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读薛法根老师《谈礼貌》 教学实录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型异构:说理文重在教怎样说理
————读薛法根老师《谈礼貌》课堂实录有感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谈礼貌》课堂实录,突然之间揭开了困惑我几个月的一个问题:教议论文到底应该怎么教?怎样教才会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兼顾?
这个学期一开始,我就上了一堂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次试教第二次试教后。
以教研课的形式在全班上了一次公开课。
收到的评价是:课堂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但是缺少“语文味”。
就是这个“语文味”,我开始思考:什么是语文味?原来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的课堂有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知识,品析词句的环节出现,我这堂课真的感觉太理性,太工具化,语文课的味道完全没有。
我后面修改了几次,但是上出来的效果还是不理想,最根本的东西没有改变:语文的工具性太强。
后来,我们学校的校长给我提意见:也许是你这堂课的内容太多,你把这堂课当做第二课时来上,有些东西是需要删减的,比如字词就可以不用再出现在这堂课。
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按照这样的设计来上,效果还是不理想。
跟着我来的学生还是比较少,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问题,感觉我的课超乎了他们已有的水平。
在我反复修改,反复磨课之后,我似乎都觉得有时候一堂课就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
我这一堂课的设想就是:让学生对议论文基本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会判别,会概括,会简单的写作。
我以为自己思考到这就画上一个句号了。
可是,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谈礼貌》这一堂课的课堂实录。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文,也是一篇议论文,跟我上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同一文体。
我迫不及待的看了,被深深折服。
首先薛法根老师的课堂设计比我的更饱满,层次的每一梯度设置更加合理,这一堂课很好的兼顾了工具性和文学性,让我觉得很惭愧。
我百思不得其解,薛法根老师却运用的炉火纯青。
我觉得自己太需要提升自己的眼界了。
在这一堂课中薛法根老师以“古训、俗语、名言警句”作为铺垫这一点跟文中出现的一些“引用论证”是相关的,也很好的导入新课,比起我的开门见山,显得自然并且亲切。
第二部分薛法根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谈的,用了哪些方法?作者由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情?这几个问题层层推进:第一部分是让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也是概括文章的能力,比起我直接问: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更加易于接受。
第二就是让学生开始关注文章的论述部分,学生会答出:举例和对比之类的方法,甚至还有学生说了概括,薛法根老师就得出这篇文章的方法:以事说理。
最后在思考:为什么是这三件事情?让学生明白事理的典型性。
这样一来不用解释,学生就跟明白什么事典型性,我觉得薛老师在解读文章中事例的编排的时候,真的处理的很好。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到这三个例子是递进的效果,里面的人物囊括了男女老少。
这一点,我在课堂中忽略了文章材料的编排的艺术,没涉及到这一块,学生自然就不知道“典型性”的意思,我的处理导致最后,我还要跟学生解释什么是“典型性”。
比起薛法根老师,我就让学生概括所举的三个例子,最后再想一想: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现在想来:不仅突兀吗,而且提问很生硬。
第三部分:是创设情境说理。
让学生针对一个情境先来说一说。
还有在修改:提醒学生可以引用古人的话,这样一来就跟前面的导入互相呼应。
最后薛法根老师训练学生以口说理,先过不错。
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一堂课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议论文的技能,真是太棒了。
在能力迁移中,我运用的是让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自己找出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论据,并且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观点—事例”的写作方式来阐述自己的一个观点。
我没有创造情境,只是跟跟学生说可以用老师提出的论点,也可以自选论点。
最后还有一个就是按照学生自己总结的议论文应该有的特点,来相互评价和修改别人的习作。
这样一对比,我就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去完善我的课堂:提问方式、课堂设计的层次、对教材的研究程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等,这一些都需要我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