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综合质量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

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

《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

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

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

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

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

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

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

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

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的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

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

烂羊胃,骑都尉。

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

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

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

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

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

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

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

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

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

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

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

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有删改) 1.下列对于“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

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

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解析:选A“对其深恶痛绝”错,据原文可知,谐的对象是“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社会,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优以谐为职业,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特点。

D.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
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解析:选C因果关系错,据原文可知,《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是因为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

解析:选C“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无中生有,原文只是举了一首民歌的例子而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宇文弼字公辅,河南洛阳人也。

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

仕周,奉诏修定五礼,书成奏之,赐田二顷、粟百石。

累迁小吏部,擢八人为县令,皆有异绩,世以为知人。

武帝将谋出兵河阳以伐齐,弼进策曰:“齐氏建国,于今累世,虽曰无道,尚有其人。

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帝不纳,师竟无功。

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弼策。

从帝攻拔晋州,身被三疮,苦战不息,帝奇而壮之。

宣帝嗣位,为守庙大夫。

时突厥寇甘州,帝令侯莫陈昶击之。

弼为监军,谓昶曰:“宜选精骑,直趋祈连之西。

贼若收军,必自蓼泉之北,此地险隘,兼下湿,度其人马,三日方度。

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昶不能用,西取合黎,大军行迟,虏已出塞。

开皇初,以前功封平昌县公。

时西羌内附,诏弼持节安集,置盐泽、蒲昌二郡而还。

迁左丞,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

三年,突厥寇甘州,以行军司马从元帅窦荣定去破之。

还除太仆少卿。

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

时朝廷以晋阳为重镇,并州总管必属亲王,
其长史、司马亦一时高选。

前长史王韶卒,以弼有文武干用,出为并州长史。

炀帝即位,拜刑部尚书,仍持节巡省河北。

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

帝颇忌之。

时帝渐好声色,尤勤远略,弼谓高颎曰:“昔周天元[注]好声色亡国,以今方之,不亦甚乎!”有人奏之,坐诛,天下冤之。

所著辞赋二十余万言。

(选自《北史·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注]周天元:北周宣帝。

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B.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C.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D.今若用兵须/择其地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解析:选C原句为:今若用兵,须择其地。

河阳要冲,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

彼汾之曲,戍小山平,攻之易拔,用武之地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宇文弼作战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弼慷慨有大节,博学多通②今若用兵,须择其地③身被三疮,苦战不息④当官正色,为百僚所惮⑤彼劳我逸,破之必矣⑥刘仁恩之破陈将吕仲肃也,弼有谋焉A.②⑤⑥B.①②④
C.①②⑥D.①③⑥
解析:选A①表明宇文弼性情豪爽,有节操,博学多才;③表明宇文弼作战勇猛,不是谋略;④表明宇文弼为官端正严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宇文弼博学多才,见识广博。

在周朝做官时曾奉皇帝诏令修订五礼,写成之后上奏给皇帝,得到皇帝的赏赐;也曾因才能突出担任并州长史。

B.宇文弼历职显要,知人善用。

字文弼在周朝和隋朝时,都因功任要职。

他任职小吏部时,提拔了八个人做县令,这八个县令都有政绩。

C.字文弼为官正直,声望很高。

不但百官害怕他,而且皇帝也敬畏他。

后来,宇文弼
因为正直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冤。

D.宇文弼屡立大功,多次升迁。

曾持节安抚归附的西羌族人,被升为左丞;后又随元帅窦荣定击败了突厥,回来后被授予太仆少卿的官职。

解析:选C“被人诬陷而为隋炀帝所杀”错,宇文弼被杀的原因是有人把他说的话上报给了隋炀帝。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彼劳我逸,破之必矣。

若邀此路,真上策也。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弼既以才能著称,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许。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敌军劳累,我军安逸,打败他们是一定的。

如果在这条路上拦截他们,确实是好计策啊。

(2)宇文弼因才能突出而出名,历任要职,声望很高,人们评判人物时多推崇并赞许他。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8~9题。

(11分)
海上吊吴野人[注]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

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8.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一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

作用:①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

②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9.诗歌后两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诗歌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

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

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句表现出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希望。

(2)杜甫一生忧国忧民。

在其诗歌《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其壮志未酬、宏图未展的深深遗憾。

(3)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历史故事,对于安逸的生活给执政者带来的危机、影响,意味深长地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切糕李切糕
申平
县志上记载着两个卖切糕的人:一个是张切糕,一个是李切糕。

张切糕是英雄,李切糕是汉奸。

日本鬼子进入本县之前,张切糕和李切糕原本都在相安无事地做切糕,卖切糕。

只不过张切糕的名气要大一些,李切糕的名气要小一些。

切糕,是北方百姓喜欢的一种食品。

做切糕的主要原料是黄米面和芸豆。

基本做法是在装有沸水的大锅上铺上篦子,然后撒一层芸豆,再撒一层黄米面,就这样一层层地撒下去,直到半筷子多高。

这时由于下面的热气不断冲上来,切糕已经半熟,随后盖上笼屉,加火蒸。

待火候到了,端出笼屉,将切糕倒扣在板上。

高手做出的切糕金黄细腻,黏而不粘,香气四溢。

不会做切糕的要么做夹生了,要么就粘成一坨,甚至粘在锅里取不出来。

张切糕之所以比李切糕名气响,除了切糕做得犹如黄金片,筋道爽口之外,还有一点是
他的切糕块头格外大。

多大?有头号笸箩那么大,直径足有两米。

做这么大的切糕无疑需要大锅,奇怪的是张切糕家里根本没有大锅。

此技艺是他家祖传的,秘不示人。

而李切糕呢,不但切糕做得一般,而且他只能做小的切糕。

尽管这样,每天还卖不完。

而张切糕的切糕做好了,打开门推出来,门口早有人在等候了。

张切糕也不用秤,你说要多少,他一切下去,保证八九不离十。

用不了两个时辰,切糕就卖完了。

而李切糕呢,却要把切糕用车推着,走街串巷地喊:“热切糕啊!”有时从早喊到晚,切糕早都凉透了,也没人买。

自从日本人占领了县城,实行经济封锁,张切糕和李切糕都失业了。

做切糕的原料买不到,再说老百姓也吃不起了。

这天,张切糕正在家中凄惶,不想伪县衙有人来请他。

去了才知道,原来是日本参事官听说切糕美味,想吃中国的切糕,打听到张切糕最有名,就请他来一展厨艺。

不料张切糕却不给他面子,他说:“我会做切糕不假,可是我只会给中国人做切糕。

”任凭参事官软硬兼施,张切糕就是不肯就范。

参事官恼羞成怒,就把张切糕弄进大牢折磨他。

但是不管怎么折磨,张切糕还是不肯做。

参事官没办法,又派人把李切糕请来。

李切糕看到伤痕累累的张切糕,就动摇了。

他想:不就是做个切糕嘛,给谁做不是做,何必弄丢性命。

而且就在这时,他的脑子里忽地一闪……
既然成了狱友,两个做切糕的人开始有了对话,他们以前可是老死不相往来的。

论年龄,张切糕比李切糕大不少,现在张切糕又有伤在身,李切糕就表现得格外殷勤小心。

李切糕一口一个张师傅地叫,还撕开自己的衣服为张切糕包扎伤口。

很快,张切糕被感动了。

他说:反正我一大把年纪了,世道又这么乱,我也不想活了。

可你还年轻,没必要和我一起死。

李切糕赶紧说:不行,让我去伺候日本人,还不如和你一起死了呢!张切糕说:可是……我做切糕的绝技总得有人往下传啊,我没有儿子,你我都死了,这一绝技岂不失传了吗?李切糕一听,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喊“师傅”。

张切糕就说,你俯耳过来。

张切糕传授给李切糕的第一项绝技,就是如何把切糕做大。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锅上架上木桶撒切糕。

木桶很深,蒸出的切糕为柱体,随后用木板蘸上凉水拍打,直至拍成圆饼状为止。

原来如此!李切糕闻听此言,不由拍手击掌。

他的这个举动使张切糕心里一沉。

他看着李切糕继续说:我现在教你的是保命求生活的法子,你要是想求富贵,我这里还有一个绝技……李切糕迫不及待地说:师傅快说!
李切糕很快出狱了。

因为他满足了参事官的食欲,参事官特批为他提供原料,他的生意重新开张。

又由于张切糕死在狱中,他没有了竞争对手,且他获得了张切糕的独门绝技,居然也名噪一时。

开始,李切糕只是为日本参事官送切糕,后来他就开始打小报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汉奸。

日子久了,参事官对他的切糕也腻了。

这时李切糕突然想起张切糕教给他的另一项绝技,就是往切糕里加东西。

他小心一试,参事官果然吃得兴高采烈,而且从此欲罢不能,每天都要吃他的切糕。

李切糕更得意了!他在街上走路开始打横,他雇起了伙计,当上了甩手掌柜,整天花天酒地,作威作福。

谁知这天,日本宪兵队却突然拘捕了他,罪名是谋杀日本参事官。

原来参事官死于慢性中毒,经查证,毒药来自切糕。

李切糕很快被枪毙。

临死前,他说:张切糕,你可真高啊!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虽然李切糕的名气没有张切糕的名气大,但在日本鬼子占领县城之前,他做的切糕也能卖完,生活无忧,所以也能和张切糕相安无事。

B.张切糕做的切糕犹如黄金片,筋道爽口,而且块头大,直径足有两米,这些为张切糕带来了名气。

文章对人们买其切糕的描写,侧面体现了其切糕的美味。

C.李切糕得到如何把切糕做大的绝技,“不由拍手击掌”,这个动作使张切糕产生了怀疑,于是传授给李切糕名为求富贵而实为要他命的所谓绝技。

D.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张切糕和李切糕在技艺、品行等方面的对比,老百姓对张切糕和李切糕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等。

E.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蕴含深意,如李切糕临死前说的“张切糕,你可真高啊!”一句,是李切糕死前突然明白了张切糕的用意而发出的无奈之叹,也体现了李切糕深深的怨恨。

答案:BC
(2)小说第三段详细介绍了切糕的原料及做法,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下文日本参事官想吃中国的切糕等情节作铺垫,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衬托了张切糕制作切糕的技艺之高超。

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小说情节的发展张弛有致。

(3)张切糕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做切糕技艺高超,名气大。

②有气节,宁死也不为侵略者做切糕,最后死在狱中。

③机智,有计谋。

他看出了李切糕的用心,用计使做了汉奸的李切糕最终得到惩罚。

(4)小说为什么要以“张切糕李切糕”为题?这篇小说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张切糕和李切糕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以人物名称为题,点明小说的主要人物。

②张切糕和李切糕均是以职业命名,构成了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

启示:民族大义高于技艺,人品重于技艺。

如果想凭一技之长媚敌求荣,一定没有好下场。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仰天长啸“中国心”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2009年3月18日,一位93岁的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平静而满足。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的吴大观。

求学期间,吴大观因眼见日寇飞机轰炸神州,无数国人惨死,而毅然由机械系改报航空系,从此执着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

1956年,吴大观到沈阳黎明发动机制造厂任新中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主任。

五年后,又在沈阳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所。

他始终坚持一个观念:即使能从外国引进发动机,但关键技术是学不到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受他影响,厂(所)里的科研人员刻苦钻研技术资料,努力学习数学和英语。

每天晚饭后,办公楼里总是灯火通明,学习蔚然成风。

1958年5月,由吴大观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长期试车。

7月26日,装备着“喷发-1A”的“歼教-1”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从此飞上蓝天。

紧接着,1959年9月,吴大观带头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上台试车……
吴大观于1978年调入西安航空发动机430厂,参加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专利的
试制。

在与英国专家组织联合试车工作组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英方专家组织两班倒,而吴大观作为工厂代表,一个人顶两班,劳累使年已六十多岁的吴大观病倒了,甚至发烧39 ℃,但他仍坚持工作,偷偷吃药顶着上班,有一次晕倒在车间被送到医院,可是两个小时后他一醒过来,又回到试车岗位上。

他带领大家排除了一个个故障和技术问题,确保了斯贝发动机按期成功地完成了国内地面试车考核。

1980年初,吴大观带领20多人的技术队伍将发动机送到英国一家公司进行高空模拟试车和部件考核试验。

他严格按照合同规定,逐项进行试验考核,碰到质量问题一追到底,及时解决。

在英国的半年中,吴大观对具体的技术问题都要亲自搞清搞懂;对同行的技术人员,他精心指导,严格要求,确保通过参加考核试验大家都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技术知识,为今后研制国产发动机打下技术基础。

2003年9月,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刻,进行工厂150小时试车,但发生了叶片断裂故障,年已87岁高龄的吴大观在关键时刻再次赶到西航,帮助和指导西航进行故障调查和实验分析,找到了发生故障的主要原因,第二台发动机顺利通过了验证试车。

回到北京后,他将自己在科研中总结出来的关键技术经验和资料无私奉献给了西航,并对斯贝发动机技术的改进提出了建议,这些为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研制和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吴大观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对记者说:“我知道,这意味着我这一辈子就要为发动机的研制奋勇前行了。

也许是很难很苦吧,可是入学教育时我看过吴老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经历,他们能坚持,我们后来者为什么不行?”他笑笑,年轻的面庞还带着青涩,然而目光却是如此坚定,“希望等我退休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动力事业可以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这是吴大观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它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此时此刻,吴老临终时的祝愿萦绕在所有人心中:“我是看不到我们自己的大飞机装着我们自己的发动机飞上祖国的蓝天了,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一段具体写了吴大观逝世的时间、年龄及其荣誉称号等,使读者对传主有一个基本了解。

他“平静而满足”,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并对未来充满信心。

B.吴大观始终认为即使能从外国引进发动机,但关键技术还是要靠自己,这是他亲身感受过外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后所得出的教训。

C.文章在介绍吴大观主持研制“喷发-1A”发动机时,用了“第一台”“第一架”等词语,这是为了突出这项研究成果的巨大意义。

D.在斯贝发动机进行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时,吴大观一个人顶两班,从英国专家那里学到许多关键技术,为斯贝发动机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E.斯贝发动机全面国产化进入关键时刻,在进行试车时却发生了故障,吴大观为此赶到西航。

作者叙述这件事时,用了三个“关键”,突出了吴大观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选AC B项,“这是他亲身感受过外国的侵略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后所得出的教训”错,这与选项前半部分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

D项,“从英国专家那里……奠定了基础”于文无据。

E项,表述不全面,三个“关键”还突出了吴大观对西航及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吴大观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设计研究所;②从思想上和技术上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航空发动机研制人员;③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④带头设计、试制了“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⑤参加斯贝发动机的试制与考核等工作,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料无私献给西航。

(3)文章主要写的是吴大观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什么要在倒数第二段插入一个年轻的科研人员的话?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侧面突出了吴大观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祖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和功绩对年轻一代的巨大影响和激励;②说明由吴大观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后继有人,大有希望。

(4)文章倒数第二段说:“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