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终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其余的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主、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扔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顾炎武说:“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朝廷所垄断
C.郡县制的缺陷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4.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诊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
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
5.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

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6.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

”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7.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8.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
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10.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1.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

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族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12.“……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

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

……”(引自《北京学生界宣言》)资料显示不出
A.国难当头,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
B.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虎狼之心
C.中国人民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彻底破灭
D.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一次爱国政治运动
13.“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

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

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D.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14.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

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他的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此次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6.2014年西藏人均GDP在西部率先达到4000美元,连续5年实现100亿元增长,在追逐富裕梦想的过程中走在了全国平均水平前列。

关于以上现象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B.改革开放,国内外经济交流的促进
C.一国两制政策的激励D.科技、教育事业进步的推动
17.《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8.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

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1979年邓小平访美A.睦邻友好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求同存异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9.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2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他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

”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D.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21.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分封制崩溃,各家各派提出各自主张,百家争鸣
C.孟子等儒生得不到重用,消极遁世
22.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

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23.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抨击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24.下面是某同学学习近代历史某一专题后的总结,该历史专题的主题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设议院,行君宪―→废君制,建共和―→民主与科学A.抗争B.探索C.屈辱D.复兴
25.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儒学礼教压抑人性阻碍社会进步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儒家学说阻碍了民主共和的进程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26.1920年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

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这表明孙中山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C.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7.抗战胜利前,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

这个“理论”是指A.人民民主理论B.新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28.2011年9月19日,在湖南省农科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袁隆平宣布“百亩片”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900千克,这是杂交水稻产量的第三次突破性飞跃。

下列有关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说法不正确的是A.袁隆平首次成功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B.“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是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品种成功的前提
C.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D.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他的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
29.19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欧美出现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的作品。

其中包括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30.2012年9月,随着一部涉嫌诋毁伊斯兰教与先知默罕默德的美国电影《穆斯林的无知》上映,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教徒掀起“反美浪潮”,引发流血冲突,造成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及3名外交官身亡。

这说明
A.电影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D.电影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深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合计6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

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2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分)?有何重要意义(1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3分)。

并概述民主
与法制之间的关系(2分)
32.(21分)对于历史的发展,研究者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历史,启迪未来。

据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历史。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力量。

——李帆《韦伯学说与美国的中国研究》(1)根据材料一,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1910年前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6分)
材料二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社会的转变;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近代化过程中的两种不同模式。

(2分)概括中西方近代化在本质和手段上的相同之处。

(4分)
材料三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

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但是,正像黑暗过了是光明一样,中国历史发展在谷底时期出现了向上的转机。

……从这时候起(注:指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内部发展明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人民民族觉醒和阶级觉醒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英“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过渡期”在政治、经济领域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上升”做了怎样的准备? (4分)思想领域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5分)
33.(13分)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4分)
材料二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

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

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2)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分)
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4分)
34.(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来所创”,……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张,该主张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3分)
材料二“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
“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为一种新文明。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中西文明态度的差异。

(4分)
材料三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中国共产主义者曾多次将“外国的进步文化”与“中国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试举两例。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2分)
高二文科历史期终考试答案
选择题
材料题
32.(21分)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倡导“中体西用”,以挽救统治危机;甲午战争后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三民主义”以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任意3点6分,挑战1分,应对1分)
(3)政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任1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壮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为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

(2分,言之有理即可)新文化运动(2分);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各种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3分)
34.(13分)
(1)主张:西方科技是从中国传入的;向西方学习科技是必要的、合理的。

积极意义:为学习西方找到合理的依据,减少向西方学习的阻力。

(3分)
(2)陈:主张以新易旧,以西方文化全盘取代中国固有文化,二者不可调和;
梁:主张“新旧调和论”与中西文化“化合”说。

(4分)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4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吸收;将外来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2分,任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