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湖北省仙桃中学2015届高三四月调研考试文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仙桃中学四月调研考试
2015.4.6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家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封建制度()。
A: 催生了中央集权制度
B: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C: 形成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D: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5.《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
B: 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
C: 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
D: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
26.唐代科举中,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能向主考推荐,叫作“行卷”。
没有糊名(弥封)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
B: 阻断“寒门”学子的科举道路
C: 兼顾人才在试场之外的表现
D: 扩充选官标准,扩大选拔范围
27.“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亊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和“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
A: 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
B: 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C: 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性
D: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28.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 汉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C: 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的态度
D: 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29.唐朝人程晏在《内夷檄》中说:“四夷之民,长有重译而至,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虽身出异域,能驰心于华,吾不谓之夷矣。
”材料说明当时()
A.文化认同是区分“夷、夏”的关键B.唐朝人抛弃了“夷夏”观念
C.儒家文化得到周边民族的广泛认同D.周边少数民族主动归顺唐朝
30.据统计,唐代科举平均录取人数尽在20人次左右。
寒门子弟登科授官的比例虽逐渐增大,但终唐一代仍不占优势。
如崔、卢、李、郑、王、韦这六个士族门阀,共有宰相102人。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31.历史教学中运用逻辑图能帮助学生简化历史信息,直观有效地认识历史事件背后的因果联系。
下图是一幅有关辛亥革命的逻辑关系图。
依次填入序号中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
B.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立宪派旧官僚
C.革命党人、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立宪派旧官僚
D.革命党人、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立宪派旧官僚
32.刘少奇曾在一篇有关中共政策的文章中说:“……应该切实避免采用斗争手段,应该采用协商调解及仲裁的方式为主,去达到群众要求的被承认,去达到工农群众与地主资本家双方的同意与妥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党内存在斗争策略上的分歧B.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
C.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 D.是刘少奇犯“右倾”错误的体现
33.美国1787年宪法在制定之初,存在着“五分之三妥协”,即把五个黑人折合成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这往往被看成是该宪法存在种族歧视和没有废除奴隶制度的明证。
但若非从理想或道德角度出发,而是从当时实际出发,这种妥协是可取的,废除奴隶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便是道德评判与现实评判之间的矛盾。
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也存在这种矛盾之处的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
C.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D.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34.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按照这种观点,启蒙运动要实现()A.人的独立思考B.人人享有政治自由
C.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D.摆脱对他人的依靠
35.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保持工资和物价的稳定。
此外,他还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增加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材料表明胡佛()
A.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创者
B.对危机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
C.固守自由放任,拒绝任何形式的干预措施
D.干预经济的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40.(25分)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界发生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这场争论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也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借鉴。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
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
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
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
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材料二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
……获得(Gain)为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
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竟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
或曰,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材料三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一一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
……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195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张、唐两位学者的主张,并概括他们提出各自主张的理由。
(14分)
(2)结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作用。
(8分)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概括这场争论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分)
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斯托雷平以前,俄国实施的是古老的宗法村社制,农民的不满亦日甚一日。
到了一九〇五年,终于酿成1905年革命。
在大动荡的背景下,斯托雷平被任命为总理大臣。
为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展农村中的资本主义、防止革命,1906年斯托雷平公布了新的土地政策。
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
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其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
1906~1915年,有200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
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针对无地的农民,斯托雷平一方面推动他们进城成为工人,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迁往西伯利亚开发土地。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迅速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规模,使俄国粮食产量跃居世界之首。
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显著地改变了俄国农民落后面貌,使
得其法律社会地位与其他阶层逐渐趋于平等。
然而由于社会中固化的利益冲突,原有体制下的继续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难,最终导致地主、民主宪政派、革命派、民粹派、农民等左右各派均反对,甚至沙皇也不满意他的改革,与之关系紧张。
1911年9月14日,斯托雷平被刺身亡,其推动的改革运动也因此半途而废。
——摘编自苏文《从不公正的改革到反改革的革命——沙俄斯托雷平改革评述》(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斯托雷平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取得的成效。
(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斯托雷平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
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
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
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
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兰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分)47.(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
10月 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
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
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
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 11月22 日撤出全部军队。
1957年 3月 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材料二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
德国也不会。
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
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
”——基辛格《大外交》(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
(6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9 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在这场战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
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
“4年前我就任总统时,同胞们的思想都焦急地集中在日益迫近的内战上。
大家都害怕内战,都想避免内战。
当我在这个地方发表就职演说,竭尽全力想不经过战争来拯救联邦时,叛乱分子却在这个城市里图谋不经过战争来毁灭联邦──企图以谈判方式解散联邦并分割财产。
双方都表示反对战争,但一方宁愿发动战争也不愿让国家生存,而一方则宁可接受战争也不肯让国家灭亡,于是战争就爆发了。
”——摘编自林肯的书信和演讲
材料二马克思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
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
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材料三 2008年11月5日,网易新闻登载了一篇题为“林肯的狡猾:‘解放黑奴’只是为
了战争胜利”的文章,称林肯为“狡猾保守的废奴主义者”。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林肯对美国历史的贡献,分析林肯取得如此功绩的
主观因素。
(9分)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所持观点的看法。
(6分)
历史参考答案
24.B 25.C 26.C 27B 28.C 29.A 30.A 31C 32B 33C 34D 35B
40.(1)(1)张的主张:实行统制经济发展模式;(2分)
理由:中国追赶西方现代化的任务急切且艰巨;本国私人资本力量薄弱;避免西方个人主义
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弊端。
(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已
经过时,两者任选一)(5分)
唐的主张:实行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2分)
理由:“获得”(或追求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人民获利多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或实行统
制经济会削弱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国市场广阔可以避免生产过剩的弊端。
(5分)(2)措施:政府直接经营(或重点支持)工矿企业。
(2分)
效果:提高了工业生产能力,为抗日战争提供经济和物资保障;民营企业遭到官僚资本挤压,陷于困境。
(6分)
启示: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合理运用政府干预,培育正义、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3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
41.参考答案:
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失误。
(3分)
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
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9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
第二种观点: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3分)
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
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9分,其他言之
有理,酌情给分。
)
45.(15分)(1)社会背景:农奴制改革后,保留了农奴制残余;村社仍束缚着农民;社会
矛盾尖锐,沙皇统治面临革命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落后于美欧国家。
(写出1点得1分;
写出2点得3分;写出3点得4分)成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提高了农民的社会法律地位;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写出1点得1分;写出2点得3分;写出3点得4分)
(2)失败原因:改革的出发点是维护沙皇统治,保护贵族和富农的利益;社会利益冲突难以调和,改革缺乏公正性;加剧了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沙皇信任;斯托雷平遇刺,改革因此中断。
(写出1点得1分;写出2点得3分;写出3点得5分;写出4点得7分)
46.(1)法国:处于大革命期间,为了加强革命的力量,国民身份的认证以是否认同革命理念为标准。
(4分)
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为了完成德国的统一,因而更加注重血缘。
(4分)
(2)变化:血缘认证到语言信仰认证再到血缘认证(3分)
影响:由于继续强调血缘认证,最终引致纳粹的雅利安人理论,进而引发了对犹太人的屠杀。
(4分)
47.(1)埃及军民的坚决反抗;国际社会的支持;美苏对英法以施加强大压力。
(6分)(2)标志美苏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世界的力量;加速英法殖民体系瓦解;加剧美国与英法间的矛盾;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提高埃及的国际地位,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对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
(9分)
48.(1)贡献: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奴隶,维护了国家统一。
(4分)
原因:能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正确选择;坚定沉稳的性格特点;务实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灵活的政治斗争策略。
(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只要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5分)
(2)表明观点可得2分;能史论结合充分论证可得4分。
如:不同意(2分)。
林肯对奴隶制的态度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正确选择,只有避免国家分裂,维护统一,才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4分)
同意(2分)。
林肯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他颁布《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是为了取得废奴主义者支持,从而取得内战的胜利。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