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长宁区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第二次押题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6,为原子,故A选项错误。
B、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B选项正确。
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C选项错误。
D、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采用下列实验方法鉴别物质不能达到目的是()
A.白酒和矿泉水﹣﹣闻气味
B.黄铜和铜﹣﹣相互刻画
C.纯碱和小苏打﹣﹣加稀盐酸
D.硝酸铵和尿素﹣﹣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答案】C
【解析】A、白酒具有酒的芳香气味,矿泉水没有气味,可以鉴别,该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B、相互刻画,硬度较大的是黄铜,较小的是铜,可以鉴别,该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C、纯碱和小苏打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能鉴别,该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D、硝酸铵与熟石灰研磨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不能,可以鉴别,该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
故选C。
点睛: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3.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丁的化学式为H2O2
B.丙中C、H、O的质量比为12:3:8
C.一定浓度的丙溶液可作消毒剂
D.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O、乙物质的化学式为H2、丙物质的化学式为C2H6O,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为:
2CO+4H2
催化剂
一定温度
C2H6O+H2O。
【详解】
A、丁的化学式为H2O,故说法错误;
B、丙是C2H6O,其中C.H、O的质量比为24:6:16=12:3:8,故说法正确;
C、丙是酒精,可以作为消毒剂,故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无机物,产物酒精属于有机物,故说法正确。
故选A。
4.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于
A.对燃烧现象的深入研究B.对空气组成的研究
C.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之后D.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之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反应之后。
故选C.
考点:基本常识
5.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答案】B
【解析】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含量降低,故曲线①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故错误;
B、反应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反应,故正确;
C、蜡烛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故错误;
D、当氧气的浓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时蜡烛就熄灭,故错误。
故选B。
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B.河水结冰
C.汽油挥发D.粮食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河水结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7.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发现家用天然气泄漏时,先点火检查泄漏部位
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和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铁、锌、碘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KNO3、CO(NH2)2都属于复合肥料,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大量施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发现家用天然气泄漏时,先点火检查泄漏部位,容易引起爆炸,选项A不正确;
B.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选项B不正确;
C. 铁、锌、碘元素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选项C正确;
D. KNO3属于复合肥料,CO(NH2)2是氮肥,要合理施用,选项D不正确。
故选C。
8.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CO2+2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
C.X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X属于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X+2O2CO2+2H2O可知,左边4个氧原子;右边4个氧原子,1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根据元素守恒,两边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应该相等,所以左边还差了1个C和4个H,那么X的化学式就是CH4。
A、X的化学式就是CH4,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错误;B、X的化学式就是CH4,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16,错误;C、X的化学式就是CH4,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4)=3:1,错误;
D、CH4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正确。
考点: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的应用的知识。
9.2019年3月21日,江苏盐城发生化工厂爆炸事故,爆炸物主要是苯(C6H6)及其系列物。
下列有关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B.苯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一个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题意,苯的化学式为C6H6,则有:
A、苯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有机化合物,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苯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
⨯⨯,C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一个苯分子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式、分子式的含义,根据分子式计算元素的质量比,分子的微观构成,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解题时由化学式入手进行分析,在进行物质的宏观和微观描述时要注意宏观由元素组成,微观由微粒构成。
10.某元素(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其氧化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A2O B.AO2C.AO D.A2O2
【答案】B
【解析】
【详解】
某元素(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在其氧化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则其氧化物中A元素和
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0%:50%=1:1,则该氧化物的分子中A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
32
:
1
16
=1:2,
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O2。
故选B。
11.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可用“2Mg+O2点燃
2MgO”来表示.以下信息:①反应条件②反应速率
③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④反应的微观过程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⑥反应体系中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能从上述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是( )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的条件是点燃,故正确;
②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知道反应的速率,故错误;
③由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知,48份质量的镁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80份质量的氧化镁,故正确;
④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看出反应的微观过程,但能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粒个数比,故错误;
⑤由化学方程式不能看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故错误;
⑥由反应的方程式可知2个镁原子与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氧化镁分子,故正确;
故该化学方程式中获得的信息是①③⑥,故选C。
12.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能有效减小水体污染
B.长期饮用蒸馏水,有利于人体健康
C.炒菜时加入适量的加碘盐,可预防大脖子病
D.生活中可用食醋除去铁锈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无磷洗涤剂的推广使用,能有效减小水体污染,正确;
B、长期饮用蒸馏水,不含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错误;
C、炒菜时加入适量的加碘盐,可预防大脖子病,正确;
D、食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生活中可用食醋除去铁锈,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
(1)这一反应类型是____反应;X=_____g.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B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_____剂.
【答案】分解1催化
【解析】
【详解】
(1)反应后C物质减少了11g,是反应物;D物质增加了18g,是生成物;
B物质的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物质是生成物,生成了1gA物质;
反应物是C,生成物是A和D,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2)X的值为8+1=1.故填:1。
(3)B的质量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填:催化。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1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1)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
(2)将 t 3℃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析出固体的溶液是______,另一溶液属于__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3)今有一包混有少量乙物质的甲物质,需要从中提取较纯的甲物质,所采用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答案】t 2℃ 甲 不饱和 加水制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 【解析】 【详解】
(1)由曲线图可知,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t 2℃;
(2)由曲线图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 t 3℃时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析出固体的溶液是甲; 降温,乙溶液的溶解度变大,所以乙溶液属于不饱和溶液;
(3)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水制成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过滤的方法提纯甲;
15.有浓盐酸、氢氧化钠、石灰水三种物质的溶液长期存放在空气中.选择上述物质,写出一个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上述物质中,溶质不变,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小的是:_____.上述物质中,因发生化学变化溶液质量变大的物质是:_____.
【答案】2HCl+NaOH NaCl+H O = 浓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 【详解】
(1)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浓盐酸与氢氧化钠、石灰水可发生中和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NaOH NaCl+H O =. (2)上述三种物质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石灰水均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新的溶质;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长期置于空气中会挥发氯化氢气体,溶质的种类不变,但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故溶液的质量分数变小.
(3)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和水,发生化学变化使溶液质量变大;而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每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
100份质量的碳酸钙沉淀,从溶液中析出的沉淀质量大于进入溶液的气体质量,则溶液的质量减少. 故答案为(1)2HCl+NaOH NaCl+H O =;(2)浓盐酸;(3)氢氧化钠溶液. 【点睛】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是对常见酸碱盐在空气中的性质、质量变化的考查,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表示某些物质间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其中A 、E 为固体氧化物,且A 为黑色粉末;B 、D 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 具有消毒杀菌作用;C 、Y 、Z 为无色气体,其中Y 有毒;X 是最常见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反应①中A 物质的作用是_____;反应③、④的
化学方程式为:
③_____;④_____.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写一点即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反应⑤,其名称为_____.
【答案】(1)催化作用 (2)③Fe 2O 3+6HCl===2FeCl 3+3H 2O ④3CO + Fe 2O 3高温2Fe+3CO 2 (3)涂油或刷漆、电镀等 (4)光合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框图式的推断题,找到题目的“题眼”,包括特殊的物质,特殊的反应、特殊的现象、特殊的反应条件及常见的三角关系等,此题的“题眼”是A 为固体氧化物,且A 为黑色粉末,同时通过反应分析,A 在前后都出现,意味着是催化剂,故A 为二氧化锰,B 、D 是由相同元素组成的无色液体,且B 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可判断B 为过氧化氢溶液,D 自然为水,那C 为氧气,X 是最常见的金属,又同时与氧气、水作用,说明是一个生锈的过程,E 为固体氧化物,可判断即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Y 、Z 为无色气体,其中Y 有毒,即为一氧化碳,则Z 自然为二氧化碳,黄色溶液F 自然为氯化铁溶液 (1) 反应①中A 物质是二氧化锰,作用是: 催化作用
(2) 反应③的方程式:Fe 2O 3+6HCl===2FeCl 3+3H 2O ,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3CO + Fe 2O 3高温2Fe+3CO 2 (3)反应②就是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为防止反应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涂油或刷漆、电镀等 (4)反应⑤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但生成有机物,故名称为光合作用 考点:框图式的推断题,特殊物质的颜色、反应等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学习了铁在空气中生锈条件后,小明和小红对铜在空气中生锈条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过程:
(查阅资料)铜锈是绿色的,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铜绿加热能分解生成三种常见的氧化物。
(猜测)小红猜测铜生锈与空气中的下列物质有关:
小明认为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几天后观察到,A试管中铜片在水面附近有绿色物质,B、C、D试管中铜片均无明显现象。
请帮助分析实验过程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相关物质有______;
(2)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可以证明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
(3)上述实验______用序号表示说明铜生锈与氧气一定有关。
(实验反思)通过学习,他们认为铁和铜在空气中更易生锈的是______。
(探究拓展)设计实验探究铜绿受热分解的生成物是什么:
(1)若有生成,检验生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生成物中有氧化铜,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请猜测另一种生成物应该是______。
【答案】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水、氧气、二氧化碳 A AB 铁
绿色固体变黑色水
【解析】
【详解】
[猜测]
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理由是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
故填:铜绿中不含有氮元素。
[实验探究]
(1)根据上述实验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相关物质有水、氧气、二氧化碳。
故填:水、氧气、二氧化碳。
(2)上述实验A可以证明铜生锈与氮气一定无关,这是因为A中不含有氮气,铜能够生锈。
故填:A。
(3)上述实验AB 说明铜生锈与氧气一定有关,这是因为A 与B 其它条件相同,而A 中含有氧气,铜能够生锈,B 中不含有氧气,铜没有生锈。
故填:AB 。
[实验反思]
铁和铜在空气中更易生锈的是铁,这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低。
故填:铁。
[探究拓展]
(1)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
(2)若生成物中有氧化铜,氧化铜是黑色,则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绿色固体变黑色。
故填:绿色固体变黑色。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生成物应该是水。
故填:水。
【点睛】
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铜和水、氧气、二氧化碳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
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很多,例如给金属涂一层油漆,给金属镀一层金属,把金属制成合金,给金属烤蓝等,都可以达到防止金属生锈的目的。
1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探究铜、X 、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丙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若乙试管中无现象,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弱到强的顺序是______。
()3若甲试管中无现象,则______试管的实验是多余的。
去掉多余的实验,同学们将另两支试管中反应后
的物质倒入同一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不溶物取不溶物于试管丁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不溶物中一定含有______,试管丁中一定含有的可溶性物质是______。
【答案】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44Zn CuSO ZnSO Cu +=+ X 、铜、锌 乙 铜和锌 硫酸和硫酸锌 【解析】
【详解】
解:()1丙试管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和硫酸锌,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4Zn CuSO ZnSO Cu +=+。
()2若乙试管中无现象,说明了X 的活动性小于铜,由丙可知,铜的活动性小于锌,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弱到强的顺序是X 、铜、锌。
()3若甲试管中无现象,通过甲、丙即可比较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X >锌>铜,则乙试管的实验是多余的。
去掉多余的实验,同学们将另两支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不溶物取不溶物于试管丁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发现有气泡产生,则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和锌,试管丁中一定含有的可溶性物质是硫酸和硫酸锌。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8g 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8.4g ,请计算:生成氧气的质量_______;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__。
【答案】9.6g 24.5g
【解析】
【详解】
(1)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生成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故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生成氧气的质量 m(O 2)=28.0g-18.4g=9.6g ;
(2)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氯酸钾与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即可计算出氯酸钾的质量。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
2KClO 3 2KCl+3O 2↑
245 96
x 9.6g
x=24.5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