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1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__,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__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__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三、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__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

(二)、自读质疑。

提示学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

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总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四)、赏析暮春宴游“乐”。

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

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作者因何而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五)、乐极而“痛”因死生。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

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世事无常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

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

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


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__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__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__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__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
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__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

“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__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材: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性散文。

单元提示强调:“这些__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

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文言叙事有一种简洁的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

还要学习提要钩弦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概述__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段表述与《普通高中课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第八、九两条的精神完全一致。

同时,本篇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它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学生:秋林高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言文基础不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好,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欠缺自主性。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基本读懂__的字面意思,作一些必要的知识积累,巩固提高基础;其次,在文本的深入解读和鉴赏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作一点准备。

说目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个层面。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三个层面的目标分别设置为——知识目标: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

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能力目标: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__主要内容。

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__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重难点:根据目标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设置为:①疏通文句、文意,熟读成诵。

②积累文言词汇,包括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设置为:①理清叙事脉胳,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语概述__主要内容。

②初步了解《左传》的叙事特色,领会和学习__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说教法:高中新课改要求变换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视对传统方法的继承,重视积累、感悟。

鉴如此,确定如下教法:①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揣摩和体会人特的心态;②问答法,在积累疏通文句的过程中,学生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老师当众作答;③故事导入法,在讲解__
思想内容之前用答记者的故事来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④探究拓展法,文本特点及叙事特色、写作技巧,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说学法:根据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学生应该有相应该的学法。

①诵读法,摩仿老师的阅读有感情的多次诵读;②勾画法,在读的过程中疏通文句不懂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作好标记;③提问法,向老师提问,不会疏通的地方;④探究拓展法,师生共同探究__的文本特点、叙事特色、写作技巧。

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设置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听教师范读后自由诵读,勾画出不懂的字句,(大约要20分钟)教师答疑,课堂上回答学生不懂的文句,落实“贰、
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约25分钟);第二课时,学生梳理__思路,师生共同探究详略得当,首尾呼应的写作技巧;(约30分钟)归纳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落实德育目标。

(13分钟)最后二分钟老师作结,布置作业。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

作为一篇书序,__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
好的理解__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

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__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__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因此我是这样确定__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__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__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平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__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__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
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

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这篇__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
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发情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

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
点燃火把的火种。

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__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__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

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近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发人生感慨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二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这两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__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习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暮春之初
地点:兰亭
事由:修褉事也
人物: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乐
欣于所遇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4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__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__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 "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

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

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

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

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