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的陷阱:现代诗歌中的一个另类修辞问题-汉语言文学论文-诗歌中的比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的陷阱:现代诗歌中的一个另类修辞问题-汉语
言文学论文|诗歌中的比喻
比喻的陷阱:现代诗歌中的一个另类修辞问题-汉语言文学论文为了把无型抽象的“情感”呈现得更为具体有型,历代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都会使用修辞手法。
古代汉语中的比喻修辞和现代汉语中的修辞从语法原理上来看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从具体形态上来看,随着现代汉语的不断成熟,比喻这种修辞已经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形态。
在使用的过程中,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对比喻修辞的丰富和冲击最大,甚至挑战了语法规范而使得现代修辞变得更为丰富。
从原理上讲,语法研究的本质首先第一位不是去规范而是从语言现象中提取新元素,去探索和丰富语言的表达,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语言僵硬必然导致思维僵硬。
本文抽取了《新世纪诗典》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使用比喻修辞的当代诗歌,打开一个小切口,去探索比喻修辞在当代诗歌中存在的情况。
首先,本文从《新世纪诗典》中诗人伊沙的一首诗《比喻的陷阱》来探讨。
《比喻的陷阱》:在从河南返回陕西的车中我对儿子说:“我跟你妈的缘分打个比方吧:就像古代两个从不同地点出发进京赶考的书生相会于京城的考场……”\“不对。
”儿子说,“古代女的没资格赶考”。
这首诗歌有现场,有生活气息,还让人忍俊不禁。
本诗同时指向的是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对语言的研究如果只沉于语言内部,势必会形成和产生语言的“生活场”的隔离,研究一塘水而不研究源头,这种研究是狭隘的也是落后的。
就修辞的技术问题探讨技术问题,这种探讨还没有和语言产生对应而新的语言形态就已经产生和推进了,这种应用研究无疑是非常滞后的。
在本诗中,诗人伊沙兴高采烈的向他的孩子做出一个抒情的解释,使用了一个喻体本体之间内容涵盖较大的比喻修辞,马上被他的孩子以历史存在的事实击破。
诗人伊沙在常规家庭情况中对其妻子的夫妻“缘分”的阐释从语法角度看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会被认为阐释得很好很感人,但孩子指出的事实把这个“美好”的比喻击破了。
击破这个美好比喻的就是“存在的事实”,产生这个比喻的前提在生活实际中是不成立的。
想想诗歌现场,正是这个“刺激”让诗人伊沙留下本诗,形成了比喻与产生这个比喻的“生活场”之间错位的关系,引发语言研究者的深思。
本诗提出的问题是对所有语言研究者的警醒,修辞(比喻)必须回归到产生这个修辞的源头“生活场”才能使乏味的研究具备活动的语言生命。
语法的
1
规范不等于存在的合理,语言逻辑的合理不等于生活存在的真相,语言修辞的奇妙效果离开了自身指向的生活场的事实,将失去鲜活的生命,犹如一条鱼被烤干,一束花被塑料化,势必形成理论和实际存在的严重脱节,研究者和语言创造者之间必然就无法形成良性的驱动。
比喻的陷阱,指向语言研究者基本的研究视觉。
其次,本文从《新世纪诗典》中提取出来的一些例子来看当代诗人对于比喻修辞的使用,考查修辞(比喻)与产生修辞的场之间的关系。
云南女诗人唐果的《真的太像人了》一首中,不是使用了一个小比喻,而是使用了通篇的明喻,与蚂蚁的各种形态喻人类的各种形态,写得栩栩如生。
唐果这首诗里的比喻,本体是蚂蚁存在的形态,喻体是人存在的形态,而产生这个修辞的场是当下人类的生活,这种比喻是携带现代气息的,具备动物性和人性的基本统一的事实的,实际上就是诗人、对人类存在生活的一种婉转而具象化的表述。
马金山的《盘子的一生》也有这个效果,明写盘子,喻指向人。
更多时候,很难划分清楚诗人的诗句是比喻还是拟人还是通感,甚至三种修辞效果同时叠加,他们的诗句经常对严格的修辞划分形成挑战,基本根源也在于诗人的创作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形态上综合而成的,加之大部分诗歌携带了混沌的物我相忘的灵性意识,这些意识产生于现场或者是现场和他们心灵相撞击而出的复杂意味,这种情况让试图把语言现象进行逻辑化、清晰化、进行分类处理的语言研究者深感困难,语言现象的研究似乎就会被打回对单一句式的研究,而单一句式的研究又非常容易让人忽视产生这个修辞的“场域”而产生提纯,剥离了语言背后的磁场,而试图对“磁场”引入修辞现象的研究无疑是艰难的。
“整座医院刚有白色粉刷成红色如一个政权的更替”,“十多扇窗户顿时像花一样打开”,“但他们继续像死去的星星”,“在华北平原上,我变成一粒芝麻,我玩得很高兴,但没人发现我”,“婆婆天天像侦查员一样盯着我的肚子”,“等在闹嚷嚷的人群中,我如同没拧紧的水龙头”,“它突然翻了个身,隐约露出白色的肚皮,仿佛一个心事,在夜里没忍住”,等等情况在新世纪诗典的诗歌中比比皆是。
这些比喻修辞五花八门而显得异常奇妙,这种奇妙是教师在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比喻修辞这种表达手段的时候考查不出来的。
教学考查仅只能考查出语法上是否规范,而语言背后的“磁场”和“奇妙效果”是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修辞语法的研究如果不深入到产生这个修辞背后的“场域”,就会脱离现场实际,而深入又是一件极为
2
不容易的事情。
应用语言学、修辞学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诗歌语言的研究,从艺术化(语言创造中质量最高的)的发生角度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避免“比喻的陷阱”对语言研究的局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