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 《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 (共23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序
胡孺
人子
唐能 解
玄 宗
诵
吟
挽 白 居
琵 琶
长 恨
易 联
篇
曲
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 著有《长恨歌》。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 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 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 变化。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 不容贤能的黑暗。
小结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 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 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 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 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 境。
第三曲
凄凉、悲伤
( 却坐、促弦、转急
虚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 感伤
写 )
满座皆掩泣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
写作背景
•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 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 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 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 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合作探究:同是天涯沦落人
• 才艺超群: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 无奈离京: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 落魄失意:
·反差巨大
居无定所商人妇 谪居卧病浔阳城 少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老大:门前冷落鞍马稀
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叠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三:叙议结合,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中带情,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正面、侧面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合
你会读吗?
予(yǔ)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琵琶女
• 当年: •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 颜) • 而今: •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诗人
• 当年: •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
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 师) • 而今: •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 居九江,凄凉落魄) • 京官 谪官 恨
》
冷涩—绝 不通—歇 声弦暂歇
《 六
高潮:银瓶 — 迸 铁骑—鸣
雄浑激昂
直写 间写
幺 》
结束:收拨 划—如裂帛
尾声:悄无言 秋月白
清脆尖利 余音绕梁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音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品读:琵琵琶琶女女的的三演次奏演(奏三次)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邀相见 第二次 弹奏《霓裳》《六幺》 诉沦落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青衫湿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第一曲)
“举酒欲饮无管弦” 排遣孤寂
“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一是以乐女弹奏 为线索,一是以 诗人感受为线索, 一明一暗,一实 一虚,虚实相生
月夜弹琵琶
明 线
乐女话身世之苦
双线结构
江头夜送客
开营 篇造 置氛 景围
《琵琶行》
白居易
结抒 篇发 点感 题情
月夜听琵琶
暗 线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 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 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风 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和交流,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 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 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 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情并和段 2
基 为 故小 、
调 全 事序 在
。诗 定
梗 概
。 交
正 文
下 了
。 说
代时
间
前 面
明
,
凄
写 作
地
、点
作 者
伤
的悲 感凉
的感知:理清全诗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邀见歌女
琵 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演奏名曲
陶醉曲中
行
少年欢乐
歌女倾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心境悲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 篇叙事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 文学家。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文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
贞元十五年中进士,官至翰林 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后因 直言极谏,被贬江州司马,移忠 州刺史。晚年好“佛”,长居长 安过着隐士的生活,75岁去世。 著有《白氏长庆集》。他的叙事 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对 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 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更具 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 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 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 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 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整体感知
• 1、《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 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2、整体梳理全诗脉络。 • 3、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 闻琴→奏琴→感怀→作诗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
方法: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过程
特点
方法
大弦——急雨
浊杂粗重 以议评声
《 霓
开始:小弦——私语 错杂弹 —落玉盘
轻细急促 以喻摹声 清脆圆润 以形绘声
裳 发展: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
胡孺
人子
唐能 解
玄 宗
诵
吟
挽 白 居
琵 琶
长 恨
易 联
篇
曲
解题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 著有《长恨歌》。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 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 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 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 变化。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 不容贤能的黑暗。
小结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 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 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 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 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 境。
第三曲
凄凉、悲伤
( 却坐、促弦、转急
虚
凄凄(不似向前声)
无尽 感伤
写 )
满座皆掩泣
以音写声、以人衬声
写作背景
•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 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 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 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 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合作探究:同是天涯沦落人
• 才艺超群: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 无奈离京: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 落魄失意:
·反差巨大
居无定所商人妇 谪居卧病浔阳城 少年:一曲红绡不知数
老大:门前冷落鞍马稀
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二:叠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三:叙议结合,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中带情, 妙语点睛。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正面、侧面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合
你会读吗?
予(yǔ) 倡(chāng)女 贾(gǔ)人
荻(dí)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捻(niǎn)
抹(mǒ) 挑(tiǎo)
六幺(yāo)
舫(fǎng)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谪居(zhé)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哑(ōu yā)
琵琶女
• 当年: •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 颜) • 而今: •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诗人
• 当年: •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
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 师) • 而今: •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 居九江,凄凉落魄) • 京官 谪官 恨
》
冷涩—绝 不通—歇 声弦暂歇
《 六
高潮:银瓶 — 迸 铁骑—鸣
雄浑激昂
直写 间写
幺 》
结束:收拨 划—如裂帛
尾声:悄无言 秋月白
清脆尖利 余音绕梁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写音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一:大量运用比喻。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品读:琵琵琶琶女女的的三演次奏演(奏三次)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邀相见 第二次 弹奏《霓裳》《六幺》 诉沦落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 青衫湿
品读:琵琶女的演奏
音乐特点
意象
表现手法
悲凉、伤感
(第一曲)
“举酒欲饮无管弦” 排遣孤寂
“惨将别”“不成欢”的主客
(忘归、不发)
萧瑟、凄凉的景物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一是以乐女弹奏 为线索,一是以 诗人感受为线索, 一明一暗,一实 一虚,虚实相生
月夜弹琵琶
明 线
乐女话身世之苦
双线结构
江头夜送客
开营 篇造 置氛 景围
《琵琶行》
白居易
结抒 篇发 点感 题情
月夜听琵琶
暗 线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 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 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风 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和交流,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 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 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 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情并和段 2
基 为 故小 、
调 全 事序 在
。诗 定
梗 概
。 交
正 文
下 了
。 说
代时
间
前 面
明
,
凄
写 作
地
、点
作 者
伤
的悲 感凉
的感知:理清全诗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邀见歌女
琵 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演奏名曲
陶醉曲中
行
少年欢乐
歌女倾诉身世苦 晚年沦落
心境悲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 篇叙事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 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 文学家。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文章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
贞元十五年中进士,官至翰林 学士,左拾遗,赞善大夫。后因 直言极谏,被贬江州司马,移忠 州刺史。晚年好“佛”,长居长 安过着隐士的生活,75岁去世。 著有《白氏长庆集》。他的叙事 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对 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 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更具 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 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 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 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 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嘲哳(zhāo zhā)
霓裳(nícháng) 钿头银篦(diàn bì)
整体感知
• 1、《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叙 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2、整体梳理全诗脉络。 • 3、诗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 • 闻琴→奏琴→感怀→作诗
写琵琶声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写的?
作用:1、引出琵琶女,开启下文; 2、激发诗人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见”做铺垫
方法: 间接描写、虚写
第二曲
雄浑、激昂、大气
过程
特点
方法
大弦——急雨
浊杂粗重 以议评声
《 霓
开始:小弦——私语 错杂弹 —落玉盘
轻细急促 以喻摹声 清脆圆润 以形绘声
裳 发展:间关—滑 幽咽—难 婉转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