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沪科版上册【能力培优】专题训练:15.4角的平分线(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角的均分线
专题一角均分线知识的应用
1. 如图, BD 是∠ A.BC 的角均分线, DE⊥ A.B 于点 E, DF ⊥ BC 于点 F ,S△
A.BC=36cm2,?A.B=18cm, BC=12cm,求 DE 的长.
2.已知:如图,在△ A.BC 中,∠ A.BC =3∠ C,∠ 1=∠ 2, BE⊥ A.E.
求证: A.C- A.B= 2BE.A
1 2
4
M
3
5E
B C
专题二作图与实质问题
3.如图,点 B、 C 在∠ SA.T 的两边上,且 A.B=A.C.
(1)请按以下语句用尺规画出图形(不写画法,保存作图印迹)
①A.N⊥ BC,垂足为 N;
②∠ SBC 的均分线交 A.N 延伸线于M;
③连结 CM .
(2)该图中有 __________对全等三角形 .
S
B
A T
C
4. 夏令营组织学员到某一景区游乐,老师交给同Y轴
5
学一张画有直角坐标系和标有 A.、 B、C、D 四个景点
4
D
地点的地图,指出:今日我们游乐的景点 E 是新开发
B
的,地图上还没来得及标明,但已知这个景点 E 知足:3
A
2
①与景点 A.、C 和景点 B、D 所在的两条直线等距离;
②到 B、C 两景点等距离 . 请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1C
X轴
5
画出景点 E 的地点,并注明坐标(用整数表示).
专题三角均分线中的研究题
5. 已知:点O 到△ A.BC 的两边 A.B 、A.C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
( 1)如图 1,若点 O 在 BC 上,求证: A.B= A.C;
A A
O
B
O C B C
图1图2
(2)如图 2,若点 O 在△ A.BC 的内部,求证: A.B= A.C;
(3)若点 O 在△ A.BC 的外面, A.B= A.C 建立吗?请绘图表示。

6. 如图,△ A.BC 中,∠ A.BC 与∠ A.CB 的均分线交于点I,过 I 作 DE∥ BC 交 BA.?于 D ,交A.C于E.
(1)你能发现哪些结论?把它们一一列出来,并选择一个加以证明.
(2)若 A.B=7, A.C=5,你能求△ A.DE 的周长吗?
( 3)作∠ A.BC 与∠ A.CB 的外角均分线,他们订交于点 O,过 O 点作 BC?的平行线分别交A.B、 A.C 的延伸线于 F、 G,你还可以发现什么结论?
【知识重点】
1. 角均分线上随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在一个角的内部 ,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均分线上.
【温馨提示】
1. 角均分线性质定理中的“角均分线上的点”是指角的均分线上的随意一点.
2. 角均分线性质和判断定理中的“距离”是指点到直线的距离, 它是过角的均分线上任
意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 , 该点与垂足间的距离 , 是指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 , 而不是该点与角的两
边上随意一点的距离 .
【方法技巧】
1.利用角均分线的性质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利用角均分线的判断可证明两个角相等,要注意不要再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
2. 碰到证明相关角均分线的问题时, 可作角的两边的垂线 , 证明垂线段相等 .
参照答案
1. 解: ∵ BD 是∠ A.BC 的角均分线, DE ⊥A.B , DF ⊥ A.B ,∴ DE=DF .
∵ S △ A.BC =36cm 2
, S △ A.BD = 1
BC · DF .
2
又∵ S △ A.BC = S △ A.BD +S △BCD , A.B=18cm , BC=12cm ,∴ 1 × 18DE + 1
× 12DF =36,
2
2
∴ 9DE +6DF =36.
又∵ DE=DF ,∴ 9DE +6DE =36,∴ DE=
12
cm .
5
2. 证明:延伸 BE 交 A.C 于点 M ,
∵ BE ⊥ A.E ,∴∠ A.EB =∠ A.EM =90° .
在△ A.BE 中,∵∠ 1+∠ 3+∠ A.EB =180°,∴∠ 3=90°-∠1 .
同理,∠ 4=90°-∠2 .
S
∵∠ 1=∠ 2,∴∠ 3=∠ 4,∴ A.B = A.M .
∵ BE ⊥ A.E ,∴ BM = 2BE ,∴ A.C - A.B = A.C -A.M =
B
CM .
N
M
∵∠4 是△ BCM 的外角,∴∠ 4=∠ 5+∠C .
T
∵∠ A.BC =3∠C ,∴∠ A.BC =∠ 3+∠ 5=∠ 4+∠ 5,
A
C
∴3∠ C =∠ 4+∠ 5=2∠5+∠ C.
∴∠ 5=∠ C ,∴ CM =BM. ∴ A.C - A.B = BM = 2BE.
3. (1)如图 ; ( 2)3.
4. 如图 , 坐标为 (2,2).
5. ( 1)过点 O 分别作 OE ⊥ A.B ,OF ⊥A.C ,E 、F 分
别是垂足,由题意知,
OE = OF , OB =OC ,
∴ Rt △OEB ≌ Rt △ OFC , ∴∠ B =∠ C ,进而 A.B = A.C.
( 2)过点 O 分别作 OF ⊥A.B ,OE ⊥ A.C ,F 、 E 分别
是垂足,由题意知, OE = OF .
在 Rt △OFB 和 Rt △ OEC 中,∵ OF =
OE ,OB = OC ,∴ Rt △ OFB ≌ Rt △ OEC.
∴∠ OBF =∠ OCE ,又由 OB =OC 知∠
OBC =∠ OCB ,
∴∠ A.BC =∠ A.CD ,∴ A.B = A.C.
( 3)不必定建立。

(注:当∠ A.的均分线所在直线与边 BC
的垂直均分线重合时,有 建立
不建立
A.B = A.C ;不然,
A.B ≠ A.C ,如示例图) .
6. ( 1)① BD =DI ,CE=EI ;② DE =BD +CE ;③△ A.DE 的周长 =A.B+A.C . 证明:因 BI 均分∠ DBC , ∴∠ DBI =∠ CBI ,
又 ∵DE ∥BC , ∴∠ CBI =∠DIB , ∴∠ DIB =∠ DBI ,故 BD =DI , 同理 CE =EI ,即①得证.由①不难推出②、③.
( 2)由( 1)知△ A.DE 周长 =A.B+A.C=7+5=12.
(3)OF =FB;OG=GC; BF+CG=FG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