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教案(通用12篇)
《浪淘沙》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直冲云霄
《浪淘沙》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
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浪淘沙》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描写黄河的一首诗,这首诗借助夸张和想家描写了黄河雄伟的拭气势,以豪迈的笔触展现了黄河的壮观景象。
这节古诗教学,我改变了以往“解诗题,知作者,晓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
上课尹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有关黄河的录像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为学习古诗打下基础。
在接下来的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初读古诗,让学生把古诗读流利,通顺。
接着是就熟读,开展“挑战对手”活动,引导读出韵律,读出感情。
然后是分角色读,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这一样的问题“如果男女生分角色读,那么角色应该怎样分配呢?”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几乎一致:“男生读前两句,
因为前两句描写的了黄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女生读后两句,因为后两句是美丽的神话传说。
”通过学生对角色的分配,可知学生已经整体的把握了古诗。
我又追问男生“这段黄河有什么特点呢?”又问女生“这是一个什么传说?”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促使学生细节处把握了古诗。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背诵古诗。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分配:初读和熟读大约运用了25分钟,而分析古诗(分角色读)和背诵只用了15分钟。
从教学的有效性上分析,这样的分配时间还是比较合理的。
本节课,我让学生多读多诵,从而悟诗境,晓诗意。
古诗教学上,我还是第一次这样的尝试,在这样课上学习的学习积极主动,兴趣浓厚,品悟到位,可以得出本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
《浪淘沙》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
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
(事物的形状、状态。
)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
)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
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三、想意境,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
(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3、在下面这幅画上,抄写古诗。
看看谁的“古诗配画”最美。
《浪淘沙》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
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直冲云霄
《浪淘沙》教案篇7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
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
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重点: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充分感受水的美好。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动画
(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对水喜爱。
)
(一)调动积累,引入课题
1、启发谈话,引出主题“上善若水”。
师:是啊,水无处不在,它给咱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生:……
师:从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水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本。
这不仅使老师想起“上善若水”这行话,这是我国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
(板书)你们知道“善”是什么意思吗?
生:善良、……
师:“善”本身有善良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好的意思。
告诉我们水是非常好的事物。
2、复习有关描写水的词语。
(从整体上,让学生对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联系到已有积累的知识,复习旧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水的词语呢?
生:……
师:看来孩子们是爱水的,积累了这么多的好词。
3、引出课题(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学习内容的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
师:古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然喜好看万千水。
今天,我们追随着古人的足迹一起去看一看水,到哪里去呢?让我们去白居易的诗(齐读课题)《浪淘沙》中看看吧!
(二)丰富积累,感悟古诗。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师:学古诗,我们知道是(出示ppt,读)。
好,现在开始。
生自己学习。
师:老师看你学的挺认真的,冲着你这股认真劲,请你来读读古诗。
指名一生读古诗。
师:他读准字音了吗?
指名一生评价。
师:善于倾听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这个“朝”是个多音字,在这里你为什么不读“”呢?
生答。
师:你把大致的意思讲对了,但更准确的说,这里“朝”是指早晨的太阳,也就是朝霞。
来,我们再读读这行诗。
生读第二行。
师:读准了字音,咱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2、互读诗文,自己解诗明意。
师:谁来说说诗行的意思。
他说的时候,请其他同学仔细听,和自己理解的是不是一样?
生试着自己说说整首诗意思。
师:他的意思讲清楚了吗?说说你的见解(其他学生补充理解诗意)
【平沙指什么?(平地)。
对,这是指哪儿的平地?(水中的)说的真好,准确地说,这里指的是海中的平地。
】——板书师:“暮去朝来淘不住”的意思是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降临,不停的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
就让东海变成了桑田。
现在,我们了解了诗的意思,带着理解,再来读读整首诗。
齐读古诗。
3、细读诗文,联想画面。
师:白居易笔下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呢?读
生读第一行诗
师:读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ppt)
你从诗中那个词体会出来的呢?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评价语:你把读了重音,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
你读中有停顿,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感,让诗歌变得很有韵味。
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是何等的震撼,再读。
我感觉浪花小了一点,白色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再读。
你用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中的平地也是那么辽阔,望不到尽头。
(多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总结:感谢孩子们,大家激qing四溢的诵读,仿佛让我们也置身于白浪滚滚、波澜壮阔的大海之中。
师:(ppt)让我们走进大海,听,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师:你感受到了大海的汹涌澎湃,通过读,让我们也体会到好吗?
师:(ppt)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大海的磅礴气势让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壮观之美。
读
同学们,你心中一定有独特的感受呢?用一个词批注在诗行旁边吧!(请两生板书批注)
【请两个学生上台批注,师巡视,下面学生批注完后临场说】
把你刚才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带到诗行中去读一读吧,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齐读第一行诗
4、品读诗文,入境悟情。
师:面对大海,我们的感受不尽相同,而这时,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呢?读
生读第二行诗。
师:“东海变桑田”是一个神话,你们知道吗?相传有个神仙叫麻姑,她自称自己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
你们认为这可能吗?可不可能,我们用事实说话
(ppt)a 300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却变成了海拔米的喜马拉雅山。
b 我们再来看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往日的陆地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来介绍?(生看ppt说:)
我们回到诗中,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东海变桑田)是什么使东海变成了桑田?(海浪)对,还会有什么呢?读读诗句。
生齐读后两行
究竟是什么让东海变成了桑田?(时间)体会的真好,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暮去朝来)读
时间还能使什么发生改变?(万事万物)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变)面对茫茫大海,让我们随着时间的足迹,通过读去体会万事万物的变化吧。
齐读古诗
师:我们读诗,看到了大海的壮美,也体会到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让我们看着画面,吟诵这首诗,把它留在心中。
学生试背古诗。
总结:有些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了,我相信她已经把水的壮美留在了心中。
(三)内化积累,迁移运用
1、欣赏诗文,感受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