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篇)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今日,我参与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对“整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首先,我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虽然才起步,虽然有一些人对此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既然已身处信息时代,身处网络时代,讨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当是很自然的事。
假如极而言之,我想可能我们的生活都在与信息技术整合呢!何况我们的教育,何况教育中的学科教学!
其次,今日听了贾老师的的课,理解了整合是有层次的。
这样一想,想到我们虽然身处乡镇,网络条件也并不非常好,但也就敢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样一个一般人认为非常新潮的问题了。
我们讨论的整合属于刚起步的,属于最低层的,所以我想,“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是有层次的”这样一个观念对我们许多老师来说是特别有用的,至少让我们信念增添了不少。
第三,我想整合除了是一些技术与方法问题之外,应当先是一个理念问题。
有些事我们没有转变,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停滞不前。
技术问题、条件问题,我们可能没法一下子解决,但理念问题可能是我们可以先解决的问题。
我们如今的教学强调了事实,忽视了问题。
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强调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演示事实。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2
学校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育学校生的操作技能、探究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使同学逐步具有猎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力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因此,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广阔信息技术教育工所要思索的问题。
下面我以自己从事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一起探讨:
1、激发学习爱好,使同学想学。
学习爱好是同学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熟悉倾向,它在同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的名言。
我们学校的同学基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打开信息技术的大门呢?那就要靠学习爱好的激发。
教学中我发觉,信息技术对农村孩子来说既新奇又好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刚开头都特别想学。
但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有的内容需要去记忆或机械重复训练,不仅枯燥无味且难度也增大了,这样一来同学的学习爱好就降温了。
长此下去,必定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为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活用教学形式,培育同学学习爱好。
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同学家里既没电脑且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很少,同学上信息技术课时难免有生疏感,对教学内容也就把握不好。
如何培育同学爱好呢?关键是要让同学了解、熟识、喜爱信息技术。
①、搜集、整理、提炼资料,主办各种信息技术学问讲座。
如我利用洪恩公司出品的“开天辟地”软件对同学进行电脑学问讲座,同学就特别感爱好。
②、利用学校宣扬橱窗开办信息技术学问专栏,吸引同学扫瞄。
③、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学问竞赛,在同学中营造学习气氛。
3、以“玩”促学,提高同学学习爱好。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宠爱嬉戏是孩子的共性。
协作教材内容,我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学校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嬉戏软件应用于教学中,如:满堂彩、翻硬币、纸牌、弹珠等嬉戏。
例如在进行鼠标和指法练习的教学中,我在简洁的演示后赐予同学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在玩中练、练中玩,利用“纸牌”、“扫雷”、“金山打字通”等嬉戏进行练习,充分动手实践。
通过实践,同学在嬉戏中不但熟识了鼠标和键盘的基本操作,使单一、乏味的指法练习得到极大改善,提高了同学击键的速度及精确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但嬉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须严格掌握,要选择优秀并适合同学的嬉戏,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创设情境,保持学习情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媒体创设、优化教学情境,借助美妙事物激发同学的探究爱好和动手操作的欲望,产生探究学习的动机,从而进入最正确学习状态,既明确了学习目标又指明白学习方向。
使同学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乐趣,更加主动主动地进行探究。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3
在阅读老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进展,传统人文精神进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许多重要论述。
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
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分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支配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
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讨论力量和写作力量有较高要求,国外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学校低班级就开头训练同学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讨论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亮的。
老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同学"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同学,才能明白同学究竟喜爱听哪一类型的课程。
因此,作为老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同学负担,赐予同学肯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同学的制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制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到达同学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同学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
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
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
现如今所提倡的素养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养教育是以促进同学身心进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它主见因材施教,发挥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主动性,使同学生动活泼,留意培育同学的学习力量和制造力量。
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气最终表达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基础,由于人文素养是多方面力量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详细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力量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同学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进展的前瞻力量,而这些力量都是制造力量的重要内涵。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4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受,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学问现把学到的学问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同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内
生活质量。
我们今日必需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凡的老师传达学问;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学问;好的老师演示学问;宏大的老师激励同学去学习学问。
"老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同学学到东西,同学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
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方法就是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担当主角。
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同学必需情愿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加性的活动。
同学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其次本性为止。
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表达的正是同学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同学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
相反,让同学主动学习的观念好像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
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同学提问,鼓舞同学商量,对话和辩论,盼望同学去思索、推理和沟通,其目的是给同学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胜利,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这种方法给同学传达出信息是:老师敬重同学的看法,而且信任同学的力量。
有一句古话说,假如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同学已习惯于老师讲、同学听、做笔记、课后背。
如何让同学"动"起来,老师们的确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同学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消失了,同学主动参加学习,课堂气氛空前
活跃,同学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掌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忧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同学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添了,甚至敢于向老师挑战,老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观赏同学,学会换位思索,有士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情愿与同学共同探讨。
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预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许多事先无法预知的状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同学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进展,就应当确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纳了如今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
同学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阅历和背景学问,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阅历,但当问题一旦呈如今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阅历,依靠他们的认知力量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阅历动身来推出的合乎规律的假设。
所以,老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同学。
老师从同学的阅历动身,贴近同学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动身,引导同学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改变,与老师教学习惯产生剧烈的冲突,冲突日益突出。
但我们却坚信有了冲突才会有转变、有进步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老师去挖掘,去制造。
教学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进展、不断丰富的过程。
新
课程的理念告知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依据同学进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
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
这就要求老师学会查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
老师在执行新课程打算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力量,还包括选择猎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制造信息的力量。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同学依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进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看法,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它既应当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学问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把握以及在将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学问的学习,还应当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详细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主动主动地去查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
信息时代到处隐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表达。
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学问。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
通过把握信息技术的学问,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
它不仅表达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学问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学问的进一步把握。
3.言息力量。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力量,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力量,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力量等。
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力量。
身处信息时代,假如只是具有剧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力量,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猎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将来老师的要求。
信息力量是信息素养诸要素中的核心,师范生必需具备较强的信息力量,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进展下去。
4.信息道德。
培育同学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同学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推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抗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加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平安、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表达。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行分割的统一整体。
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学问是基础,信息力量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师范生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