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设计作品是真、善、美的融合统一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的设计作品是真、善、美的融合统一设计
一、“真”——设计之骨
我认为“真”乃设计之“骨”。
在道家思想中,“真”乃自然之“道”,所谓“道法自然”皆为“真”。
设计的第一法则是顺应,真诚,真实,用心生活,用心感悟。
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有觉知的生活者,也定然有颗感恩的心,有颗热爱生活的心。
定会从生活中发现设计的灵感。
如:冈特兰堡的“土豆”系列招贴画,每个画面都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
这些作品充分地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人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
土豆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食物,兰堡却能将它用于设计中,带给我们新奇的视觉体验。
设计之真跟道家文化的意境是相契合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其主张的“天人合一”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在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造型,摆脱了传统博物馆的古墓之气,它的设计通透又具有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让人们置身馆中恍若在苏州园林中一样,移步换景。
贝聿铭在设计中不但关注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能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让人们在馆中能冥神沉思,能重温历史,与历史对话。
二、“善”——设计之“心”
“善”的字面意思是善良。
我认为设计中的善不仅指设计作品的情感价值,还应该指设计师应该怀有责任心以及对弱者的怜悯之心。
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师还是平面、家装设计师,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产品,为人们道德生活提供便利。
设计师的设计应该针对全体人民,不论身份地位种族都应该享受同样的关注,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心中应该有基本的价值尺度与道德准则,不能为利益面丧失原则,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在产品的设计中,应以尽量弱化残疾人对产品的使用心理,形状尽量与一般产品的造型相类似,以减少他们的自卑心理,让他们觉得这些产品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天,一件产品的设计是否美观,不仅仅要考虑它的造型,还要考虑到是否环保,把设计中对生态的重视上升到了道德的范畴。
三、“美”一设计之“魂”
“美”字面意思是“美丽、美好”。
美是“真”与“善”结合起来的一-种美的气质,一种由内而外的美。
一个作品如果只有“真”,它非“美”;只有“善”也非“美”,只有“真”“善”合一,这个作品才是让人感动的作品。
古语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与此有美里有对文化的独到理解与尊重,亦有渗入骨髓的民族之情,那是纵使洗尽铅华却依然闪耀的美。
“云门舞集”中包括《九歌》《行草》《竹梦》等优秀作品,他的每个作品都要求舞者舞出文化来。
以《行草》为例,他的舞者在私下里练习《行草》,为的就是舞出那份禅意来。
那种张弛有度的韵律感,带观众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让观众随着他们的肢体动作进人那种禅境中,其神沉思,结束后是深深的震撼,那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把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联系起来,电子商务把我们从现实中带到看不到摸不到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商品交易,业务洽谈,这种生存模式使我们快速便捷地了解整个世界的动态,使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拥有我们所需求的一切,我们在享受这个快感的同时,内心深处却觉得空虚、不真实,让我们产生时空的感觉,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没有眼神的交流,我们彷徨无措,我们试图用文化重新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伦理道德。
我们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在崩溃,我们像一个个急于长大的孩子,无措、暴躁。
这种情况让我们渐渐明白,技术并不能让我们幸福,对于我们人类社会来说,让我们所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得到发展和创新才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会越来越注重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处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我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方向是值得我们不断反思的问题,不能为了表面的浮华而丢掉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
换种方式来思考,设计的本质就是来映射出我们对于某种便捷生活方式追求的价值体现,设计就是为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所需的东西,真善美是设计中的最高评价准则。
我们在这样一个充满“匠气”的设计时代,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应体现在每一件设计作品中去,所以真善美在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取代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