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 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
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
D.完全摆脱了必然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答案要点】
(错误)
这是把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混为一谈,把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对立起来。
知识或认识从根本说来源于实践,但不能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但人们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一个人的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在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同时,又必须重视学习间接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必须把学习间接经验同直接实践结合起来。
5、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
(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指导。
感性认识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解决本质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有其合理性。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
6、客观真理主要是指真理的产生是不依人意的。
【答案要点】
(正确)
客观真理也叫真理的客观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人的主观思想之外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是指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7、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案要点】
(错误)
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 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
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8、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答案要点】
(正确)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实践,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这是因为:
生产实践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决定性的因素。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生产实践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实践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
9、真理必有用,有用即真理。
【答案要点】
(错误)
真理是有用的,即真理是有价值的,这是正确的。
真理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真理能指导人们的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取得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成果。
但“有用即真理”则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它是实用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主要表现。
其错误主要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成可以根据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东西。
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有用与否在不同的阶级和集团那里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一来,真理还有什么客观性可言呢?其次,真理的唯一规定性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与一致,这跟真理是否有用无关。
因此,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未必就是真理。
10、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答案要点】
(正确)
这个论断正确地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或理论,哪怕是完全正确的思想、完全科学的理论,它本身是什么也实现不了的,如果不把它用于指导实践,不与实践相结合,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空洞的理论,而空洞的理论是无用的。
只有把思想理论用来指导人们的做和行动,用于指导实践,变成一种实践的力量,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即改变旧事物,创造新事物。
由此可知,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四、材料题:(3题)
第一题: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
”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观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观也是这样的”。
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以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
而加以拒绝。
”只有清楚和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
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种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来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
感观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
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来《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哲学上的‘唯物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辨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
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
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来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物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分别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题:
材料1
美国有一种连锁店,叫“塞问一来问”,是一种日用品商店,它经营的基本理念是以方便换利润。
它就开在居民区里,早上7点开门、晚上11点才关门,所以叫“塞问一来问”。
店里的日用百货一应俱全,服务也非常周到,但是它的价钱比商业区里稍贵一点,这种连锁店在美国非常红火,利润很高。
材料2
台湾的一个老板于是把这一连锁店引进了,也开在台湾的居民区里,经营的方式和美国的一模
一样,可是三年下来,生意却越做越淡,并且亏的一塌糊涂。
经营的失败,迫使老板和大大小小的经理们反思:为什么在美国行、在台湾就不行?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材料3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远,开车也要好半天,台湾的商业区离居民区很近,走路只要几分钟;美国的家庭主妇比较图方便,不在乎一毛、两毛的,而台湾的家庭主妇很在乎一毛、两毛钱,宁可多走路,也不愿花那冤枉钱,因此,想挣她们的钱是很难的。
但是通过调查,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
台湾的游客很多,学生也很多,而他们买东西图的就是一个方便,而价钱贵一点、便宜一点,他们是不太在乎的。
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请回答:
(1)从连锁店经营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他们做了哪些工作。
(2)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哲理。
【答案要点】
(1)他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原因搞清楚。
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台湾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而且他们也发现,来来往往的游客和步履匆匆的学生们却很适合他们的经营理念。
于是老板决定把连锁店从居民区里搬出来,开到车站边上去、开到学校边上去、开到十字路口、三岔路口去,为来来往往的游客服务,为学生们服务。
结果,连锁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利润不断增长。
(2)我们无论干什么,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对于其他地区、其他人成功的经验要学习、要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进行创新和变革,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必由之路。
第三题: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是不自由的”,自由是“一种纯粹的幻想”。
“人在他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人在他的一生中没有一刻是自由的”,只能服从必然性和“定命”的摆布。
摘自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
材料2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与人不可分。
自由就是“选择的自主”,“这个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不“附属于”“任何必然性”,“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无任何根据和是非标准。
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
摘自萨特《存在与虚无》和《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材料3
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又说:“自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走的一步。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2)材料1所表述的自由观及其错误。
(3)结合材料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 是典型的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及其对人的
制约性,但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人的自由,最终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
这种观点强调人的能动性,但否认客
观必然性、因果关系和客观条件对人的能动性和自由的制约,把自由看成是绝对的,选择是任意的。
这种观点必然导致为我论。
(3)材料3 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由观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和必然是对立
的统一,必然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依据,必然是对世界的成功改造。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又是自由的根据。
没有必然,不认识必然,就没有自由。
认识和驾驭必然,才能使其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才能取得自由。
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
五、论述题(3题)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答案要点】
(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
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2)我国当前社会实践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认识主体是社会地、
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
迫切需要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加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
(3)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具体做法和途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前者是指人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后者则是人通过实践对客观对象的改造以满足主体(人或社会)的需要。
人类的历史活动就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的活动。
这两大原则根源于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一个是各种事物的规律的尺度,即人类活动只有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进行才能创造价值;另一个是人的内在尺度,即指人、主体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这也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观尺度的要求,即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的是主体尺度和要求,即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利益。
另外真理原则表明人在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体现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样的。
(3)真理和价值也有统一的一面,就是说,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真理原则和
价值原则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只有在两者有机结合中,人类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
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所谓思想路线就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
路线。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首先要解放思想。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是实事求是。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的新境界。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具有实践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
注意克服本本主义、主观主义,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掌握唯物辩证法。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