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向量筒中倾倒溶液B.加热试管中的液体C.熄灭酒精灯D.取用粉末状药品
2.下列图示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2016杭州G20峰会的精彩文艺演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音乐喷泉 B.焰火表演 C.舞台升降 D.灯光表演
4.下列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5.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6.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
A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
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C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
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

D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
A.A B.B C.C D.D
7.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水利发电B.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C.酒精挥发、蜡烛熔化D.光合作用、木炭燃烧
8.学习化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做实验。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闻气味B.倾倒液体C.取粉末D.过滤
9.实验室里几种物质在互相谈论着。

你认为它们的叙述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试管: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
B.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
C.灯泡:我通电后发光了,给学生带来光明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
10.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1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赏中华诗词,品生活之美。

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夜幕降临,城市霓虹灯通电后发出美丽的亮光
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
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肥
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13.手拿容器的中上部,并使其稍微倾斜;
14.下列实验方案或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氢气纯度时,没有听到任何响声,表明氢气已纯净
B.为证明暴露在空气中的 NaOH 溶液已变质,可加入 BaCl2
C.要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采用点燃的方法
D.用盐酸即可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
15.下图所示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燃料燃烧C.橙子榨汁D.品红溶液
16.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小苏打焙制糕点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
17.量取液体时,某学生俯视读数为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确定
18.李林同学在不同季节的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春天花朵瓣成花瓣B.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D.冬天冰砖凿成冰雕
19.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2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称量10.05g固体C.液体加热D.量9.5mL液体
2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上下震荡洗涤试管 B.读取液体体积
C.塞进橡胶塞 D.过滤
2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打开盛开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烟
B.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C.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变红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23.醋酸CH3COOH是一元有机酸,具有酸的通性.现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和醋酸溶液等质量,分别放在甲乙两只烧杯中,各加入相等质量的镁粉,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为6:5.则甲乙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是()
A.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
B.甲和乙中酸都过量
C.甲中酸过量,乙中镁过量
D.甲中镁过量,乙中酸过量
24.下列装置操作图不能用于检查气密性的是()
A.B.
C.
D.
25.化学实验后我们要有清洗仪器的好习惯,以下清洗方法中,原理与另三种不同的是A.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用水清洗蒸发皿中的少量食盐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往量筒中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向着手心,量筒倾斜,量筒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正确;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拇指不能按着试管夹的短柄,图中试管内液体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图中用嘴吹灭酒精灯,故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而不应用手拿,以防污染试剂或腐蚀手,图中用手拿,故错误。

【点睛】
倾倒液体时,需要注意的是:
2.B
解析:B
【解析】
A、取用固体药品时,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应用药匙取用,故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点睛:
固体药品的取用原则有如下三条:
3.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B
解析:B
【解析】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无气味的气体生成;B. 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 把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可证明该气体没有助燃性,但不一定是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才是二氧化碳;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选B
点睛:鉴定物质时应根据物质的特性。

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是所有不助燃的气体的共性,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才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5.A
解析: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只要在降温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即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A、主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
B、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属于解释与结论;
C、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D、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C.7.B
解析:B
【解析】
A、牛奶变酸有新物质酸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水力发电是通过水的流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钢铁生锈过程
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吸入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氧气和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A、闻气味: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要在瓶口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进入鼻孔,故A不正确;
B、倾倒液体时,取下瓶盖,要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故B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故C不正确;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且漏斗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故D 不正确。

故选B
考点:嗅闻气体的方法,液体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碎了,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浓硫酸:我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质量增加了,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把空气中水蒸气吸收到硫酸溶液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灯泡发光只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铁钉: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空气中生锈了,铁生锈后有新物质铁锈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本诗句中的烽火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诗句说的是一夜下了很多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本诗句写的是狂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句主要是写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12.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A、霓虹灯发光的原理是外电源电路接通后,变压器输出端就会产生几千伏甚至上万伏的高压.高压加到霓虹灯管两端电极上时,使气体的电离.带电粒子与气体原子之间的碰撞,多余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射出来,这就完成了霓虹灯的发光点亮的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B、青铜受热熔化后浇铸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只是物质的形状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侯氏制碱法”用空气、水、食盐生产纯碱和化
肥,由空气、水、食盐到纯碱和化肥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是将自来水中的杂质与水分离属于除杂类,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13.无
14.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点燃气体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听到“卟”的一声表示氢气较纯,没有听到任何声响,可能是没有收集到氢气,故不能达到目的;B、因NaOH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可以通过滴加氯化钙溶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故能达到目的;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一氧化碳的含量也较低,不能将其点燃,故不能达到目的;
D、应向鸡蛋壳上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因此应用盐酸与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盐,故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料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苹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1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石油分离出汽油、煤油和柴油等是利用几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物质分离,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A选项错误;
B、小苏打焙制糕点的过程中,由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故是化学变化,故B选项正确;
C、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氮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C选项错误;
D、膜法和热法淡化海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17.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俯视液面,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5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平视读数为30mL,那么实际体积应等于30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20mL。

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粮食酿酒有新的物质酒精生成,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选B。

19.B
解析: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来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容易引起酒精灯着火爆炸,故A错误;
B、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故不能称量10.05g,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且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故C正确;
D、量取9.5mL液体应选用与之相近的10毫升的量筒,而不能选用100mL的,故D错误。

故选:C。

21.B
解析:B
【解析】A 、洗涤试管的正确方法是:用手指拿住试管,用手腕摆动B. 读取液体体积,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 将试管放在桌面上,塞进橡胶塞,易将试管压坏;应拿起试管将塞子旋进试管; D. 过滤时应将玻璃棒轻轻靠在三层滤纸处,避免因滤纸破损导致过滤失败;选B
22.B
解析:B
【解析】
A. 浓盐酸有挥发性,打开盛开浓盐酸的瓶盖,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溶解在空气中的水里形成盐酸液滴,瓶口出现白雾;
B. 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
C.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使石蕊变红,所以把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放入二氧化碳中,纸花不变红。

D.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生成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选B 点睛:①描述现象时不要说出生成物的名称,因为从外观不能确定物质的类别
23.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甲和乙中金属都过量,则两种质量相同的酸完全反应,因此设酸的质量都为m ,生成的氢气分别为x 、y ,则:
24
42H SO +Mg==MgS 9O H x
+8
2m ↑ 982=m x m x=49
33222CH COOH +Mg CH COO Mg+H ()1202m y


1202=m y m y=60
显然二者的质量比不是6: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甲和乙中酸都过量,说明镁完全反应,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乙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因此可以符合6:5,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 、镁的质量相等,产生的氢气应该相等,而甲中镁过量,则镁没有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少;乙中酸过量,则镁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多,因此不符合6:5,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金属与酸反应情况的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量的分析计算。

2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根据气密性的检查,保证装置中只有一个进出口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用手握住试管,若燃杯中有气泡产生,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示中短导管与空气相连通,无法进行气密性检验,图示错误,符合题意;
C、缓慢推动活塞,长颈漏斗内形成一段水柱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关闭开关,向长颈漏斗内加水直到形成一段水柱,且水柱能保持一段时间不下降,则气密性好,图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多种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检查原理是装置要与空气进行隔绝,只有一个气体进出口,能够在检查中看到明显的现象。

2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是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酒精可以溶解碘,利用的原理是溶解;
C、用水清洗蒸发皿中的少量食盐,水可以溶解食盐,,利用的原理是溶解;
D、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汽油溶解油污,,利用的原理是溶解。

四种原理相比较,只有A不同,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