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上《项链》word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精巧的结构技巧。

2、学习从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解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3、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作者对下层人民同情悲悯的情怀。

[学习导航]:
一、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

莫泊桑被
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老师推荐阅读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集,版本很多,建议挑选序言部分详尽的。

当然,也可以通过上网查阅来获取信息。

二、小说的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

莫泊桑的小说以结构精巧见长,结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起伏、抑扬、伏笔、铺垫、顺序、首尾技巧等,品读《项链》时,要着重欣赏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巧妙的结尾和伏笔技巧。

三、《项链》的主题素有争议,我们可以通过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来理解。

在自学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取舍、学会反思。

对作品主题的探究讨论是这堂课的重点,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预习要求]:包括查找资料、精读课文、完成学案上的相关要求。

1、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中的另两位——契诃夫与
欧·亨利的生平与创作。

了解19世纪的法国社会现状。

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状况。

上课时我们将围绕这些知识做一个互动游戏。

2、阅读学案后附的学习资料,它将给你的自学带来许多帮助。

3、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老师推荐你花十分钟阅读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首
饰》,这也是一个关于首饰真假的故事,相信你会感兴趣的。

4、初读课文,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小说四个部分的内容。

5、完成学案上的相关要求。

[基础测试]
这些题目只须完成预习要求即可顺利解决,学生都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必再浪费课内时间。

基础测试在课前完成,并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评改,如仍有疑问,在课内提出,师生一起讨论解决,然后自己统计得分。

一、基础字词(7分)
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A 佳肴()
B 赝品() C裙褶()D寒伧()
2、下面是几个很容易写错的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A、油nì()
B、租lìn()
C、těng()写
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2分)
1. 线索是贯穿在叙事性文艺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它能体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

很显然,本文的情节是以项链为线索的。

1)字字珠玑:在下列短语的划横线处填一个动词(限用一个字)。

(4分)
项链——项链——项链——项链
2)师生接力: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同样十分强调情节,仅每回的标题就引人入胜。

回目都采用对偶形式,富有韵律美。

比如《水浒传》的回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武松威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
如果把《项链》也改成章回小说,老师尝试拟了一半的回目,请同学们加以补充。

(8分)第一回收请柬徒生烦恼,
第二回,魂魄散如坠冰窟
第三回偿巨债勇担重任,
第四回苦海有涯话艰辛,
2.小说情节非常曲折,但小说仅有曲折是不够的,或者说仅有出人意料是不够的。

一篇优秀小说的情节除了让人觉得“意料之外”,更要能够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要安排好伏笔。

我们来研究一下,小说情节的安排哪些地方在“情理之中”。

“项链假的”合乎情理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分)
1)
2)
3)
其实,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也是有伏笔的,我们不妨做一回福尔摩斯,判断一下
玛蒂尔德可能是什么时候丢的项链,当然,要从字里行间去“侦破”。

(3分)
我的观
点:。

3、对文章的结尾,有的同学不满意,尝试着做了几种不同的续写,你认为下面列出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续写较好。

若认为这几种都不好,请说明理由。

(只要你思考了,自圆其说即可,可自评5分)
①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

②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还了三万五千五百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

③玛蒂尔德百感交集,喜怒无常,她的精神崩溃了。

④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而未得结果。

我的见
解:
三、阅读理解(11分)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

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

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

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

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

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

随后,她迟疑而焦急地问:
“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1 第一段方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是()(3分)
A慢慢悠悠 B犹豫不决
C挑三拣四 D心中无数
2 这部分描写人物的方法是()(3分)
A行动描写B肖像和心理描写
C肖像和语言描写 D行动和语言描写
3 这部分描写极有层次地展现出路瓦栽夫人在借项链时的心理状态,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迟疑不决——惊喜——焦急而担心——欣喜若狂
B贪婪、挑剔——意外——焦急——狂热
C慎重而犹豫——高兴——迟疑焦急——狂喜而得意
D犹豫不决——意外——焦急——得意
4 选出对“我只借这一件”分析正确的一项()(3分)
A一个“只”字,强调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怕对方不同意,自己失去好机会。

B突出“只”和“一”,强调自己借得少,表现路瓦栽夫人想马上借到又怕不能如愿的心情。

C强调“只”和“一”,表明自己决不多拿,表现路瓦栽夫人坚决要把这挂项链借到手。

D突出“只”和“一”,说给对方听,表现路瓦栽夫人急不可待又怕在朋友面前丢了面子的心情。

自我评价:1、我得了分。

2、我的强项(或失误)

3、体会或收获:
[交流总结]谈谈《项链》的情节安排技巧。

发言要
点:
[问题探究]
玛蒂尔德的形象和《项链》的主题素有争议。

就主题来说,比较集中的就有以下几种:
1、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

2、赞扬玛蒂尔德的诚实与勇气。

3、揭示命运之手对人的掌控。

4、主张随遇而安,不要想入非非。

5、表现女人的有怀着青涩的梦到成熟的成长历程。

问题一:怎样看待玛蒂尔德身上的虚荣心?
思路点拨:读文本,重点分析开头部分的七个“梦想”和舞会上的四个“陶醉”。

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如“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我的理
解:
特别提醒: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立刻纪录下同学发言的亮点。

要点纪录:
1、
2、
3、
4、
问题二:当玛蒂尔德决定偿还项链时,作者说“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赞誉?
思路点拨:建议阅读《首饰》,用比较的眼光来分析。

建议联系社会背景,联系作者的创作主张,用联系的眼光来分析。

我的理
解:
别忘了纪录下同学发言要点。

1、
2、
3、
4、
[当堂反馈](上课时当堂完成)
1、玛蒂尔德的七个梦想,可以概括为和两个方面。

她的最终理想

,虽然有对命运的反抗,但这种反抗的性质还
是。

2、在十年还债的艰辛中,玛蒂尔德的形象得以丰满,表现出了
的品质。

[作业与提示]
1、怎样理解玛蒂尔德十年间的变化,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人物的评
价,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一夜风光,
下联:十年艰辛。

下面是部分作业反馈,请在阅读后予以点评,并自己完成一副对联。

1、上联:一夜风光只为爱慕虚荣无端惹祸
下联:十年艰辛唯有饱经沧桑方成正果。

2、上联:一夜风光妩媚惊艳,今朝虚荣变现实,
下联:十年艰辛贫困潦倒,往昔青春成虚无。

3、上联:一夜风光埋就十年艰辛,
下联:十年艰辛只因一夜风光。

4、上联:一夜风光欠下无数虚荣债,
下联:十年艰辛拾取几多平常心。

5、上联:一夜风光,得尽风流万宾迷;
下联:十年艰辛,尝尽贫苦无人怜。

我的尝试:上联:一夜风光,下联:十年艰
辛。

2、正是《项链》对讽刺与同情这一对立关系因素的兼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

这是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学史表明,具有包容性的“圆形人物”常常是伟大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

请另举一个文学形象证明这个道理。

提示:比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

答题时要注意例证。

附录一
居伊·德·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他勤奋地创作了一生,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精神错乱病,后来被送进巴黎的一家疯人院。

1893年7月6日莫泊桑逝世,年仅43岁。

莫泊桑于1850年8月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狄埃卜城附近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辈都是贵族,但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没落了,父亲做了交易所的经纪人。

他的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爱好文学,经常对文学作品发表议论,见解独到。

莫泊桑出生不久,他的父母由于经常闹矛盾而分居了,他和母亲住在海边的一个别墅里。

幼年时的莫泊桑喜欢在苹果园里游玩,在草原观看打猎,喜欢和农民、渔夫、船夫、猎人在一起聊天、干活,这些经历使莫泊桑从小就熟悉了农村生活。

从童年时代起,母亲就培养他写诗,到儿子成为著名作家时,她仍然是莫泊桑的文学顾问、批评者和助手,所以他的母亲是他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位老师。

另一位为莫泊桑走上文学道路打下基础的是他13岁在卢昂中学学习时的文学教师路易·布耶。

路易·布耶,他是一个著名的巴那派诗人,他经常指导莫泊桑进行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

1870年,莫泊桑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入大学学习法律。

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

在军队中,他亲眼目睹了危难中的祖国和在血泊中呻吟的兵士,心里十分难过,他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1871年,战争结束后,莫泊桑退役回到巴黎。

1878年,他在教育部工作之余开始从事写作。

那时,大文学家福楼拜成为莫泊桑文学上的导师,他们两人结下了亲如父子的师徒关系。

福楼拜决心把自己创作的经验传授给莫泊桑。

莫泊桑非常尊重严师的教诲,每篇习作都要送给福楼拜审阅。

福楼拜一丝不苟地为他修改习作,对莫泊桑的不少作品表示赞赏,但劝他不要急于发表。

因此,在70年代里,莫泊桑的著述很多,但发表的却很少,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1880年,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发表了,它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读者称他是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从此,他一跃登上了法国文坛。

莫泊桑的绝大部分作品是从这时到1890年的10年间创作的。

此间,他写成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还写了3部游记、1部诗集及其它杂文。

莫泊桑光辉的文学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学宝库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写作艺术技巧的成就,不仅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后来的欧洲及中国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附录二
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郭定国主编《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

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

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事出无奈?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

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

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

另外,
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

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

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

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情的胸襟和立场。

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
“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

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

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

“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

”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

幻影消失后,黯淡依旧的现实对于她必将是更深重的压抑和不堪。

然而,尽管她在反抗意识的支配下经受的精神抑郁、心理斗争是剧烈的、痛苦的,却由于这种抗争仅囿于不自觉的、隐秘的个体内心活动层面,且得不到宣泄、解脱的契机和途径。

故日常生活中的她常常是“非常痛苦”。

鉴于此,我们说,借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内心里对命运的隐秘对抗只能是消极抗争,是软弱无力和毫无成效的。

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以往,她对命运的对抗和挑战因缺乏现实的对象和环境而注定只能是自我折磨。

而今,这个难得的舞会无疑是她表现自己、求证自己的理想场所,舞会上云集的名流阔妇们正是她内心深处要比肩和征服的对象。

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内在心理根源。

最后,当她潜在的与命运较量的殷切期待终于付诸实施并成绩骄然,命运的阴霾终于败退时,她怎能不一扫愁容而欣喜若狂呢?
然而,由于玛蒂尔德现阶段对命运的反抗和不屈服仅源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不满足,反抗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跻身上流社会、与资产阶级的贵夫人们并驾齐驱,“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

所以,她的反抗、斗争只能是低级、肤浅和庸俗的。

这是由她的社会阶级和她的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二、丢失项链后积极、自觉的抗争
如果说丢失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对命运的抗争是不自觉的,消极无力的,那么,她丢失项链后为还巨债而劳苦十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跟磨难持久抗衡并最终胜利的抗争则是自觉、积极和成绩卓著的。

这表现在:(一)“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赔项链使夫妇二人倾其所有仍债台高筑。

面对令人窒息的债款,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

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

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即使在厄运、灾难从天而降的危难之际,玛蒂尔德仍忠诚地信赖着朋友,从未怀疑过项链的真实价值,这表明她本性的善良、单纯;她诚实守信,丢了就赔,赔时从未动过造假充真,敷衍了事的狡诈念头。

这种钱财事小,礼节信义事大的做法显示了她性格中可贵的侧面。

可以说,她善良单纯、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是她能够与命运顽强对垒并最终胜利的深厚根基和保证。

(二)“整整还了十年”。

为还债,玛蒂尔德如换了一个人。

“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

”她为了一个目标而苦心孤诣,吃苦耐劳,“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对价钱是百般争论”,“而且难免挨骂”。

在此重压下,她“看上去是老了。

她变成了劳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

”从中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又老又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样的忍辱负重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
也许有人会说,她是被逼无奈呢!她还能怎么做呢?不是的。

作为一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美少妇,在舞会上大显交际才能,连“部长也注意了她”的美人,如果她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和浮华的享乐主义者,为了还债不择手段,那她想在当时荒淫糜烂的法国中上层社会捞足还债的钱财绝不是无机可乘。

她只要愿意(像《珠宝》中的朗丹夫人那样),她完全不必付出十年辛劳的惨重代价。

然而,她“英勇”而毅然地选择了做“苦役”,选择了用辛劳和汗水移开命运设置的拦路大山。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真正现实地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怕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

因此,面对“古怪”和“变化莫测”的命运、时有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的生活,玛蒂尔德勇往直前,终于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这种对命运的正面斗争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是充分显示了人的价值和力量的。

三、人物反抗意识的来源和局限
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执着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玛蒂尔德形象与她“爱慕虚荣与追逐浮华”的一面并不冲突,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无需过多地批评传统评论和研究中“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蔑视嘲笑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仰慕”(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等的观点。

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追求浮华和虚名,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讽刺是赫然在目,无需赘述的。

传统评论一针见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并不算对玛蒂尔德多么大的冤枉。

这也正是传统评论能够雄踞多年,玛蒂尔德作为虚荣的典型一直深入人心的合理化原因。

因此,一味否定以往见解,大呼为玛蒂尔德“平反昭雪”未免失之偏颇。

但或许恰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作者的讽刺太一目了然了,才使传统评论家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对小说的深层研读和分析,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虚荣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根源和还债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品质。

事实上,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形象流露出的对小资产阶级反抗精神的肯定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和牵强附会的。

这种肯定、
同情和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嘲弄一样,可在作者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中找到确实可靠的来源和佐证。

莫泊桑出身破落贵族,约有十年的光景一直在海军部任小职员。

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放荡淫逸、虚伪无耻等腐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

其长篇小说大都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揭示其丑恶内幕,对资产阶级有产者的道貌岸然、损人利己、冷酷贪婪等丑态予以尖刻的揭露和批判(《漂亮朋友》《温泉》)。

同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受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浸染所表现出的许多不良习气,如自私、势利、爱慕虚荣,向往豪华享受的生活等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人士如出一辙的思想和行径,他的鄙夷和鞭挞也是毫不留情的,这类短篇除《项链》外,《珠宝》《骑马》《保护人》等也是出色的例证。

另一方面,长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莫泊桑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深入的体悟。

因此,他对这个阶层的人物虽不免讽刺和嘲笑,却又对他们的苦难深表怜悯和同情。

“小说中饱含憎恨与愤怒的痛苦讥笑,要比幽默大师的欢笑声更为响亮。

.莫泊桑像福楼拜一样揭露庸俗习气,并且对备受这种庸俗习气之害者的悲惨孤独处境深深表示同情。

”(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项链》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典型。

莫泊桑的同情具体体现在他对玛蒂尔德不向坎坷命运妥协,而是顽强持久反抗的充分肯定上。

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止是玛蒂尔德个人的性格,而是对当时法国整个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深刻体悟后的真实展现。

法国资产阶级在一八七O年九月窃得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的权利,又于次年五月血洗了巴黎公社。

从此,金融资产阶级为扩大资本输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操纵政府对内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对外加紧殖民主义侵略。

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强。

七八十年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崛起的时代。

巴黎公社失败时遭受严重摧残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复苏;一八八O年法国工人党建立,更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向新的高潮。

在这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白热化的氛围中,《项链》于一八八四年应运而生。

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职员的辛酸经历,使作者自身不可能没有反抗的要求;作为一个对时代风云和芸芸众生有着积极关注和敏锐触角的作家,下层人民的反抗呼声、斗争精神深入作者的意识中,从而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自然而然的。

正如下文所说,“莫泊桑的民主主义倾向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在他不仅怜悯被压迫者,谴责有产阶级,而且正如我们在《羊脂球》里所看到的,他还力图表现社会下层群众在精神面貌上的优越性。

”(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
然而,虽然生活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并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频频做出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莫泊桑却又力图超脱于政治之上。

他明确表示“不愿把自己同任何政党、宗教、派别和团体拴在一起”。

这使他不可能正确认识到劳苦大众真正的矛头所向,认识到他们不幸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等级差距,从而把玛蒂尔德痛苦和气愤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安排的不公。

这样,玛蒂尔德英勇顽强的反抗也就仅限于对神秘、虚缈的所谓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而不可能上升到反对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高度。

事实上,在这里,命运充当了社会制度的替罪羊的角色。

但我们又说,尽管莫泊桑笔下下层人物的这种反抗斗争是不彻底的、有局限性的,但他毕竟敏锐深刻地反映出下层人民强烈迫切的内在要求和真实复杂的思想面貌。

比之单纯的表现对小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