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苏洵及“论”这种文体的特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六国灭亡的原因及教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体会作者的忧国之情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理解文意。
2、讲授法
讲解文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3、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简单介绍战国七雄的情况,引出六国灭亡的话题,从而导入新课《六国论》。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文体介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六国论》是
一篇史论,借评论六国灭亡的史实来讽谏北宋统治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疑难问题,互相释疑。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五)研读课文,分析论证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作
者开篇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接着将六国分为赂秦者和
不赂秦者两类,分别论述其灭亡的原因。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明确: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对于赂秦者,作者指出他们用土地贿赂秦国,导致自己的力量削弱,最终走向灭亡。
如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于不赂秦者,作者认为他们因赂秦者而灭亡。
如齐“与嬴而不助
五国也”;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对比论证:如“赂者”与“不赂者”的对比,秦“攻取”与“受赂所得”的
对比,六国“祖父创业之艰难”与“子孙割地之轻易”的对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过假设,
突出了赂秦的错误。
(六)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借六国灭亡的史实,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赂秦
而亡的覆辙,要以六国为鉴,奋起抵抗辽和西夏的侵略,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安定。
2、联系北宋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采取了一
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屡屡失利。
同时,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采取了屈辱求和的政策,每年向其缴纳
大量的岁币。
作者借古讽今,希望北宋统治者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七)课堂小结
1、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强调本文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意识和责任担当。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以史为鉴”为话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你对学
习历史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思
考和讨论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对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