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法律原则
而法律原则的适用方式则不同,它不是以“全有 或者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不同的法 律原则具有不同的强度,这些不同强度的原则甚 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当中。当两 个原则在具体的个案中冲突时,法官必须根据案 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强度的原则间做出权衡:被 认为强度较强的原则对该案的裁决具有指导性的 作用,比其他原的适用更有分量。但另一原则并 不因此无效,也并不因此被排除在法律制度之外, 因为在另一个案中,这两个原则的强度关系可能 会改变。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二)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辨析 在中国目前的大部分法理学教材中,法律规范与 法律规则也是互相通用的两个概念。随着立法技 术的改进,在现代成文法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法 律原则,法律原则对主体行为进行指引和规范的 方式与法律规则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因此,有必要将法律规范与法律规则加以区分, 将法律规范作为上位概念,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规 则和法律原则两种规范形式。法律规则和法律原 则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对人的行为的指引和规 范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法律 部门的划分标准; 2.了解法律规则的结构和分类、法律规则 的功能; 3.熟悉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范 (一)规范与法律规范 “规范”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是人们行为的 指针和标准,对人们的行动起着一种指引 作用。 规范有很多种,如社会规范、技术规范、 语言规范等,其中社会规范又包括道德规 范、宗教规范、法律规范等。这些不同的 社会规范,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引作 用,从而使社会处于一种有秩序的状态。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二)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按照法律规则是否允许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 设定权利和义务,可以把法律规则分为强行性规 则和任意性规则。 强行性规则为社会关系参加者规定了明确的行为 模式而不得自行变更其内容的规则。据此,行为 主体必须遵守规则的规定,不允许他们自行协议 解决问题,违反法定行为模式的协议是无效的。 一般说来,义务性的规则都是强行性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我们尝试将法律规范定义为:法律规范是 指国家通过制定或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规 则和法律原则来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而法律规则是明确具体规定法律上的权利、 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 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 规则是法律规范的一种。法律规范对主体 行为的调整和规范主要通过法律规则来实 现。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义务性规则是规定主体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 定行为的规则。义务规则以法定义务形式为主体 设定必要行为的尺度,该类规则具有强制性而不 具有可选择性,主体对自己的法定义务只能履行 而不能拒绝。 义务性规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命令性规则,即规 定主体应当履行当为义务(亦称积极义务)的规 则;另一类是禁止性规则,即规定主体不得作为 的义务(亦称消极义务)的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wenku.baidu.com 需要注意的是,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是既 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法律规 则是法律条文的内容,法律条文是法律规 则的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法律条文都 直接规定法律规则的,也不是任何条文都 完整地表述一个规则的或只表述一个法律 规则的。
第一节 法律规则
在立法实践中,通常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明示 人们的行为界限,分别以不同的条文规定表现出 来。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类情形: (1)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由数个法律条文来表 述; (2)法律规则的内容分别由不同规范性法律文 件的法律条文来表述; (3)一个条文表述不同法律规则或其要素; (4)法律条文仅规定法律规则的某个要素或若 干要素。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二、法律规则的结构 法律规则的结构是指一个法律规则由哪些 要素构成,以及这些要素之间在逻辑上的 相互连接结构。 任何法律规则具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 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
第一节 法律规则
假定条件指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 情况的部分:(1)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即法 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空间、对什么人适用以及在 什么情况下法律规则对人的行为有约束力的问题。 其内容有关法律规则在什么时间生效,在什么地 域生效以及对什么人生效等。 (2)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 通常的文字表述:“在……情况下”、“在…… 条件下”、“假如……”
第一节 法律规则
行为模式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如何具体 行为之方式的部分。它是从人们大量的实 际行为中概括出来的法律行为要求。根据 行为要求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法律规则中 的行为模式分为三种: (1)可为模式,指在假定条件下,人们 “可以如何行为的模式”。
第一节 法律规则
(2)应为模式,指在假定条件下,人们 “应当或必须如何行为”的模式。 (3)勿为模式,指在假定条件下,人们 “禁止或不得如何行为”的模式。从另一 个角度看,可为模式亦可称为权利行为模 式,而应为模式和勿为模式又可称为义务 行为模式。它们的内容是任何法律规则的 核心部分。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法律后果指法律规则中规定人们在做出符 合或者不符合行为模式要求的行为时应承 担相应的结果的部分,它是法律规则对人 们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态度。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根据人们对行为模式所做出的实际行为的不同, 法律后果又可分为两种: (1)合法后果,又称肯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 律规则中规定人们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在 法律上予以肯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人 们行为的保护、许可或奖励。 (2)违法后果,又称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是法 律规则中规定人们不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而 在法律上予以否定的后果,它表现为法律规则对 人们行为的制裁、不予保护、撤销、停止,或要 求恢复、补偿等。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规则进行分类。常 见的分类如下: (一)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规则 按照法律规则所设定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可以将 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 合规则。 授权性规则是规定主体可为或可不为一定行为以 及要求其他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的 规则。授权性规则是主体享有法定权利的依据, 而且该类规则具有可选择性,主体可以行使授权 性规则所赋予的权利,也可以放弃行使该权利。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根据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我国实行公诉 主义,对犯罪分子由国家检察机关向审判 机关提起公诉。但对于某些刑事案件,如 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案件、虐待案件、 侮辱、诽谤案件等,刑法规定告诉才处理。 就是说只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院才受 理,而检察机关并不主动对这些案件提起 公诉。
第一节 法律规则
第二节 法律原则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作为法律规范的两种 具体形式,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区别。 (一)调整方式不同。 (二)适用范围不同。
第二节 法律原则
(三)适用方式不同。法律规则是以“全 有或者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也就是 说,如果一条规则所规定的事实既定的, 或者这条规则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接受该规则所提供的解决办法。或者 该规则是无效的,在这种情况下,该规则 对裁决不起任何作用。
黄某(男)1996 年经人介绍与陈某结婚。陈某系再婚, 其前夫因病去世,遗有一子刘某。婚后,黄某经常对陈某 带来的儿子进行虐待,不让小孩吃饱饭,并对其拳打脚踢, 造成孩子身上多处受伤,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伤害。 陈某稍加阻拦,黄某即对陈某拳脚相向。无奈之下,陈某 作为刘某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法院经过审 理之后,判决黄某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 1年。 对于黄某所犯的虐待罪,检察机关并不提起公诉,而由受 害人自主决定是否提起刑事诉讼。如果陈某不愿意向法院 提起公诉,则司法机关不会主动介入此案。但是,假如陈 某所犯的是盗窃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等不属于“告诉才处理” 的犯罪,则必须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当事人之间无权自 行协议解决。
第二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 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原理和准则。 法律原则通常反映出立法者以法的形式所选择确 定的基本价值,体现了法律的主旨和精神品格。 在许多法律部门中都有法律原则,例如行政法中 的行政应急性原则、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民 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等。
第二节法律原则法院在审理该案件的过程中认定为乙酒厂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但当时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未出台其他的法律如商标法等对这种情形并没有明确规定最后法院判决乙酒厂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通则第条关于公民法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的规定侵害了被上诉人合法的民事权益
第三讲 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规则
准用性规则是本身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规则内容, 但明确规定可以或应当依照、援用、参照其他规 则来使本规则的内容得以明确的规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21 条规定:经营者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擅自使用 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 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 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的规定处罚。这就属于准用性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权义复合规则是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 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 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和 活动的规则。 这类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主体有权按照 法律规则的规定做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 做出这些行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三)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确定性规则是明确规定了行为规则的内容而不必 再援用其他规则来确定本规则内容的规则。大部 分的法律规则属于确定性规则。 委托性规则是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规则内容而委 托(授权)有关主体规定具体的规则内容的规则。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 44 条规定:对违法交通管理行为的处罚的实施办法, 由国务院另行制定。这一条文规定的即为委托性 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在该案当中,王某犯有过失杀人罪,按照 刑法的规定,必须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由审判机关判决此案。刑法的有关规定是 强行性规则,必须依照这些强行性规则来 处理此案。张家和王家并没有权利自行达 成协议,“私了”此事。
第一节 法律规则
任意性规则是在规定主体权利义务的同时,也允 许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协商自行设定 彼此的权利与义务,只有在当事人没有协议的情 况下,才适用法律规则的规定。 任意性规则在民商法、婚姻法等私法法律部门中 比较常见。 例如在买卖合同关系中,合同当事人可以自行商 定产品的质量标准,如果他们没有约定,当发生 纠纷时,则依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的法律规定 中的质量标准处理。但有的公法法律部门中也有 任意性规则,如刑法中的“告诉才处理”的法律 规则。
第一节 法律规则
某与同村的张某因为琐事打架,王某不慎失手将 张某打死。王某的父母向张某的父母求情,并表 示愿意赔偿张家 40 万,希望张家不要向公安机 关报案。考虑到两家是世交,关系一直很好,王 家又愿意赔偿,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张某 的家人答应接受赔偿,不向公安机关报案,两家 “私了”此事。后来村里有人向公安机关举报, 公安机关介入此案,在查明事实后,移交给检察 机关提起公诉,法院经过审判之后,认为张某犯 有过失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 3 年。
张某在路途中遭到流氓殴打,跑到附近的派出所 向值班民警求救,民警要求张某给“保护费”, 张某没有答应,于是民警拒绝给予保护,导致张 某被打成残疾。事后张某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状告派出所民警行政不作为。法院审理案件之后 认为由于公安机关不履行法定行政职责,致使张 某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依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负有维持社会公共秩序、 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这种职责既是公 安机关所享有的一种权力,同时也是一种必须履 行的义务。如果公安机关拒绝履行这种义务,将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