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阳市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此处“不同”是指声音的
()
A.响度B.音色C.音调D.速度
2.如图这是一款“迷你KTV”,在大型商场中经常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其标配是:一个玻璃亭,一组由LED光源构成的触屏点唱机、两副耳机、两个麦克风,关上门,戴上耳机,你就可以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尽情歌唱。

关于“迷你KT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黄、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不一定在振动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3.如图所示的热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B.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C.深秋,枫叶上的霜D.盛夏,河床干枯
4.下列对时间、长度的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1.5min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大于3m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约为3m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要的时间为50s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且都发生在液体表面
B.液体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但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
D.利用干冰汽化吸热,可以使长途运输中的食品降温保鲜
6.如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A.甲图中装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看上去变大
B.乙图中日晷用影子计时
C.丙图中调节坝上的风雨廊桥在水中形成倒影
D.丁图中手影摆出动物造型
7.下列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A.放大镜成像B.小孔成像C.平面镜成像D.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8.物理课上,小亮拿着老师分发的凸透镜观察书本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B.此时通过该透镜看到的像是实像
C.该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变大D.用该透镜制成的眼镜可矫正近视眼9.《吕氏春秋·察今篇》记载了刻舟求剑的故事,当中有这样的文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文中对舟和剑运动状态的描述,可选择的共同参照物是
()
A.舟中人B.舟C.剑D.江岸
10.甲、乙两辆玩具小车分别从M、N两点同时出发,在平直的轨道上向东运动,甲车的s t-图像和乙车的v t-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若两辆车相遇时,乙车距M点1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车的速度为5m/s
B.MN两点间的距离为25m
C.当t=3s时,甲、乙两车相距24m
D.当t=15s时,甲、乙两车相距最远
二、填空题
11.远处传来美妙动听的钢琴声,它是由钢琴的钢丝______发出的,琴声是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

12.如图所示,桥在湖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所形成的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桥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桥反射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___进入了水中;一只小鸟在深度为8 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
m时,该“倒影”距小鸟________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唐代高骈的诗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中蕴含着一些物理知识:看到“绿树”是树叶_____(填“反射”、“折射”或“吸收”)绿光;“倒影”是正立、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虚像。

14.如图所示是吸烟人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其内部的“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

它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这种打火机不小心摔在地上容易发生爆炸,里面的液体会迅速发生______而消失。

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物态变化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5.如图所示表示的是____(选填“近视眼”、“远视眼”或“正常眼睛”)的光路图,如果给这种眼睛配矫正眼镜,应该配____(选填“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镜”)
16.如图a所示,被测木块的长度是______cm;如图b所示,物体的重为______N。

17.如题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其中______
物质是晶体,在第7min时,这种晶体处于______状态,该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

18.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出发,其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或“>”),甲车的速度为______m/s,当40s
t 时,甲、乙两车相距______m。

三、作图题
19.(1)甲图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请画出它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请在乙图作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
(3)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丙图画出物体AB经平面镜所成的像A'B'。

四、实验题
20.利用声现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小刚敲击一个音叉,如图1所示,现放大音叉的右臂,那么此音叉臂从最左端的A位置经过B位置到达C位置后,再由C位置再次经过B位置返回最左端,这样叫做振动一次。

(1)以下关于物体所做的机械运动,属于振动的是:_______;(选填以下对应的字母)A.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
B.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C.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
D.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变“胖”变“虚”了
(2)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

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小刚从利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录像中获知,音叉振动200次所用的时间是2s,则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____Hz;利用手机的某个应用可以显示瞬间的声音波形图,仅由该音叉发声时,保持手机和音叉的位置均不变,在相同的设置下,小刚先后两次用手机显示其声音波形图,截屏如图2,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发生了变化。

(3)图3中的分贝仪是检测噪声强度的仪器。

根据小刚在(2)小题中手机先后截屏的声音波形图,可判断: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______(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21.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最后应调整_________(填“酒精灯”或“温度
计”)的位置;实验中使固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是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待温度升高到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
图乙所示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___℃,熔化经历了___________min;
(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________。

22.小新同学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84°C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
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min01234567水的温度/℃84899399999999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________(选填
“需要”或“不需要”)吸收热量,如果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沸点将_______(选填
“升高”、“不变”或“降低”)。

(3)若实验时出现两种烫伤的情况:A.被沸水烫伤;B.被与沸水温度相同的水蒸气烫伤。

_______(选填字母)情况烫伤更严重,其原因是_________。

23.实验中小文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实验最好在_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位置进行;最好选择_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玻璃板做实验;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

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小文在玻璃板前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所成的像,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法。

(3)请在图乙中画出
..一条眼睛能看到的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______。

24.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____)
25.小海用图1装置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挑选透镜时,小海把两个透镜甲、乙分别正对太阳光,在光屏上出现了如图2所示光斑,他应该选择______ (选填“甲”或“乙”)透镜来进行实验;
(2)选好透镜后,小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3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cm;
(3)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______,实验时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处,使蜡烛位于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的、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

若此时固定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成清晰的像。

(4)给凸透镜“戴上”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

26.如图甲所示,AC、AB的距离分别是s1、s2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分别为
t1、t2。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请用给出的符号表示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______。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______;
(3)实验中某同学按照图乙测量小车的运动路程,并正确测量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他能正确测量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AB段的平均速度
B.AC段的平均速度
C.BC段的平均速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详解】
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相同,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用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大,发出声音的响度大;改用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小,发出声音的响度变小,即钢尺会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

故选A。

2.B
【详解】
A.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点唱机屏幕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组成,故A错误;
B.玻璃亭可以减弱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影响,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正确;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耳机收听声音时其内部一定在振动,故C错误;
D.麦克风自带“修音”功能,使声音更加优美,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故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
D.河床干枯,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详解】
A.初中女生800m跑的时间约为3min30s左右,即3.5min,故A不符合题意;
B.普通家庭房间门的高度一般比成年人身高略大,约2m,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中使用的普通日光灯管的长度与双人课桌长度相当,约为1.2m,故C不符合题意;
D.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不到1min,约为50s,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
A.沸腾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同样需要吸收热量,故A项错误;
B.液体处于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时,持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B项正确;
C.熔化需要达到熔点和持续吸收热量,冰的熔点是0°C,当-10°C的冰在0°C的房间里温度升温与房间温度一致时,冰吸收不到热量,不能熔化,故C项错误;
D.干冰(固态CO2)在常温下会直接变成气态的CO2,发生升华现象,故D项错误;6.A
【详解】
A.甲图中装在玻璃鱼缸中的金鱼看上去变大,是由于光线从鱼缸中进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这是折射现象,选项A符合题意;
B.乙图中日晷用影子计时,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不是折射,B项不合题意;
C.丙图中调节坝上的风雨廊桥在水中形成倒影,这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C项不合题意;D.丁图中手影摆出动物造型,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影子,D项不合题意。

故选A。

7.D
【解析】
【分析】
(1)要看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以及成虚像的特点判断;
(2)小孔成像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3)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4)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详解】
A. 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过焦点,可知A图火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正确;
B. 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图正确;
C.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虚像,C图正确;
D.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但图光线折射后变得会聚了,故D错误。

故选D。

8.B
【详解】
A.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故A错误;
B.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B正确;
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所以该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变小,故C错误;
D.近视眼需要用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舟是运动的,剑是静止的。

A.以舟中人为参照物,舟相对于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剑相对于人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舟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B 错误;
C.以剑为参照物,舟相对于剑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剑不能以自身为参照物,故C 错误;
D.以江岸为参照物,舟相对于江岸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以江岸为参照物,剑相对于江岸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均以江岸为参照物,故D正确。

故选D。

10.C
【分析】
首先根据图像确定甲、乙两车运动的速度,然后根据若两辆车相遇时,乙车距M 点15m ,可以推算甲车走过的路程,根据s v t =的变形式s
t v
=可以求出从出发到相遇这一过程所用
时间; 【详解】
A 、a 为s-t 图像,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走过4m 用时4s ,根据s
v t
=求得甲的速度v 甲
=1m/s ;b 为v-t 图像,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 乙=3m/s ,故A 选项错误; B 、两辆车相遇时,乙车距M 点15m ,说明甲走了15m ,根据s
v t
=的变形式
15m =151m/s
s t s v ==,所以乙走过的距离为s 乙=v 乙t=3m/s×15s=45m ;因为甲、乙两辆玩具小车分别从M 、N 两点同时出发,在平直的轨道上向东运动,所以可推测出发时乙在甲的西侧,且甲乙间距离是45m-15m=30m ,故B 选项错误;
C 、当t=3s 时,乙距离出发点距离是s′乙=3s×3m/s=9m ;甲距离出发点距离是s′甲=3s×1m/s=3m ;甲乙间距离是30m-9m+3m=24m ,故C 选项正确;
D 、当t=15s 时,甲乙两车相遇,甲、乙两车相距最近而非最远,故D 选项错误; 【点睛】
此题考查了对s-t 、v-t 图像的理解以及s
v t
=的应用,同时也属于从不同地点出发的两个物
体相遇追击问题,有一定难度;
二、填空题
11.振动 空气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12.反射 虚像 折射 6 不变 【解析】
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像是虚像;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湖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暗”一些.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3m 时,像距水面也是3m ,故像与物的距离是6m ;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 反射 (2). 虚像 (3). 折射 (4). 6 (5). 不变
【点睛】此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详解】
[1]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其颜色不同的色光。

因此,我们看到树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它们反射绿光的缘故。

[2]楼台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14.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详解】
[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一次性打火机内的丁烷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的。

[2][3]丁烷外泄后,会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

15.近视眼凹透镜
【详解】
[1][2]图中成像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前,所以表示的是近视眼的光路图,近视眼的矫正需要佩戴凹透镜。

16.30 2.8
【详解】
[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端与4.00cm对齐,右端与6.30cm对齐,则木块长度为
l=6.30cm-4.00cm=2.30cm
[2]图b中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2N,示数为2.8N。

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物体的重力,故物体重力为2.8N。

17.A 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详解】
[1][3]由图象知道,A物质是达到一定的温度才熔化的,且要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为晶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即为晶体的熔点,即A晶体的熔点是80℃。

[2]由图象知道,第7min时,A物质正处于熔化过程,晶体没有全部熔化完毕,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详解】
[1][2]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t=5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000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700m,甲车的速度
v甲=
1000m
=
50s
s
t


=20m/s
v乙=
700m-200m
=
50s
s
t


=10m/s v甲>v乙
[3]由图可知,行驶20s时甲车追上乙车,当t=40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
s′甲=800m-400m=400m
乙车行驶的路程
s′乙=600-400m=200m
Δs=s′甲-s′乙=400m-200m=200m
三、作图题
19.(1);(2)
;(3)
【详解】
(1)平行于凸透镜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连接入射点和右侧焦点并延长,标上箭头,如图所示:
(2)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3)作出端点A 、B 关于平面镜对称点A '、B ',用虚线连接A '、B '即为物体AB 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
20.AD 100 响度 减小 【详解】
(1)[1]A .蝴蝶飞行时其翅膀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A 符合题意; B .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属于转动,故B 不符合题意; C .射出枪膛的子弹向前飞行的运动属于抛体运动,故C 不符合题意;
D .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的运动满足题目中振动的方式,故D 符合题意。

故选AD 。

(2)[2]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是
200100Hz 2s
f =
=次
[3]由图2可知,两次声音的波形图形状相似,频率相同,振幅不同,由此可知手机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3)[4]由(2)可知,后截屏的声音响度小,则放在手机旁边位置不变的分贝仪的示数会减小。

21.温度计 采用水浴法加热或使用搅拌器 48 5 水的温度高于晶体的熔点 【详解】
(1)[1]按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组装器材,规则应该是“从下往上”组装器材,酒精灯是下方的器材,而温度计是上方的器材,那么最后应调整的是温度计的位置。

[2]从图中可以看到,固体物质装在试管中,而试管放在烧杯内,那么实验中使固体受热均匀的措施有采用水浴法加热,并且在加热过程中,可以使用搅拌器搅拌,使固体受热均匀。

(2)[3][4]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该温度也是晶体的熔点,从图乙可以看到,从第
5min到第10min,温度保持不变,温度是48℃,这是该晶体的熔点;第10min后,温度会开始上升,所以熔化经历的时间是
t=-=
10min5min5min
熔化经历的时间是5min。

(3)[5]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烧杯中的水温度较高,和试管中温度较低的晶体,存在温度差,水的温度高于晶体的熔点,继续有热量传递给试管中晶体,那么试管中晶体还会继续熔化。

22.99 需要不变 B 水蒸气液化放热
【详解】
(1)[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96℃。

(2)[2]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9℃。

[3][4]液体沸腾需要达到沸点,需要继续加热,所以沸腾时需要继续吸吸收热量,水吸收的热量被水蒸气带走,水的沸点不变。

(3)[5][6] 若实验时出现烫伤的情况,由于水蒸气先要液化为液态水,释放一部分热,再和沸水一样放热,所以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3.较暗较薄反射等效替代
【详解】
(1)[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

所以最好在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由于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都可以成像,玻璃板如果薄,两个像距离近,测量误差小,实验效果好,故最好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做实验。

(2)[3][4]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眼睛应该在玻璃板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判断物像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实验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5]眼睛看到蜡烛S点的像S',将眼睛与像S'连接,玻璃板前的即是反射光线,同时画出入射光线。

如图所示
24.物体的高度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
1
2
3
【详解】
(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

(2)[2]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
次数物体到平面镜距离s/cm物体高度h/cm像的高度H/cm
1
2
3
25.乙 10.0 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能远离
【详解】
(1)[1]图甲光斑的中间比较暗,图乙中间出现亮斑,所以甲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是凹透镜,乙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所以要选择乙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2] 由图像可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即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因此焦距为
f=60.0cm-50.0cm=10.0cm
(3)[3]实验时为了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4][5]实验时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处,使蜡烛位于25cm刻度线处,物距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