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李煜,五代⼗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于宋建隆⼆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汴京,封为右千⽜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律,诗和⽂均有⼀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

千古杰作《虞美⼈》、《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清平乐·别来春半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还满。

(柔肠断⼀作:愁肠断)
雁来⾳信⽆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更远还⽣。

鉴赏
这⾸《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的春⾊中,触景⽣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的情景。

词的上⽚,开篇即直抒胸臆、毫⽆遮拦地道出郁抑于⼼的离愁别恨。

⼀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直⼊,紧扣⼈⼼。

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活际遇之⼤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注池、不泄不⾏罢。

“春半”有⼈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不可。

接下⼆句承“触⽬”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个“乱”字,既写出了主⼈公独⽴⽆语却⼜⼼乱如⿇,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意的独特感受,⽤⽣动的⽐喻把愁情说得明⽩如见。

“拂了⼀⾝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个“满”字,却把主⼈公那种⽆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真⾄实。

上⽚的画⾯是情景交融、虚实相⽣⽽⼜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的亲⼈。

“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

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

古代有⼤雁传书的故事。

西汉时,苏武出使北⽅,被匈奴扣留多年。

但他坚贞不屈。

汉昭帝派使⾂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

使⾂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雁,雁⾜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

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

所以作者说,他看到⼤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带来书信⽽感到失望。

他⼜设想,和亲⼈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在梦中也难以回来。

古⼈认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

对⽅作不成“归梦”,⾃⼰也就梦不到对⽅了。

梦中⼀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表,从⽽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

他怀着这种⼼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更远还⽣”。

“更⾏更远”是说⽆论⾛得多么远,⾃⼰⼼中的“离恨”就像那⽆边⽆际、滋⽣不已的春草。

⽆论⼈⾛到哪⾥,它们都在眼前,使⼈⽆法摆脱。

这个结句,⽐喻浅显⽣动,⽽且通过形象给⼈以离恨⽆穷⽆尽、有增⽆已的感觉,使这⾸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线索明晰⽽内蕴,上下两⽚浑成⼀体⽽⼜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分到位。

作者⼿法⾃然,笔⼒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别致,使这⾸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

创作背景
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陆永品认为这⾸词有可能是从善⼊宋的第⼆年春天,李煜为思念他⽽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