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 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仲尼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中庸”之道
理想: 和谐社会
仁: 自我的道德约束,是内在的
M——Man、Medium、Management、26个英文字母中间
1.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救世的“药方”是什么? ①礼:恢复周礼 —外在社会规范、他律 —稳定社会秩序
②仁:仁爱之心 —内在道德自觉、自律 —调整人际关系 2.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①子不语怪力乱神 ——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 ②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 ——重视道德修养 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重视血亲人伦 ④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重视民本思想 ⑤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 ——重视社会秩序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派。”“请问之?”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曰:“恭、宽、信、敏(勤勉)、惠(仁慈)……” “至圣”。
(1)“仁” 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人”(人与人的关系)
《史记-孔子世 家》:“孔子长九
(2)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尺礼六规寸范,自俗己谓的长行人为
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 侯使卻至勿敢争。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
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 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
──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鸣 ” 主要流派: 儒、道、法、墨
(人才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历史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说:一年有四季,一生有少年、青年、中年、 老年四个阶段,读书也要配合生命和季节的阶段。
材料中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国理念?
孔子像
体贴民情、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为政以德
重点解析
理解孔子 “礼”的思想
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 “依仁成礼,以礼成 仁。”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历史规律: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 化是一定时期政治 和经济在意识形态 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 文化“百家争鸣”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 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 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
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 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 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 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 问闻 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做事缩手缩脚),故进之(勇进);由也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 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 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 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那我们应该怎样随着季节而读书?
夏天读庄子, 秋天看老子, 冬天读孟子,
春天读孔子,
让人通体舒畅;
品万物枯荣;
养浩然正气。 人生充满希望。
二、重点解析
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
孔子 : 名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思想家、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政治家和教育家,
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人。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一、夯实基础
社会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建立“四大?”

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物质条件)
、 “
形成原因: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政治基础)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宽松的社会环境)
(1)礼的实质是什么? 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 (2)如何看待礼?
“礼”体现的道德规范利于社会和谐,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维护奴 隶制,反映政治思想的保守
(3)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 正名(贵贱有序)
(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内在自觉、修养,“礼”是外在约束、规范; 中庸,“和而不同”
(3)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内修,形成美德
而异之。”
(4)如何评价“仁”的思想?
✓利于调解、和谐人际关系、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秩序
✓仁具有差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奴隶主统治
重点解析




政 以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为政,焉用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