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第一节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一、自然地理
合肥市位居皖中,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环巢湖。

合肥市原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和肥东、肥西、长丰3县,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

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7029.48km2,其中市区总面积838.52km2。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地级巢湖市及其所辖居巢区,设立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同时将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市域面积增加至1.14万km2。

1、地形地貌
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江淮分水岭自西北向东北横贯中部,使合肥市形成低缓的鱼脊形地势,海拔高程7~92m,地形总趋势,自分水岭向东南和西北倾斜。

地貌特征为丘陵至平原的河谷地貌,呈低山残丘、波状丘陵和低洼平畈三种地貌类别。

低山残丘区分布于市境东、西、南边陲地带。

东部山区以浮槎山为最高,高程418m,其余皆为100~300m之间低山。

西部山区为大别山余脉,脉络西东走向,绵延25km,山峰6座,并列于肥西县西部地带,以大潜山为最高。

南部为庐江县境大别山东伸余脉,山陡谷深,形势险峻,山峰高程一般在200~595m之间,主峰牛王寨海拔595m,为市域最高点。

江淮分水岭自大别山向东北延伸,在肥西县大潜山入境,蜿蜒逶迤,横贯市境中部,至肥东县元祖山北侧出境。

长江流域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巢湖支流下游两侧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面高程7~15m,淮河流域瓦埠湖洼地最低高程为18~20m左右。

2、土壤植被
合肥市土壤以黄棕壤、水稻土两类为主要土壤,约占全部土壤的85%,其余为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和砂黑土。

黄棕壤土遍及全境,成土母质系下蜀黄土;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巢湖沿岸低洼圩区及中部波状丘陵磅冲间。

石灰(岩)土分布于江淮分水岭岭脊附近及低山残丘地带,系石灰岩风化物,属自然土壤。

市境内东部和西南低山残丘及舜耕山南麓,零星分布着紫色土和砂黑土。

合肥市境内土地,大面积已开垦为农田。

农作物以稻、麦、豆类为主,其次为薯类、玉米、棉、油料、瓜蔬等。

历史上合肥市农耕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即以一季中稻为主;建国后,耕作制度有所改变,麦稻轮作,一年两熟;南部低洼圩畈区,实行油菜或豆类和双
季稻轮作的一年三熟耕作制。

全市主要林木植被类型为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

常绿树种主要有樟树、女贞、松、柏、杉、广玉兰等;落叶树木主要有椿、枫杨、槐、柳、榆、桐等。

经济林木主要有桃、李、柿、杏、枣、苹果、枇杷、桑、油桐等。

3、水文地质
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三叠纪的苏皖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

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燕山褶皱,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合肥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

岩质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

全市境域内地层上部,广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

其裂隙和孔隙均不发育,储水空间极差,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排走,因而含水微弱。

4、气象水文
合肥市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冷暖气团交锋频繁,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多变。

合肥市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会较频繁的场所,具有较好的水汽输送条件,大量水汽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春末夏初季风加强,水汽通量也随之加大,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挺,先后进入雨季。

合肥市多年平均气温为15°C。

年内最高气温为7月,最低在1月。

极端最高气温为41°C,极端最低气温为-20.6°C。

多年平均日照数为2036~2162h,合肥市多年平均无霜期约227d。

合肥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7mm。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呈现汛期集中。

汛期5~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灌溉期4~10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7%。

降水量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全市最大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为3.0。

区域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920mm。

5、河流水系
合肥市境内河流,以江淮分水岭为界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其中分水岭以南为长江水系,分水岭以北为淮河水系。

市域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柘皋河、裕溪河、滁河等,市域范围内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7.2%;长江水系的河流除滁河外,均通过巢湖流入长江。

市域淮河流域主要河流有东淝河、沛河、池河等,市域范围内淮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8%;淮河流域东淝河上游支流王桥小河、天河、庄墓河等均汇入瓦埠湖,经东淝河入淮河;沛河汇入高塘湖,经窑河入淮河;池河在市域内有约11条小支流汇入,出市境后经女山湖入淮。

由于古地质构
造形成的江淮分水岭地貌格局,合肥市境内河流均发源于江淮分水岭两侧高岗地带,为山丘雨源型河流,其特点是集水面积小而分散,河道坡度大,源短流急,常流水少,是形成合肥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因素。

南淝河南淝河古称施水、金斗河,为巢湖支流,发源于安徽省中部大潜山余脉的南部,有南北两源:北源(主源)在肥西县长岗乡邓店村西侧,南源在肥西县将军岭乡将军岭,两源于鸡鸣山北麓汇合,向东南流入郊区,进董铺水库,穿合肥城区,再转向东南流经合肥郊区和肥东县边界,于施口注入巢湖。

河道全长70km,流域面积1464km2。

南淝河主要一级支流有7条,左岸有四里河、板桥河、史家河、二十埠河(又名龙塘河)、店埠河、长乐河等6条支流,右岸仅有二里河1条支流。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有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和店埠河。

派河为巢湖支流,北及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与东淝河流域相接,南与丰乐河流域为邻,东至巢湖之滨。

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的周公山,先东北流,穿小蜀山分干渠姚家畈渡槽,下折东南流,经上派、宋坎、中派,至下派入巢湖,河道全长60km,流域面积584.6km2。

派河支流共8条,流域面积均小于100km2。

其中,右岸有梳头河、王老堰河、倪大堰河等3条支流;左岸有滚子河、岳小河、斑鸠堰河、祁小河、古埂河等5条支流。

杭埠河为巢湖支流,亦名巴洋河,古称龙舒水,清代称前河。

流域西及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为界,东北以派河流域为邻,东至巢湖之滨,南与菜子湖、西河水系相接。

杭埠河发源于岳西县境大别山区的猫耳尖,河长145.5km,流域面积4150km2,跨安庆市岳西县,六安市舒城县、霍山县、市区及合肥市肥西县、庐江县。

杭埠河以晓天河为主源,流域面积1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6条:左岸有丰乐河,毛坦厂河;右岸有河棚河、龙潭河、孔家河、清水河。

丰乐河古称界河、桃溪,清代称后河,因流经肥西县丰乐镇而得名,系杭埠河左岸支流,发源于六安市横塘岗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入肥西县境。

东流经舒城县桃溪镇、肥西县新仓、丰乐镇至三河镇汇入杭埠河,经新河口入巢湖。

丰乐河河道全长105km,流域面积2080km2。

丰乐河支流众多,在肥西县境内有长堰河、杨弯河、陈家堰河、程老堰河、龙潭河、二里半河、赵小河、肖小河、方桥河等。

白石天河位于庐江县境内,西临杭埠河流域,北抵巢湖,东接兆河,南与西河、孔城河流域接壤,河道全长35.5km,流域面积577km2。

白石天河自小河沿至罗埠河口称为上游,长20km,由西向东流,河道弯曲狭窄,其间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金牛河、罗埠河。

罗埠河口至巢湖为下游段,长14.5km。

柘皋河古称石梁河,发源于浮槎山,流经巢湖市柘皋镇,自北而南,于秦家湾左汇入支流夏阁河,至河口村在龟山西南注入巢湖,属自然平原河流,水源由支流和巢湖水倒灌补给,河道全长24.4km,流域面积518.2km2。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为长江左岸一级支流,系巢湖流域洪水入江的主要通道,亦是
巢湖引江的重要通道。

裕溪河由巢湖闸上承巢湖来水,下注长江。

河道全长61.73km。

其中巢湖闸至裕溪闸57.44 km,裕溪闸至河口4.29 km。

流域面积13082km2,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西河、清溪河、黄陈河。

滁河流域北、东北、西北皆达江淮分水岭,西南与巢湖水系毗邻,东南抵长江之滨。

滁河发源于肥东县同心乡,东流经梁园镇、张集乡、包公镇出境,进入滁州市,至江苏省六合县注入长江。

河道全长224km,流域面积8015km2,其中安徽境内6265km2,合肥市境内976km2。

安徽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有7条,自上而下分别是小马厂河、官坝河、大马厂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

右岸有驷马山分洪道、朱家山河、马汊河分洪道等人工开挖的分洪河道,可分泄洪水入长江。

东淝河古称淝(肥)水,流域范围南起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池河、窑河流域为界,西邻淠河流域,北抵淮河。

河道全长152km,流域面积4200km2。

东淝河主源名王桥小河,源于肥西长岗店北,南流至将军岭西,又北流至高店乡唐新圩汇入天河,至寿县董铺汇金河后,形成东淝河主河道,主河道自寿县董铺以下北流寿县城东,再北流入淮河。

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湖泊,为瓦埠湖。

东淝河东岸最大支流庄墓河,源于长丰县下塘集南,集夏店、吴店、吴山庙镇诸水于车王集会合,向西北流经庄墓桥、至徐庙乡汇入东淝河。

其下游形成瓦埠湖的向东岔湖。

沛河又名荒沛河,为窑河东源,源于定远县东架山,西流至长丰县沛河乡,再北流至水家湖镇东汇合朱巷水(中源),形成主河道,北流经高塘湖入淮。

窑河在长丰县境内折向西北,过沛河集,于闫庄沿定远、长丰两县边界至新陆桥转北流,穿过淮南铁路25号桥至炉桥镇,此段河道为洛河。

沛河、洛河共长77.5km,流域面积256km2。

池河发源于长丰县杜集,东流经肥东县响导、赵亮、肖圩乡出境,经定远、嘉山入洪泽湖,再经淮河下游入长江。

池河河道全长245km,流域总面积5021km2。

在合肥市境内长15.8km,流域面积405km2。

主要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花张河、红石河、马王河、赵集河、肖圩河等。

合肥市主要河流情况见表1.1-1。

表1.1-1 合肥市域涉及主要河流情况表
6、湖泊
合肥市域范围及周边较大的湖泊有巢湖、黄陂湖、瓦埠湖、高塘湖等,总面积达986.3km2,正常蓄水位对应的容积20.4亿m3。

巢湖又名居巢湖,俗称焦湖。

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跨合肥市区、肥西县、肥东县、县级巢湖市和庐江县。

巢湖水源主要来自大别山区东麓及浮槎山区东南麓的地面径流,现有大小河流35条,呈向心状分布,河流源近流短,表现为山溪性河流的特性。

巢湖在汇集南、西、北三面来水之后,在巢湖市城南出湖,并经裕溪河向东南流至无为县裕溪口处注入长江。

洪水较大时,也可通过与裕溪河相连的牛屯河分洪道流至和县金河口闸处入江。

巢湖流域总面积13486km2,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9.3%,其中巢湖闸以上来水面积9153km2。

巢湖湖底高程一般为5.0~6.0m,正常蓄水位8.00m时,湖面面积755km2,容积17.17亿m3;设计防洪水位12.50m时相应湖面面积780km2,容积52.0亿m3。

湖盆岸线长度181.8km,沿湖岸堤长度102.2km。

瓦埠湖位于长丰县、寿县、淮南市交界处,原为东淝河中游河段,因下游淤积形成狭长湖泊,湖水经东淝河闸入淮。

瓦埠湖南北长52km,东西平均宽3km,湖床最低处高程在14m以下。

在正常水位18.0m时,水面面积156km2,蓄水2.20亿m3。

瓦埠湖除上承东淝河上游来水之外,汇入瓦埠湖的主要支流还有庄墓河和陡涧河,其他沿湖大小河汊约20余条。

高塘湖位于长丰县与定远县和淮南市之间,原为窑河下游河段,因河道下游淤浅积水形成狭长湖泊,湖水经窑河闸入淮。

高塘湖湖底高程15.0m,正常蓄水位17.5m,相应容积8500万m3,相应水面面积48.5km2,形状狭长,南北为19km。

高塘湖支流较多,呈放射状入湖,主要有沛河、洛河,还有严涧河、马厂河等,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2.48亿m3。

黄陂湖位于巢湖水系裕溪河支流西河上游,庐江县城东南约8km。

流域总面积598km2,流域内大部分为山丘区。

湖区东西平均长8.8km,南北平均长 2.4km,湖底高程8m。

历史上,黄陂湖湖区面积、容量较大,调蓄能力较为显著。

据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黄陂湖12m高程以下湖区水面积48.1km2。

1958年沿湖周边开始围垦,主要垦殖圩口有跃进圩、齐心圩、裴建圩等,至2005年底,黄陂湖湖区12m高程以下总水面积21.3km2。

其中,围湖养殖水面积达17.33km2,未被围湖养殖的水面面积不足4km2。

合肥市主要湖泊情况见见表1.1-2。

表1.1-2 合肥市湖泊基本情况表
二、社会经济
2010年合肥市户籍总人口为494.95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5.58万人,长丰县76.85万人,肥东县109.26万人,肥西县93.27万人。

2010年合肥市常住人口为570.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00万人,城镇化率68.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巢湖市居巢区(2011年改为省辖县级巢湖市,由合肥市代管)户籍总人口89.12万人;巢湖市庐江县(2011年划归合肥市管辖)户籍总人口117.94万人。

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合肥市域常住人口为745.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27万人,城镇化率为6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0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1.61亿元(当年价),其中一产132.74亿元、二产1456.64亿元、三产1112.23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4.9:53.9:41.2。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12元/人,高于安徽省20888元/人的平均水平。

市辖各县中肥西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为30581元/人。

2010年巢湖市居巢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90亿元,其中一产17.68亿元、二产81.65亿元、三产55.57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11.4:52.7:35.9;巢湖市庐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93亿元,其中一产28.15亿元、二产37.44亿元、三产38.34亿元,一、二、三产比重分别为27.1:36.0:36.9。

按调整后的行政区划统计,合肥市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96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达39698元,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

合肥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1-3。

表1.1-3 合肥市2010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表
第二节水资源分区
一、水资源分区
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统一要求,并参考《安徽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分区,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特点及行政区划的界线(流域、水系、水文地质单元及省界、市界、县界),在分区时尽可能保证自然分区完整性。

在高级分区中以水资源中地表水的区域形成(流域、水系)为主,在低级分区中,考虑供需系统及行政区域。

根据分区原则,合肥市共划分为2个水资源一级区,2个二级区,3个三级区和6个四级区,见表1.2-1。

并以水资源四级区套县级行政区单元作为基本的计算单元,单元内水文气象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基本相近,既考虑了河流水系的完整性,又兼顾各行政区划地表水资源量的准确性。

表1.2-1 合肥市水资源分区表
二、分区概况
按全国及安徽省水资源分区的划分原则,合肥市域共涉及两个水资源一级区,分别为淮河区和长江区,其中淮河区面积2606km2,长江区面积8824km2。

涉及水资源二级区为淮河中游区和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其中淮河中游区以蚌埠闸为分界点,又分为王蚌区间南岸、蚌洪区间南岸2个三级区,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区涉及的三级区为巢滁皖及沿江诸河区。

在三级区以下,按照水系并兼顾行政区划完整性,又划分为王蚌南岸沿淮区、定凤嘉区、南淝河区、滁河区、巢湖下游区和菜子湖区共6个四级区。

王蚌南岸沿淮区为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上南岸的瓦埠湖、高塘湖流域,行政区划涉及长丰县和肥西县。

主要支流有庄墓河、沛河等。

分区面积1932km2。

定凤嘉区为淮河流域蚌埠闸以下南岸的池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肥东县和长丰县。

主要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等。

分区面积674km2。

南淝河区为长江流域巢湖水系环巢湖西半湖的南淝河、派河、丰乐河等流域,行政区划涉及合肥市区、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主要支流有南淝河、店埠河、十五里河、派河、丰乐河、杭埠河等。

分区面积3743km2。

滁河区为长江一级支流滁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肥东县、巢湖市,主要支流为滁河上游支流马站河、石塘河等。

分区面积855km2。

巢湖下游区为长江流域巢湖下游水系的裕溪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流域,行政区划涉及巢湖市和庐江县,主要支流有裕溪河及其支流西河、兆河,白石天河、柘皋河和其他直接入巢湖支流。

分区面积3981km2。

菜子湖区为长江流域菜子湖水系的支流罗昌河、柯坦河流域上游,行政区划涉及庐江县,分区面积254km2。

第三节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一、降水
1、站点选择与资料的收集
水资源评价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的雨量站作为评价分析的依据站,系列选用1956~2010年同步系列。

由于降水地区分布与地形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站点选择时主要考虑地形的特点。

在地形变化较为复杂的山区,降水变化的梯度大,所选的站点较多,丘陵区次之;而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的平原地区,所选用的站点较少,着重考虑的降水站点的均匀分布。

根据雨量站的地理位置、资料系列特性,将能反映地形变化趋势、同步期资料系列为50年以上的雨量站作为主要代表站。

对1979年前缺测、但1979年后有实测资料的,且资料系列有45~50年的雨量站,作为辅助站;而在站点稀少的地区,将资料系列35~45年的雨量站作为参考站。

全市共选用雨量站点49个,实测站年数2253站年,平均每站46.0站年。

其中,淮河流域342站年,占全市15.2%;长江流域1911站年,占全市84.8%。

同步期内雨量资料完整的站点,全市共11个,其中淮河流域1个,长江流域10个。

2、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合肥市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湿润带和过渡带,降水量受地形及水汽来源影响,面上分布不均,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部多于东部,变化在900mm~1350mm之间。

根据同步期系列的分析计算结果,合肥市同步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合肥市区970.7mm,长丰县927.9mm,肥东县947.0mm,肥西县1015.7mm,巢湖市1069.0mm,庐江
1223.4mm,全市为1036.7mm。

合肥市雨量最大的地区为庐江县沿江区域,年平均最大雨量为黄屯的1318.7mm,亦是全市的最高值。

在长丰县池河流域上游、江淮分水岭以北为合肥市降水低值区,大致分布在长丰县的杜集~罗集~白龙~古城集一线范围内,降水量为900mm~950mm。

全市降水量最小的为肥东县白龙站,年平均降水量908.8mm。

合肥市年内的降水时间大部分集中在4~8月,其降雨总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3%左右,而汛期5~9月降雨约占全年降雨的61%。

连续最大三个月平均降水量为449.2mm,占全年降水量的43%。

全市降水集中的程度南北变化不大。

同步期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悬殊,最大月与最小月降水量之比,全市在5.4~7.4倍之间,平均为5.9倍。

最大月降水出现时间,除庐江县为6月外,均为7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则均在12月份。

合肥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季节变化非常明显,冬季干旱,降水量较少;夏季湿润,降水量较多;春秋两季降水量介于冬夏之间,春季又多于秋季。

全市同步期多年平均情况下,各季节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春季(3~5月)27.4%,夏季(6~8月)43.3%,秋季(9~11月)17.8%,冬季(12~2月)11.5%。

同步期合肥市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较大,年降水量变差系数比较大并且年际丰枯变化频繁。

同步期内年降雨量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值在3.0左右,最小为合肥市区 2.8,最大为肥东县 3.3。

合肥市最大值与最小值极差为950mm~1400mm,最小为合肥市区953mm,最大为庐江县1399.4mm。

全市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 v值平均0.23,各分区之间差别不大。

3、分区降水量
合肥市1956~2010年面平均年降水深1036.7mm,降水量118.5亿m3。

流域分区降水量北小南大,最大的菜子湖区四级区1223.4mm,
比最小的定凤嘉区四级区947.0mm大29%。

长江流域降水量占全市79.1%,淮河流域占全市总量的20.9%。

各行政分区多年平均降水深在927.9mm~1223.4mm之间,最大的是庐江县,最小的是长丰县,雨量相差295.5mm,比长丰县偏多31.8%。

合肥市1956~2010年分区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降水量详见表
1.3-1、1.3-2。

二、蒸发
1、站点选择
合肥市现有水面蒸发站点2个,董铺站及巢湖闸站,均在长江流域巢湖水系。

淮河流域借用临近的蚌埠站蒸发资料,本次评价主要采用E-601型蒸发数据,共3个站点,157站年资料。

表1.3-1 合肥市同步期水资源分区年平均降水量
表1.3-2 合肥市同步期行政分区年平均降水量
2、水面蒸发
水面蒸发受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影响,地区分布差异极大,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递减,山区小于平原丘陵。

合肥市水面蒸发量800~920mm,其中长江流域在900mm以下,巢湖闸水面蒸发大于董铺站,淮河流域蒸发量大于900mm。

受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象因素年内变化的影响,水面蒸发在不同纬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年内分配也不一致。

一般是南方变化小,北方变化大;山地变化小,平原变化大。

合肥市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5~8月,这4个月的蒸发量约占年蒸发量的50%。

董铺、巢湖闸以及蚌埠站最大月蒸发量均出现在8月份,同步期系列均值在120mm左右,约占年蒸发的14%。

最小月蒸发量均出现在1月份,其均值约28 mm,仅占年蒸发的3%左右。

与其年内分配不同,水面蒸发的年际变化较小。

合肥市各站1956~2010年系列水面蒸发量C v值变化范围基本在0.1~0.17之间。

3、陆面蒸发
根据1956~2010年水文资料分析,合肥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为703mm,其中淮河流域为706.2mm,长江流域为702.1mm,年际变化均很小,表明该区域供水条件对陆面蒸发不起主要作用。

1980~2010年系列与1956~1979年系列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
比较,1980~2010年系列均值略高于1956~1979年系列均值,增
幅约1.9%。

其中淮河流域增加2.9%,长江流域增加1.6%。

三、河流泥沙
合肥市泥沙测验站点稀少,分布不均,大型水库的入库测站尤
为不足。

全省现有泥沙测站仅施测悬移质,推移质泥沙施测极少,
现有泥沙资料系列短,代表性较差。

因此,本次评价采用安徽省水
资源评价的泥沙评价成果,简单分析合肥市江河径流中的悬移质泥
沙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安徽省水资源评价中,未对闸坝水库工程
运行后的淤积进行调查或测量,资料亦未作还原处理。

1、河流含沙量
根据对安徽省各河流较长的实测资料系列分析,本市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一般在0.22kg/m3~0.427kg/m3之间。

淮河流域河流含沙量整体趋势大于长江流域。

悬移质含沙量主要是由降雨对流域表面的侵蚀而产生的,因此河流含沙量的年内分配与降水量和降雨强度的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汛期,长江流域集中于4~8月份,淮河流域集中于5~8月份。

汛期5个月河流含沙量占全年含沙量的70%以上。

受降水、径流以及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年际变化较大的影响,河流悬移质含沙量的年际变化亦较大。

悬移质含沙量C v值变化范围在0.45~0.76之间,平均为0.63。

2、河流输沙量
根据安徽省评价的年输沙模数,计算合肥市多年平均河流悬移质输沙量160.19万t。

悬移质输沙量与河流径流量关系密切,因此河流输沙量年内分配与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于汛期,但比河流径流量和河流含沙量更加集中。

合肥市汛期5个月(5~9月份),河流输沙量均占全年输沙量的85%以上,部分区域高达90%以上。

各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