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干货之偷税的若干梳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实务-偷税的若干梳理
一、征管法的偷税与刑法的逃税
虽然两者名称不同,定义不同,但从偷税的立法沿革来分析,两者是一致的。

1、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暂行条例》中将纳税人并非故意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称为漏税,将纳税人使用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纳税的行为称为偷税。

2、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制定,取消了漏税的概念,对于偷税的概念为了将欺骗隐瞒表述的更清楚,放弃了原来的定义,改为列举,列举了三种手段,三种表现。

第四十条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3、1992年,《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采用了1992年《税收征管法》中关于偷税的定义。

4、1997年,《刑法》将《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的内容正式纳入,但在虚假纳税申报之前增加了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的前提要件。

5、2001年,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偷税的概念在虚假的纳税申报之前增加了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的前提要件,与刑法保持一致。

6、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将刑法第二百零一条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
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将偷税罪改为逃避缴纳税款罪,并将偷税罪的定义改回《征管法暂行条例》的抽象概括。

7、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九十七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意见稿将偷税改为逃避缴纳税款,并将偷税的定义改回到最初的定义上去,与刑法一致。

二、偷税的三性
(一)现实性
偷税是一种危害国家税款的行为,如果危害还没有发生,不应定偷税。

现实性是指公权力的介入时候危害是否客观现实的存在,在税务一般是指《税务检查通知书》的下达时。

如果检查前已补税,将欺骗隐瞒手段主动改正了,不应定性为偷税(比如纳税评估、自查也是这种原理)。

检查之后交的不影响偷税的定性,因为检查时点危害客观存在,在检查期间把税款补掉,属于减轻后果,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二)永久性
永久性是指下达税务检查通知书时点存在少缴税款,对国家税款的侵害是永久的。

如折旧计提税会差异造成的少缴税款是时间性差异,不是实质性的占有,不应定性为偷税。

(三)法定性
法定性是指纳税人侵犯了国家的法定税收而造成的少缴税款,如果由于没有遵守税法管理上的要求补税的,如税收优惠领域,符合减免税条件,但是没有去备案,在过去需要补税,不应当定性为偷税。

三、偷税手段分析
征管法六十三条规定偷税的四种手段,伪造是整个是假的,变造是真的基础上修改,前面两种手段与帐有关,后面两种手段与申报有关。

以所得税业务为例,假设三个数字:实际收入支出数,帐上所记的收入支出数,申报表上的收入支出数,分以下三种情况:
1、虚假申报是帐实相符,但是帐实与表不符,如果帐与实不符,不是考虑虚假申报,是考虑帐有关的偷税手段。

只有在帐、实与表不符的情况下,考虑虚假申报的认定。

2、没有帐,而且属于不需要设帐的,虚假申报应指表与实的不符,即实际收入支出与申报的收入支出不符。

3、帐,实,表一致,申报环节没按税法规定进行调整,例如计税工资标准3500,实际支出8000,帐上按8000来记,申报按8000扣除,帐实表一致;如果明知道计税工资标准3500,故意不纳税调整,是虚假申报。

四、征管法六十二条、六十三条与六十四条第二款的区别
1、六十三条与六十四条第二款区别在于主观要件,有主观故意的是六十三条,六十四条二款是没办税务登记没申报没缴的,没
有主观故意,它是针对至稽查人员发现时始终没有申报没有缴纳的情况,如果申报了,只是申报不实,少申报少缴,要看有无主观故意,如有故意定偷税,如果没有故意,少申报少缴,还找不到处罚依据,就不应处罚。

2、六十二条是一种不涉税的申报方面的行为违法,是税款已缴纳或不存在应缴纳的税款,但未申报或申报逾期。

五、偷税的主观故意要件
1、从前面偷税的立法沿革可以看出偷税的特征是欺骗、隐瞒;
2、主观要件隐含在条文中,偷税罪从偷的字眼,包括现在改成逃税以后,从它的罪状的表述,都可以表明主观上是一种故意的心理状态。

3、总局的三个批复(国税办函〔2007〕513号、税总函〔2013〕196号、税总函〔2016〕274号)的文件精神表明:如果没有证据认定存在主观故意,不能认定为偷税。

有人说主观故意很难证明,但是主观的东西会通过客观行为表现出来,作为检查人员应根据证据所证明的来认定,如果现有证据不足,就根据客观表现,做出带有倾向性的判断,嫌疑小的疑罪从无,嫌疑大的移送公安处理。

六、偷税数额的认定
国税发〔1998〕66号规定偷税数额应当按销项税额的不报、少报部分或者进项税额的多报部分确定。

如果销项、进项均查有偷税问题,其偷税数额应当为两项偷税数额之和。

假设:某纳税人留抵700万,偷税假设应调增销项税额300万,
未造成少缴税款,则按64条第一款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处罚,不定性为偷税;假设应调增销项税额800万,实际应补税额100万,偷税数额为800万,0.5倍罚款,应罚40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