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集料针片状细集料的堆积紧装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粗集料针片状细集料的堆积紧装密度
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
(游标卡尺法)(T0312--2005)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粗集料的针状及片状颗粒含量,以百分率计。
(2)本方法测定的针片状颗粒,是指用游标卡尺测定的粗集料颗粒的最大长度(或宽度)方向与最小厚度(或直径)方向的尺寸比大于3倍的颗粒。
有特殊要求采用其他比例时,应在报告中注明。
(3)本方法测定的粗集料中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可用于评价集料的形状和抗压碎能力,以评定石料生产厂的生产水平及该材料在工程中的适用性。
2 仪器设备
(1)标准筛。
方孔筛4.75mm。
(2)游标卡尺。
精度为0.1mm。
(3)天平。
感量不大于1g.
3 试验步骤
(1)现行集料随机取样的方法,采集集料试样。
(2)按分料器法或四分法选取1kg左右的试样,对每一种规格的粗集料,应按照不同的公称粒径,分别取样检验。
(3)用4.75标准筛将试样过筛,取筛上部分供试验使用,称取试样的总质量m0,准确至1g,试样数量不少于800g,并
不少于100颗。
(4)将试样平摊于桌面上,首先用目测挑出接近立方体的符合要求的颗粒,剩下可能属于针状(细长)和片状(扁平)的颗粒。
(5)按图T 0312-1所示的
方法将欲测量的颗粒放在桌面
上成一稳定的状态,图中颗粒
平面方向的最大长度为L,侧面
厚度的最大尺寸为t,颗粒最大
宽度为ω(t<ω<L),用卡尺逐
颗测量石料的L及t,将L/t≥3的颗粒(即最大长度方向与最大厚度方向的尺寸之比大于3的颗粒)分别挑出作为针片状颗粒。
称取针片状颗粒的质量m1,准确至1g。
上图为针片状颗粒稳定状态
注:稳定状态是指平放的状态,不是直立状态,侧面厚度的最大尺寸t为图中状态的颗粒顶部至平台的厚度.是在最薄的一个面上测量的,但并非颗粒中最薄部位的厚度。
4 计算
按公式(T0312-1)计算针片状颗粒含量。
Qe=m1
m0?100 (T 0312-1)
式中:Qe——针片状颗粒含量(%);
m1——试验用的集料总质量(g);
m0——针片状颗粒的质最(g)。
5 报告
5.1试验要平行测定两次,计算两次结果的平均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小于平均值的20%,取平均值为试验值;如大于或等于20%,应追加测定一次,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为测定值。
5.2试验报告应报告集料的种类、产地、岩石名称、用途。
6 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内容:
1 要爱护仪器设备,要求仪器轻拿轻放;并做到仪器清理干净,摆放整齐。
2 试验检测操作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 使用游标卡尺时注意不要让尺尖划破手指。
4 禁止在试验室内随意用仪器打闹、玩耍。
5 禁止在课堂上吸烟。
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
测定砂自然状态下的堆积密度与紧装密度,为计算砂的空隙率提供数据。
二、仪器设备
①台称:称量5kg,感量5g
②容量筒:金属制圆形筒,内径108㎜,净高109㎜,筒壁厚2㎜,筒底厚5㎜,容积为1升。
③标准漏斗
④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
⑤其它:直尺、浅盘、毛刷、钢筋(φ10㎜)、小勺
三、试样制备
1.装5kg砂在温度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量,冷却,分成两份。
2.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
以温度为20±5℃的洁净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玻璃板与水之间不得有空隙。
擦干筒外水份,称玻璃板+水+筒重m2(g),把水倒出,将筒内外壁擦干称玻璃板和筒重m1(g),最好其容积V=m2-m1(ml)
四、试验步骤
1、堆积密度
取试样一份,装入漏斗,漏斗出料口距容量筒口50㎜,
打开活动门,将砂流入容量筒,装满并超出容量筒后,用直尺将多余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量(m1)。
2、紧装密度
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第一层,在筒底垫放一根φ10㎜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
然后装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
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直尺将多余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量(m2)。
五、试验结果计算
ρ=(m1-m0)/V
ρ′=(m2-m0)/V
ρ——砂的堆积密度g/㎝3
m0——容量筒的质量kg
ρ′——砂的紧装密度g/㎝3
m1——容量筒和堆积密度砂的总质量g
m2——容量筒和紧装密度砂的总质量g
六、试验结果评定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空隙率
集料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集料总体积的百分率。
砂的空隙率与级配和颗粒形状有关。
砂的空隙率一般在35~40%,特细砂可达50%。
规范要求小于47%
n=(1-ρ/ρa)×100
n——砂的空隙率%
ρ——砂的堆积密度或紧装密度g/㎝3
ρa——砂的表观密度g/㎝3
4、含水率——砂中所含水的质量占干砂质量的百分率。
施工现场自然堆放的砂,含水量是经常变化的,当含水量变化时,体积与质量也随之变化。
砂从干到湿的四种含水状态:
⑴完全干燥(烘干)状态——在105±5℃下烘干。
⑵气干(风干状态)
⑶饱和面干(表干)状态——颗粒表面干燥,内部孔隙吸水饱和。
施工现场按体积计算砂的用量,以饱和面干的体积为标准。
⑷湿润状态——颗粒表面附水,内部吸水饱和。
砂的含水率测定方法有烘干法、酒精燃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