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过。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辨析 同:都形容表现得非常逼真。 异:“惟妙惟肖”偏重于酷似,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很逼
真,真假难辨;“栩栩如生”意为像活的一样,即“如生”, 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 在动。此外“惟妙惟肖”多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栩栩如生”多指艺术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 例:(1)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2)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7.你能体会到这两首诗中“深远”的情感吗?(对应教材 第 81 页旁批) 【答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指出古代那些能 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 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天地苍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 流泪。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 展的寂寞无聊之情。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
思索,就能写出来。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
小之处。
梳理思路
导思1.文章的论证思 路是怎样的?
关键词: 含蓄
无言之美
分析内涵
导思2.结合全文,阐 释“无言之美”的内 涵?
【答案】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论证了所谓无言, 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的观点。
13.如何理解举雕刻的例子,重在讲“含蓄不露”这个特点? (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
【答案】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塑以静体传神,它的 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希腊著名雕刻《拉奥 孔》中拉奥孔父子三人在临刑前的神情是最好的例证:他 们没有挣扎呼号,而是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在暗示一种 极苦痛的神情,这便表现出雕塑也注重含蓄之美的道理。
5.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对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
【答案】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文学 作品也不希求情感意旨全都表现出来,所以假如能 够充分表情达意,也不是文学创作所希望的,因为 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会更有深意和美感。
6.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对 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 【答案】第一,摄影家和美术家创作时所用材料和用 具不同。相片较图画更“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 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 和实物都两两相称,毫无错误。图画就不然。
三 记一记词义
譬如:比如。 附丽:附着,依附。 姑且:表示暂时地。 蛾眉:蚕蛾的须细长而弯曲,借指眉毛细而弯。 寂寥:寂静;空旷。 颦: 皱眉。
怆然:悲伤的样子。 惨戚:悲惨忧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心旷神怡:心情愉快 , 精神舒畅。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
8.第⑨段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的道理的?
【答案】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 语》,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 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观点:文学上我 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 墨,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 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第二,技术、手法不同。美术家创作时对一种境遇,未表 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 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 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摄影家面对的是客观真实世界,他取景时增加或减少画面 物体即可。 第三,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 所发生的印象深刻。
11.句中“不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 内容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 删。“不一定”表推测,表示不是“所有情况”, 如果删去就太绝对,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议论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 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画线 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这种结构俗称 “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二是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按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写。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 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
晚年风趣
朱光潜先生晚年时,经常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静 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 后面,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答案】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 言达的。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 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言是散碎的,意 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4.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对应教材 第 79 页旁批)
【答案】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 含义:一、真实表达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把想说的话 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里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虽 经过画家理想化改造,加入创作者的人格,但美术创作 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要表现真情实感。
2. 引经据典,举例恰当。 本文论述无言之美时,引用孔子和英国诗人济慈的话进行佐证, 同时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 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中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 峰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等等,资料 翔实,说理透彻,以理服人。
14.这里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答案】不矛盾。这里不主张“吐肚子”指艺术作品 表达要含蓄,不要把一切都表现出来,留一大部分让 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前文“吐肚子”指艺术作品不说 谎,讲究真实性,“和自然逼真”,把自己的真实想 法都表现出来。
1.【难点探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说理?有何 作用?请简要分析。
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 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 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2.【难点探究】课文是怎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答案】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作者 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 意。再接着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以美术、文学、 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 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从正面论述“无言” 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 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课堂小结本文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论证言意关系然后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15 无言之美
议 论 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 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地圆。 上面第二句虽然详尽,却无法像第一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壮的 意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得太多反而不好?也许今天这一 课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
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 掉了。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那位写过 鸿篇巨制,至今仍对中国美学有深切的影响力的朱光潜!他合璧中 西,学富五车,却又有如此赤子心性。
一 读一读字音
pì
qī
譬如 惨戚
yí 心旷神怡
二 写一写字形
liáo寂( 寥 )
缥miǎo( 缈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柳永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
课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
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
李白的《怨情》大意是美人儿卷起珠帘把双眉紧紧锁 闭一直等待,只看见她泪痕湿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 人还是恨己。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 藉,言短意长。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的幽怨 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 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 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抒发 一个孤独女子的幽怨之情。
美学观点
导思3.本文最后归纳 出作者的美学观点是 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无言之美》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形式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常见的论证结构: 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下面介绍一 下层进式论证结构。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结构、层递式结构,就 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 层进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 论点之间构成的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层次间可用诸
1.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美学观点,学会审美。(重点) 2.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
运用及作用。(重点)
4. 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5. 学习大量引用各种艺术实例来论证“无言之美”这一美
学观点。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 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 学史》等。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 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少年的写 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无言之美
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 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 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 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 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对比突出,形象鲜明。 “言”和“意”的区别,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 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 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论 证有力,突出了文章的观点。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对应教材第 79 页 旁批)
【答案】以孔子的话,引出了“无言”这一话题,引 起下文有关美学观点的论述。本文议论的话题是“无 言之美”。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过渡,引出下文,指出要明了无言的意 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3. 说说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如: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 《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 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末二句等等。
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 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9.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 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本段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众多名家古诗词, 引用他们的经典作品,论述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 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10.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 【答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 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 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 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 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辨析 同:都形容表现得非常逼真。 异:“惟妙惟肖”偏重于酷似,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很逼
真,真假难辨;“栩栩如生”意为像活的一样,即“如生”, 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 在动。此外“惟妙惟肖”多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栩栩如生”多指艺术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 例:(1)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2)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7.你能体会到这两首诗中“深远”的情感吗?(对应教材 第 81 页旁批) 【答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指出古代那些能 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 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 只见天地苍茫,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 流泪。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空怀报国为民之心不得施 展的寂寞无聊之情。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
思索,就能写出来。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
小之处。
梳理思路
导思1.文章的论证思 路是怎样的?
关键词: 含蓄
无言之美
分析内涵
导思2.结合全文,阐 释“无言之美”的内 涵?
【答案】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论证了所谓无言, 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的观点。
13.如何理解举雕刻的例子,重在讲“含蓄不露”这个特点? (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
【答案】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塑以静体传神,它的 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希腊著名雕刻《拉奥 孔》中拉奥孔父子三人在临刑前的神情是最好的例证:他 们没有挣扎呼号,而是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在暗示一种 极苦痛的神情,这便表现出雕塑也注重含蓄之美的道理。
5.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对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
【答案】文字语言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文学 作品也不希求情感意旨全都表现出来,所以假如能 够充分表情达意,也不是文学创作所希望的,因为 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会更有深意和美感。
6.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对 应教材第 80 页旁批) 【答案】第一,摄影家和美术家创作时所用材料和用 具不同。相片较图画更“和自然逼真”。在同一视域 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 和实物都两两相称,毫无错误。图画就不然。
三 记一记词义
譬如:比如。 附丽:附着,依附。 姑且:表示暂时地。 蛾眉:蚕蛾的须细长而弯曲,借指眉毛细而弯。 寂寥:寂静;空旷。 颦: 皱眉。
怆然:悲伤的样子。 惨戚:悲惨忧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 心旷神怡:心情愉快 , 精神舒畅。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
8.第⑨段是如何以文学作品为例,说明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的道理的?
【答案】第⑨段分析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时,引用《论 语》,陶渊明、钱起、陈子昂、李白、杜工部等人的诗词, 内容详尽,说服力强。论证、归纳了美学观点:文学上我 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写作时不必要浪费太多笔 墨,可以简单含蓄,形象生动,文学作品在欣赏者的头脑 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
第二,技术、手法不同。美术家创作时对一种境遇,未表 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 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 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摄影家面对的是客观真实世界,他取景时增加或减少画面 物体即可。 第三,美术家的图画较摄影家的相片所引起的美感浓厚, 所发生的印象深刻。
11.句中“不一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 内容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 删。“不一定”表推测,表示不是“所有情况”, 如果删去就太绝对,与原文不符,体现了议论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 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 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画线 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这种结构俗称 “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二是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按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写。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 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
晚年风趣
朱光潜先生晚年时,经常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残垣断壁边,静 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 后面,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花朵。
【答案】言能达意,但意决不是完全可以 言达的。以言达意,只能得其近似,不能 完全相等。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 意是变化的,无行踪的。言是散碎的,意 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4.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对应教材 第 79 页旁批)
【答案】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不说谎包含有两种 含义:一、真实表达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把想说的话 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这里指美术作品要讲究真实性,虽 经过画家理想化改造,加入创作者的人格,但美术创作 时不能夸大渲染,改变其真实性,要表现真情实感。
2. 引经据典,举例恰当。 本文论述无言之美时,引用孔子和英国诗人济慈的话进行佐证, 同时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在 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时运》中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 峰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李白的《怨情》等等,资料 翔实,说理透彻,以理服人。
14.这里不主张“吐肚子”,与前文的表述是否矛盾?
【答案】不矛盾。这里不主张“吐肚子”指艺术作品 表达要含蓄,不要把一切都表现出来,留一大部分让 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前文“吐肚子”指艺术作品不说 谎,讲究真实性,“和自然逼真”,把自己的真实想 法都表现出来。
1.【难点探究】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说理?有何 作用?请简要分析。
③希腊著名雕刻《拉奥孔》是说明“雕刻上流露和含蓄的分别” 最好的例子。雕刻中拉奥孔父子三人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 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表现了雕塑含蓄不露之美。
2.【难点探究】课文是怎样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答案】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作者 从言与意的关系出发,反面论证文学艺术不能也不必做到言完达 意。再接着具体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无言之美”。以美术、文学、 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 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从正面论述“无言” 比“言尽”更能表现美,最后归纳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 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课堂小结本文首先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接着论证言意关系然后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刻等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15 无言之美
议 论 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所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 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地圆。 上面第二句虽然详尽,却无法像第一句一样呈现出悲凉雄壮的 意境,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得太多反而不好?也许今天这一 课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剩下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水
同学们被老人家浪漫的举动吓坏了,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 掉了。后来同学们才知道,老人家竟是美学大师朱光潜。那位写过 鸿篇巨制,至今仍对中国美学有深切的影响力的朱光潜!他合璧中 西,学富五车,却又有如此赤子心性。
一 读一读字音
pì
qī
譬如 惨戚
yí 心旷神怡
二 写一写字形
liáo寂( 寥 )
缥miǎo( 缈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雨霖铃》柳永
15 无言之美
朱光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
课
A.诗人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
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
李白的《怨情》大意是美人儿卷起珠帘把双眉紧紧锁 闭一直等待,只看见她泪痕湿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 人还是恨己。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 藉,言短意长。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的幽怨 情态。着重于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 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 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抒发 一个孤独女子的幽怨之情。
美学观点
导思3.本文最后归纳 出作者的美学观点是 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无言之美》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议论文层进式结构形式
议论文的核心在于阐明道理,以理服人。常见的论证结构: 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下面介绍一 下层进式论证结构。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结构、层递式结构,就 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 层进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 论点之间构成的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层次间可用诸
1.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美学观点,学会审美。(重点) 2.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
运用及作用。(重点)
4. 学习提出话题、层层深入的递进式论证结构。 5. 学习大量引用各种艺术实例来论证“无言之美”这一美
学观点。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 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 学史》等。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 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少年的写 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无言之美
本文以美术、文学、音乐、雕塑等各类艺术作 品为例,分析了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 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最后归纳自己的 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 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1.对比突出,形象鲜明。 “言”和“意”的区别,雕塑作品中怒目金刚和低眉 菩萨的神态对比,音乐里面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 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时精神感受的对比,论 证有力,突出了文章的观点。
1.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对应教材第 79 页 旁批)
【答案】以孔子的话,引出了“无言”这一话题,引 起下文有关美学观点的论述。本文议论的话题是“无 言之美”。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过渡,引出下文,指出要明了无言的意 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同时又激发了读者的 阅读兴趣。
3. 说说言和意的关系和区别?
【答案】举例论证,列举典型事例,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如:①列举文学作品中言不必尽意的例子。如:《论语》中“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陶渊明的 《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读〈山海经〉》 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末二句等等。
②白香山在《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 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 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9.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 引用论证作用分析法 。本段 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列举众多名家古诗词, 引用他们的经典作品,论述文学作品言不必尽意 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10.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对应教材第82 页旁批) 【答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 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 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 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 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