾本意是要匡扶社稷,怎料想事与愿违,见疏被放。
坏境的苦寒正映衬内心的凄苦。
最后两句,虽然现今身形消瘦,但报国之心却从未变化,虽是一匹瘦马,但也具备才华,只是遭病困失其所,值得同情。
更试明年春草长,作者仍然希望济世有为。
坎坷的遭遇,内心的郁闷,作者的心灵是十分痛苦的,借着对瘦马的怜悯抒发了自己的悲楚之情,读来不禁让人感伤流泪。
怀才不遇,境况凄楚,更有满腔怨愤,壮志难酬,但作者仍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希望仍能够为国效力,济世天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情怀,心系国家,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融的高贵情怀。
五、漂泊西南时期的凄惨处境和内心苦闷
乾元二年七月份,杜甫抛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携家前往秦州。
前面我们叙述了杜甫的爱国情怀,那么这次辞官是缘何呢?《旧唐书》在提及他辞官原因说道:关畿乱离,谷食踊贵。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争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那地方无法生存下去了,这只能说是一个客观原因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经历战争和贬谪,作者对于朝廷政治越来越失望,满怀牢骚的离开这块伤心地,离开险恶的政治,在这期间作者的咏马诗又是另一种情感,最主要体现在《病马》和《秦州杂诗》(其五》。
我们先来看看《秦州杂诗》(其五》: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西使,唐置于陇右养马之官名,这里以官名代辖地陇右;天马,良马,意谓神马,汉代对得之于西域良马的称名。
一二句主要写良马的强健。
而如今逢战乱,马群如浮云般连阵战殁,只留得秋草遍山闲长。
三四句便是一片凄凉,是当时战争造成后果的的描写。
骕骦是古代良
马名。
战死的尽管不少,但听说这种真正的良种龙马,仍然留有病残老弱的良骏,这两句是对良马的肯定,深意便在于说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马。
虽是残老之马,却不失骕骦神勇之气,依旧哀鸣着想投入征战,立于遥远的天际里面朝苍天。
这是一首关于陇右良马的悲壮之歌。
诗人借马赋感抒怀,取材角度小,立意掘进深,具有新耳目、憾心魄的艺术功效。
首联交待此地由来已久的养马历史背景和地理优势,丰茂的水草,养得万匹的强骏,为劲健之马的赴战,铺就壮色。
次联写战马的壮烈赴难的神勇和万死不辞的献身精神,投射出的是诗人含而不露的杀敌献身的壮怀,抒发出对马死山空草徒长的悲切之痛。
第三联深进一层,以“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十个字,从马身上艺术地再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可贵品质和英雄气概。
末联的哀鸣而思战斗,迥立而向苍苍,是对这种马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阐发,并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悠长,昭示壮烈以图强的主题。
这首诗中的马是具有深刻内涵的,这是一匹生长在精良质地的骏马,是真龙种,虽然在战争中屡遭创伤,并且消耗巨大,但仍是龙种,身上有着强烈的战场意识,无时无刻不思报效国家,而今虽老病,但为国家可以随时舍身。
这匹马的精神就是作者自己的精神,作者虽然身弱,病困,但心仍思报国,自己出生于大唐盛世,那种融化在血液里的建功立业豪情从未消减,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紧密相连,以报效国家为己任,这样一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更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伟大人格。
杜甫的身上就像我们展示了这种伟大的人格美,读来令人震撼。
作于同年的还有《病马》: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杜甫在华州任上干了一年,便因为对肃宗失去信任,也是由于性格的倔强,而辞去官职,走向了山野,举家来到了边地侵州。
作于此时的《病马》是写给自己所乘之马的一首诗,首两句写马陪伴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