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语文课堂是在动态中求和谐,创造性思维训练需要教学冲突,在冲突中突发奇想,不断迸发
创造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倾向,这是培育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
学习兴趣,气质性格各不相同,教材中的“例子”更是各具风格,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趋同,实现课堂上的大统一,而是要以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性,
让他们在语文课堂的广阔天地里各取所需,各得其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现成的答案原原本本灌输到学生脑海中,而应努力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主动去发现并获得前人已积累下的成果,从而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在这种
情景下,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动力,发挥个性特长,进而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倾向。
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放心地去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百花齐放。
培养学生的个性倾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
教师在课堂
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不同答案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资源,应师生
共享。
②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
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落实上,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只要去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允许这种情感差异的存在。
③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
事物的复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
构是不同的,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激发学生生活情感和联想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
的花,结出丰实的果。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激起学生的生活情感,提高其联想能力呢?我认为,学生“情感的核”既然已经客观存在,教师的工作便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这就要在教
学过程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和谐亲切、宽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头脑中才会闪出创造的火花。
在
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态度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使其保持不断。
在许多开放性试题
的解答上,需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
予以肯定,有独到见解的还可加上“创意分”。
语文学习还必须有想象和联想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以阅读课文为例:文字作为语言的书写
符号,本身是不具有形象性的,这就先要弄懂字词的含义,扫除想象和联想的障碍。
一个人
掌握的字词越丰富,他阅读时碰到的困难就会越少,进行创造性思维就越容易。
只有感知到
文字符号的意义,才能够在阅读时按照文字符号规定的条件进行再创造想象,变符号为形象,理解其意义。
利用相同体裁的两篇文章比较阅读,也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过茅盾的《白
杨礼赞》,使学生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把握白杨树的特征,通过联想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例如从白杨树对的干、枝、叶、皮、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
性格;从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挺拔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由树及人,托物抒情。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袁鹰写的散文《白杨》,进行比较阅读,使学
生明了《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在新疆扎根、生长并作出贡献的
知识分子和后继者。
两篇散文就象油画和水墨画。
油画色彩浓重,如《白杨礼赞》;水墨画
色彩浅淡,如《白杨》。
从类比中学生认识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展开联想,可以
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可见,类比是联想的依据,以此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
因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成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
维训练的前提。
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应有广度和深度,时间安排上应有密度和适度,
课程组织落实上应有力度和效度。
课堂教学应该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对学生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融及人格与灵魂。
将“教、学、练、考”作系统设计,全面考虑,突出“有
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的特点。
既要体现执教者的“人格魅力”与“学术魅力”所产
生的课堂凝聚力,又要体现师生“个性魅力”所产生的巨大课堂爆发力,还要体现课堂教学设
计精妙的“艺术魅力”而产生的课堂向心力。
抓住教材,紧贴文本地面行走,在文本词句的丛
木中穿行,真正做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
在学习方法上力图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智慧学习策略,通过转变学习观念逐渐把学习变成一种
习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学习,高效学习,智慧学习。
《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应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操练,自主对教
材进行梳理提炼,去芜存精,突出有效信息,把复杂问题简明化,把抽象知识形象化。
“学而不思则罔”,“学”并不等于“会”,必须要有一个反刍消化的过程,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反思中不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升华。
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知识与技能达成的效度。
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过程,真
正实现学习方法上从接受性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型。
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转变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是关键。
有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
使我们改革教学内容,稳妥地改革教材与课程,积极地改革考试内容,在考试中突出创新精
神和创造性,面向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在学习方法上实施变革,学生才能具有高度求知的
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不同寻常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的吸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
潜在能力。
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力的发挥,决不取决于先天生理因素的遗传,更重要
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实践。
学生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点燃的火炬,而创造性思维就是那灵
动的火。
在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体验学习本身所劳来的快乐,进而使自己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
的人才至关重要,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