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游3-6
肛门期 阴茎期
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
练习性游 戏
角色扮演
• 自我发展的心理社会阶段=个体发 6-11 潜伏期 勤奋对自卑
展的文化环境+心理性别的发展阶 段
青春期
生殖器期
同一性对角 色混乱
• 游戏与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
青年期
亲密对孤独
•
附图: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发展
• “复演说”——消除原始的本能 • “剩余精力消耗说”——消耗过剩的精力 • “松弛消遣说”——恢复在工作中消耗的精
力 • “预演说”——为未来成人生活做准备
11
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 儿童的游戏一方面是学习面对真实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超越真实生活 的限制,寻求个人的自由
• 朗格威尔:儿童的世界就是学习的世界 • 游戏的三种功能:(1)儿童从游戏中学习到生活的原则和规则,在
游戏的基本属性
活动即目的 探索自然的趋势 意外性
同化 活动本身即目的 自发性 娱乐性 自由的组织结构 自由的发生冲突
工作的属性
目的是主要的 结果是可预见的 计划性
顺应 外加的目的 强制性 功利性 有序性 竞争
自愿的活动 假想的 自由的、闲暇的
充满想象和虚构的 游戏是变化而有种类的
固有的动机 大量的经验 流动的经验 精神的游戏
18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尊敬认可需要
社会性交往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理解环境的需要
认知需要
影响环境的需要
身体活动需要
基本生存需要
安全需要
19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 (一)游戏与工作的对立 • (二)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 • (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
20
代表人
杜威 皮亚杰
赫伊津哈 维果茨基 瑟克韧特米哈尔伊
7
文化结构
表层 物质文化
中层 制度文化
深层 观念文化
文化属性
历史性
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化
民族性 东西方文化
阶层性
贵族文化与平民 文化
8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 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步骤:模仿阶段—游戏阶 段
• 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游 戏与工作的关系)
• 游戏介于人生的“像”与“不像”之间 (源于生活但是却又高于生活)
41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 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42
一 经典的游戏理论 •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 (二)娱乐论(松弛说) •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 (四)生活预备说
43
二 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 贡献 对游戏分类的影响 游戏发展论的出现 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描述 • 局限性 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做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
47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 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游戏可以降低焦虑, 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 第一阶段:自我宇宙阶段 • 第二阶段:微观阶段 • 第三阶段:宏观阶段
48
年龄 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游戏形式
0-1.5 口唇期 信任对怀疑 亲子游戏
1.5-3
• (1)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自由;成功; 环境的中等程度 • (2)游戏与消极情绪的宣泄 身体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发展
37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意识发展的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第二阶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第七阶段: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第八阶段: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13
游戏与探索行为
时间 内容 目的 行为 心情 心跳
探索 先于游戏 陌生物体 获得信息 固定、刻板化 严肃 低可变性
游戏 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 熟悉物体 创造刺激 多样化 高兴、兴奋 高可变性
14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
•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 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15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12
六、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 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 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
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 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 • 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
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制定。游戏随着儿童和情 境的不同而有弹性的变化。 • 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轻松的玩耍中,培养了将来踏入社会必需的适应能力; (2)在人类的群体的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
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拜 托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
(3)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 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弥 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 “什么是游戏”(play game) • 儿童心中的游戏(内容 形式 名称) • 儿童的游戏观大多是受成人观念影响的
5
6
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 1、游戏优于文化、超越于文化,游戏数量 的多少,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
• 2、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游 戏的行为。
• 3、游戏的文化差异性
2
第一章 游戏及其特征
• 第一节 游戏的定义
• 第二节 游戏的特征
•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特质
.
3
第一节 游戏的定义
• 一、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游戏 •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 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 • 五、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 六、生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
4
第一节 游戏的定义
34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 二、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35
• 情绪与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 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 情绪:生物需要 • 情感:社会性需要 • 情绪情感的关系:两者紧密相连,情感是
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情绪有着巨大 影响。
36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两组实验的研究结果 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集中性游戏”与“扩散性游戏” 3.创造性游戏行为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27
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1.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2.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
用 集中性游戏组与扩散性游戏组
28
表现,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 结论大都相互重复或相互矛盾,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决了部分问题,
没有揭示游戏的本质
44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 三、配勒的角色扮演 •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 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学前儿童游戏
.
1
• 第一章 游戏及其特征 •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 第三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 第四章 儿童游戏的分类 • 第五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 第六章 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 第七章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 •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 • 第九章 游戏环境的创设 • 第十章 玩具和游戏材料 • 第十一章 游戏观察指导 • 第十二章 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
25
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1、语言发展 语言被作为游戏的对象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作用 2、语言促进游戏 游戏活动中掌握语言最快 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 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经济 地位有关
26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02114游戏与探索行为探索游戏时间先于游戏发生在探索行为之后内容陌生物体熟悉物体目的获得信息创造刺激行为固定刻板化多样化心情严肃高兴兴奋心跳低可变性高可变性202115第二节游戏的特征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202116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202117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202118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202119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尊敬认可需要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理解环境的需要认知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身体活动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202120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202121代表人游戏的基本属性工作的属性杜威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意外性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计划性皮亚杰同化活动本身即目的自发性娱乐性自由的组织结构自由的发生冲突顺应外加的目的强制性功利性有序性竞争自愿的活动假想的自由的闲暇的计划性的任务真实的生活身体需要而强加的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游戏是变化而有种类的强调真实性发展趋势从游戏到工作固有的动机大量的经验流动的经验精神的游戏适宜的工作工作中却很少完成任务202122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202123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202124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202125第四章儿童游戏的分类202126第五章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202127第六章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202128第七章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概况202129第八章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202130第九章游戏环境的创设202131第十章玩具和游戏材料202132第十一章游戏观察指导202133第十二章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202134
45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本我 自我
超我 •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 •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46
对弗洛伊德观点的评价
• 进步: (1)将游戏的研究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密切联系 (2)强调早期经验对成年生活的重要性 (3)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4)“娃娃游戏”方法 • 缺陷: (1)没有建构系统的游戏理论 (2)发端于精神病学——临床诊断色彩 (3)缺乏系统的、精确的关系 (4)“泛性论”
16
二、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
性
17
第三节 儿童游戏的特质
•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 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38
二、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 (1)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自信心;美感;道德感; • (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同情,移情
39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 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 • 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 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40
第三章 游戏的理论流派
•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第五节 游戏的觉醒理论 • 第六节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 第七节 游戏的生态学理论 • 第八节 其他的游戏研究
30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 “自我意识”——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认识, 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知、情、意)
• 游戏:自我中心——社会化 • “移情”
31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 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1)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 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2)游戏能促进幼儿自我调试能力的发展 “果汁软糖效应” “哨兵实验” • (3)在游戏中学会理解和帮助
9
三、语言学视野中的游戏
• 希腊语:儿童、轻松自在、琐碎,无价值 • 梵语:动物 儿童 成人、风或浪的运动、单足跳
跳跃等、轻闲 不费力 模样 仿佛 • 闪族语:松散 • 共通性:(1) 游戏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
自在的娱乐活动; (2) 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不严肃的
10
四、生物学视野中的游戏(经典游戏理论)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
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三、游戏与同伴行为 •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29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交往
• 一、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
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 三、游戏与同伴关系 •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计划性的任务 真实的生活 身体需要而强加的
强调真实性 发展趋势从游戏到工作
适宜的工作 工作中却很少完成任务
21
三、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 (一)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 (二)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 (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22
第二章 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阶段比较
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
老年期
自我整合对
失望
49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 儿童自主选择角色和情境 • 角色的选择与游戏背后的情绪 • 三类角色选择 (1)热爱和敬佩的人 (2)恐惧的人 (3)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角色
23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 一、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 三、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24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 皮亚杰:儿童游戏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 的趋势”
• 马斯洛 罗伊德:“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 展基础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 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 的过程。”
32
三、游戏与同伴关系
• (1)游戏的类型影响了同伴关系的发展 亲子游戏 孤独游戏——同伴游戏
• (2)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 分享意识
33
四、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 积极影响的行为
• 表演游戏可以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 为的可能性
• 游戏中提供的榜样能引起儿童的共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