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经济基础知识17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七章财政政策
本章重点:
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的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
2.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类型。
3.财政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的时滞。
4.2008年政策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
5.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知识点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中央政府是调控主体。
财政政策: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提出明确调控目标,通过利益机制引导和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
2.协调功能:经济中失衡状况进行调节。
3.控制功能:调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对经济社会有效控制。
4.稳定功能:调整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量平衡,实现稳定增长。
【例题·多选题】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
A.导向功能
B.协调功能
C.控制功能
D.管理功能
E.稳定功能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
(三)财政政策的目标
1.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衡量资源充分利用的指标。
2.物价基本稳定:各国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3.国际收支平衡
经常项目(贸易项目):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
经常项目盈余:国际贸易顺差;
经常项目赤字:国际贸易逆差;
经常项目平衡:贸易平衡。
资本项目:指一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资本项目盈余: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
资本项目赤字:资本流入小于资本流出。
4.经济稳定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保持稳定。
经济稳定增长决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
【例题·多选题】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
A.促进充分就业
B.物价基本稳定
C.预算收支平衡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稳定增长
『正确答案』ABDE
『答案解析』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
知识点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
调控机理:
1.预算政策
(1)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
(2)工具用法: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采用赤字财政;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采用盈余财政;
◆经济稳定:保持总需求,采用平衡财政。
2.税收政策
(1)税收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2)工具用法: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增加税收;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减少税收。
3.公债政策
(1)流动性效应:在公债发行中通过期限种类的不同设计和调换公债长短期限等办法,改变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影响经济的扩张或紧缩。
短期国债:期限短、流动性强、变现能力越强;
长期国债:期限长、流动性弱、变现能力越弱。
刺激经济时,增加短期国债发行,增加社会流动性,反之亦然。
(2)利率效应:国债发行利率水平影响金融市场利率,影响经济的扩张或紧缩。
国债利率通常被视为基准利率
(3)工具用法: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增发短期国债,降低国债利率;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发行长期国债,提高国债利率。
4.公共支出政策
(1)含义: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包括狭义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狭义的购买性支出:消费性支出,政府进行日常行政事务活动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支出。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2)工具用法: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减少公共支出;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增加公共支出。
5.政府投资政策
(1)含义: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它最终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2)工具用法: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减少投资支出;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增加投资支出。
◆总供求平衡但结构存在问题:减少过热行业投资,增加薄弱环节投资。
6.补贴政策
(1)补贴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财政补贴还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2)工具用法:
◆经济过热:减少总需求,减少政府补贴;
◆经济萧条:增加总需求,增加政府补贴。
【例题·单选题】(2016年)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
A.提高税率,减少税收优惠,抑制企业和个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B.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
C.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扩大社会总需求
D.降低投资支出水平,使经济降温,平稳回落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的工具。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的做法扩大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即经济稳定发展时,政府一般实行中性的预算平衡政策,保持预算收支规模的基本平衡。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
(1)自动稳定财政政策: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表现在两方面:累进所得税和政府福利支出。
(2)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政府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
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补偿政策: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上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
◆经济繁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社会过剩需求;
◆经济萧条: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
2.按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
(1)类型:
【例题·单选题】在经济稳定增长时期,政府通过实施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种政策属于()财政政策。
A.自动稳定
B.相机抉择
C.紧缩性
D.中性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中性财政政策的概念。
知识点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一)财政政策的乘数: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1.税收乘数
(1)含义: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K T=△Y/△T=-b/(1-b)
K T表示税收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变动率,△T表示税收变动率,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
(2)特点:
①K T为负数: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反方向;
②国民收入变动是税收变动的b/(1-b)倍。
【示例】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税收乘数为-4。
政府增加税收200万,国民收入将会减少800万。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1)含义:购买性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K G=△Y/△G=1/(1-b)
△Y表示国民收入的变动率,△G表示政府支出的变动率,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2)特点
①K G为正数,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同方向;
②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财政支出政策作用大于税收政策。
【示例】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0.8,则购买支出乘数为5。
政府增加消费性支出200万,国民收入将会增加1000万。
3.平衡预算乘数
(1)含义: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K b=△Y/△G(△T)=(1-b)/(1-b)=1
(2)特点:
①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
②平衡预算政策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为1。
【示例】假设政府增加税收200万,同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支出200万,国民收入同时增加200万。
【例题·单选题】(2017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6,则税收乘数为()。
A.1.5
B.-1.5
C.2.5
D.-2.5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乘数。
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0.6/(1-0.6)=-1.5。
【例题·多选题】(2016年)财政政策乘数主要包括()。
A.税收乘数
B.债务乘数
C.赤字预算乘数
D.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E.平衡预算乘数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政策的乘数。
财政政策乘数具体包括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例题·多选题】关于财政政策乘数的表述正确的有()。
A.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B.当政府投资或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时,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C.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D.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正确答案』ABCE
『答案解析』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选项D说法有误。
(二)财政政策的时滞
时滞的存在对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1)经济从萧条走向复苏:实行扩张财政政策,时滞导致通胀;
(2)经济高涨:实行紧缩财政政策,时滞导致萧条。
【例题·多选题】在财政政策时滞中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内在时滞的有()。
A.决策时滞
B.执行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政时滞
E.效果时滞
『正确答案』CD
『答案解析』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只属于研究过程,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关系,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内在时滞。
知识点四: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经验
(一)政策发展
1993-1997年:适度从紧(紧缩性)财政政策;
1998-2004年:积极(扩张性)财政政策;
2005-2008年第三季度:稳健(中性)财政政策;
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积极财政政策。
2016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二)200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1.实施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
2.主要内容
(1)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2)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3)大幅度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4)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
(1)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危机更强烈;
(2)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内要素成本上升、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外部市场需求放缓等;
(3)政策内容有新的变化:坚持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并重、总量调整与结构调整、刺激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
(4)政策调控手段多: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
(四)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多选)
1.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
2.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
3.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4.注重国内外政策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