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既有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训练和引导不断更新模型,初步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
这种强大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
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
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
在斯蒂格勒看来,“无产阶级化”并非指人的经济状况的贫穷,而是指技术的“智能化”导致的人的“愚钝化”,抑或“废人”化。
也就是说,技术发展不仅能够取代人类身体,代替人类的生产劳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生活选择设计选项,让人们在其中作出价值选择,甚至代替人们选择如何生活。
那些失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的人会被视为“废人”,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知识,甚至也失去了“生活的知识”。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会不断下降,越来越趋于平庸化、扁平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的取代已逐渐接近斯蒂格勒描述的第二、三阶段——越发剥夺人的理性知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类进行知识生产,甚至能够生成新的“思想”。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需要去思考作为人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应如何调整自身状态迎接未来的智能时代。
对于个人而言,或许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会变得越发重要。
人类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根据特定情境调整自身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使我们能够不断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
并且,对于需要综合判断和组织沟通的工作,或者说需要展现“人格魅力”的工作,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尚不能胜任。
人所特有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使得需要人在场才能激发出更好效果的工作或许都难以被代替。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
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
人类有着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够根据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构建稳定的模型。
梅洛·庞蒂对人的认知进行过深入探讨,认为人的知觉形式是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的,人在所处的情境世界中充分调用所有的身体官能,并使知觉在身体中得到综合体现。
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形式,我们能够通过身体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在与世界的交流中形成知觉。
人的认知会塑造人的价值观,从而沉淀在人的发展状态中。
这种沉淀属于每个个体的情感记忆以及理性思维,人的当下状态与过去状态密切相关。
这种基于情绪、非扁平化、带有个体独特记忆的认知,恰恰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而应更加注重亲身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在场景中学习,并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此外,我们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
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或许当下越是被视为“实用”的知识和岗位越容易被替代。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
我们不应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而是要在理解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思考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深层次思维中那些“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等问题。
对于知识的自由探索,能够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不仅提示我们要改变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回归人类的本然状态,更是提示我们要改变教育模式、调整社会结构。
未来智能社会对于工作价值和意义的定义会发生很大改变,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携手应对。
在此过程中,哲学和伦理学的深刻思考方式和追问方式,能够更好地让我们认清楚自己究竟是谁、如何应对变化。
哲学和伦理学要想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或功效,就不能仅局限于思考过去和当下,而是要面对未来和可能性,做未来之学。
(摘编自唐兴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危”与“机”》)材料二:
目前看,Sora将对影视制作、广告业、短视频业和大学影视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进一步的冲击。
以上行业分工精细,环节众多,现在这些环节面临着被精简优化的压力。
但我认为Sora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拍摄、制作和真人表演。
使用AI建构一个新的现实需要其具有极强大的细节控制能力。
目前Sora生成的视频还不能做到完全精确,有的细节破绽人的肉眼就可以识别,例如东京街头姑娘迈步时的左右脚不太自然,人在搬椅子时椅子竟然会漂浮在空中,篮球会穿过篮筐的边筐而过,几只小狗会不断地变幻出更多的效果,人咬了一口饼干但饼干上没有咬痕等。
当然,这些问题在Sora的不断迭代中都很快能如破解物理题一样地得到解决。
但是目前看,Sora能接受的“提示词”主要是可以被轻松视觉化的描述性文字,但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或观点能否视觉化,如何视觉化,这是Sora下一步需要回答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正是文字媒介与视觉媒介(图片和视频)之间的差异让我们作为用户很难以文字提示通过Sora的“人工智能黑箱”来精确地控制和输出我们想要的图片或视频。
我们说“一图胜千言”,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即使是通过“千言”也无法精确达到一张图片,更别说一个视频的效果了。
比如,在热播剧《繁花》中,90岁的游本昌老师扮演的“爷叔”看到穿上精致西装的宝总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他短短几秒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注视,仿佛诉尽了自己一生的悲喜。
我很难想象,用多少以及什么样的文字作为提示词才能让Sora精确地输出“爷叔”如此登峰造极的表演效果。
即使Sora可以高效地和逼真地输出很多个某一类型的长达60秒或以上的视频片段,某些类型的视频片段的表演仍然只有像游本昌先生这样的专业老戏骨才能胜任;能将这些片段以符合观众接受心理的方式流畅编织起来、讲述一个如《繁花》一样精彩和卖座的故事的,目前也仍然只能是由专业的讲故事高手通过专业的设备才能实现。
尽管人类创造力的高峰已经被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重重包围,步步逼近,但最高处的红旗仍将猎猎招展,高高飘扬。
(节选自【澎湃新闻】的一篇访谈文章,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
教授、博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人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能通过身体来调动所有感官和情绪,形成知觉,并提出知觉依据当下情境而存在。
B.根据材料一,我们如果一直局限于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局限于实用、可计算性的视角,那将难以适应未来的智能社会。
C.材料二作者认为Sora将对影视行业和广告业等形成进一步的冲击,但目前Sora并不能完全代替现实拍摄、制作和真人表演。
D.材料二中,尽管面对如Sora等人工智能的重重包围,人类创造力的至高地位仍然不会动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的发展定会使人“无产阶级化”,即人会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中变得越来越“愚钝”,甚至逐步沦为一个“废人”。
B.哲学和伦理学研究要秉持预判问题、直面解决问题的态度,做好“面向未来”的各种准备,这样才可能成为未来之学。
C.目前Sora能接受的“提示词”主要是可以被轻松视觉化的描述性文字,这就导致了它很难将那些抽象的、概念性的文字或观点视觉化。
D.只要处理好文字媒介与视觉媒介(图片和视频)之间的差异问题,我们作为用户就能以文字提示通过Sora的“人工智能黑箱”来精确地控制和输出我们想要的图片或视频。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雅各布·福斯特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让人们有机会对智力和创造力等事物展开反思,并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B.英国学者玛格丽特·博登在其作品《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中将人工智能定义为“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
C.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时具有行善与作恶的巨大潜能,如不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将是对当代和后代的失职。
D.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普罗大众改善生活,减少不平等现象。
同时,世界需要建立规则,尽可能地让它的好处掩盖过它的缺点。
4.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作为普通个体的青年学生该如何应对?下列哪一项做法不符合材料中的观点()(3分)A.培养自身的灵活性、创造力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
B.根据时代与环境的发展重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探寻新的机遇,积极把握主动权,发挥主体性优势。
C.摒弃传统的学习方式,跳出课本知识学习和答题能力培养的模式,注重激发主观能动性与实践理性,主动培养多视角理解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D.要保持对于知识的热爱与自由探索,充分调动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推理能力,培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5.材料二中作者有一句话:“我很难想象,用多少以及什么样的文字作为提示词才能让Sora精确地输出‘爷叔’如此登峰造极的表演效果。
”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去解读这句话所蕴含的意思。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
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象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趁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
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轻人。
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轻人。
这好象特有的年轻人的集会。
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
中国人混在这些鬟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
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鬟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
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是秋天吧?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1936年5月回忆哈尔滨生活
(选自《萧红散文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段写春意来到哈尔滨,营造了风暖人笑、花开草绿的春天氛围。
既照应题目,又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活场景。
B.“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这几句单独成段,不单纯是对春天环境的描写,而是充满感情的文字。
C.看似繁华的中央大街竟有好些外国人,他们有别于众多底层的国人,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春天,这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在日伪统治下的社会现状,令人心酸。
D.倒数第二段的“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与上文呼应,形成反复,意在强调北方的春天花开得晚,人们还不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自然的春意带动两类人的活动:“快乐的人”逛街,说笑,唱歌;“哀哭的人”乞讨,哀哭。
它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现状恰好地融合在一起。
B.本文除了多用对比和描写之外,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在展现几个场景的同时,自然穿插议论,突出感情。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展现了哈尔滨的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场景,但重点不同,白天着重描写“面”,黑夜则着重描写“点”。
D.本文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如“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
8.文章以“春意挂上了树梢”为题,请谈谈这个题目的丰富意蕴。
(5
分)
9.对于萧红这篇散文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读者们的看法各异,有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和豁达,有人则认为作者过于消沉和悲观。
请结合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一顿①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胎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
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也。
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所删改)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②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③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①顿:振,抖动。
②《论语·宪问》中孔子的话。
孟公绰:鲁国人,廉静而才不足。
老:大夫的家臣。
赵、魏:晋国的贵族赵氏和魏氏两家。
滕、薛:春秋时的小国,在今山东滕县及其东南薛城一带。
③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
他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有人攻击他私通嫂子,又接受过贿赂。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及其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不能自异于众”中的“且”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的“且”意思相同。
B.“无不适其任者也”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意思不同。
C.“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氓》中“反是不思”的“是”意思相同。
D.“岂幸相遇哉”中的“幸”与《阿房宫赋》中“而望幸焉”的“幸”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一定会显现出来。
王安石对这一观点表示肯定,并以马为喻加以佐证。
B.王安石认为良马和劣马混杂相处于马厩时,要把二者区别开,从习性方面来寻找不同的地方是很少的,而通过负重行路就高下立见了。
C.孔子认为孟公绰担任晋国赵、魏的家臣可以做得很好,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
曹操引用此话的目的是提出自己求贤的标准。
D.曹操认为如果一定要所谓的廉士才可以任用,那么齐桓公不可能称霸当世;他觉得一个人即使地位低下,只要有才干,也可以得到重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2)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14.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君主应该怎样对待人才?(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
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①不到杜陵路②。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
隐约遥峰,和泪谢娘③眉妩。
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
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注】①钿车:用珠宝装饰的车,古时为贵族妇女所乘。
②杜陵:地名,在陕西长安东南,也叫乐游原。
③谢娘:唐代歌妓名,后泛指歌妓。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咏物词的上片摹写春雨,暗示出怀人;下片抒发怀人情思,又紧扣春雨。
B.“沉沉”二字一语双关,既描写春雨的阴沉昏暗,又写出了词人沉重的心情。
C.“隐约”二句以情人含泪蹙颦时的眉峰比喻雨中远处的山影,显得新巧工致。
D.最后两句诗人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设想来日欢聚长叙的场景。
16.这首词通篇不着“雨”字,却处处贴切题意,以多种艺术手法摹写春雨缠绵的景象。
请你结合上片词句试做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都是化用此句。
(2)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出了含泪相望、默默无言的场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意义丰富。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推崇菊花,用诗歌吟咏菊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穿过风的誓言,记忆的碎片掩映成一曲曲忧伤的歌,斑驳的过往,长满青苔的院墙,记忆里你的容颜未改,一直随春风荡漾。
我的虹溪,你仿佛是一位①的画家,用一纸流觞,道尽你曾经风华一世、传奇一生的十八寨历史;
我的虹溪,你宛如是一道②的工艺,用几许精湛,写尽你曾经叱咤风云、精忠爱国的地下党辉煌。
我喜欢你的不争与清丽,喜欢你的沧桑和传奇,如果可以,我想一直依偎在你的怀抱里,享受你所有的温柔呢喃,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当你离开家乡久了,你每晚的③,彻夜不眠,都是因为,你想家了。
思乡的情结藏在每个游子的内心深处,真切而隐隐作痛。
人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但又渴望被看穿。
在外的游子尝尽异乡的凄凉与无情,心底唯一眷恋的,却始终都是故乡的人和事。
那些留有我们美好记忆的起点,像电视剧里的背景,总是掩映下我们的所有悲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深沉”与文中加点的“深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铁镐掘着冻硬的土地,发出深沉的声响。
B.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叨包含着对远行的我最深沉的挂念。
C.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无法完全遮挡黎明的光亮。
D.大海水平如镜,像一位深沉的作家。
20.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括号的一项是()(3分)
A.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B.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C.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D.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
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②?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
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
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