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成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成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44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6 No.08
·综述·
成人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公方娜,付秀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摘要: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全球统一认定的一大医学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
列入四大顽症疾病之一[1]。

近年来全球各国临
床均不断加大力度进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且经过长期临床总结实验,对该病
发生的病因病机诊断、临床治疗、遗传学以及其中医治疗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
展[2]。

支气管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异质性疾病,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可
逆性气流受限广泛多变,患病后易反复发作,临床以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于夜间和清晨发作、加剧较多,长期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心理均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原因一般为多种因素综合诱发,包括遗传因素和暴露的过敏原等,
该病还属于可控制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就是监控诱发因素。

本文就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遗传学、中医治疗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成人;病因病机;中医;遗传学
中图分类号:R322.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1-3141.2019.08.021
0 引言
近年来,根据多方研究资料调查示,全球目前支气管哮喘患者达到3亿以上,上个世
纪90年代初期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美国国立心肺和血液研究所共同创立的GINA
截止到2025年,全球支(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官方资料称[3],
气管哮喘患者将增加超过1亿。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欧美国家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约17%-20%,美国每年约有2500人因哮喘而致死,且数据比例每年均持上升趋势。

在我国,
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达到2千万以上,以往数据显示儿童占多数,近年来成人支气管哮喘发
病率逐年递增,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哮喘的病因病机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目前仍然没有非常确定,但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个体过敏体质和外
界环境影响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该病与多基因遗传有关,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的双重影响。

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患者的病情越
[4]
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某些激发因素、感染、食物、药物以
及季节气候、运动、妊娠等,比如尘螨、花粉等特异或非特异吸入物,细菌、病毒、寄生
虫等,鱼、牛奶、海鲜等,阿司匹林等药物,气候改变等都是诱发哮喘的直接因素。

目前,关于哮喘发病的病机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免疫-炎症机制的抗体介导和细胞介导,抗原
激活T 细胞,产生多种白细胞介素继而激活B 淋巴细胞,再合成特异性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受体结合,再通过一系列变态反应产生哮喘的临床症状。

总之,哮喘的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外,
神经因素和气道高反应性也被认为是哮
[5]
哮喘以宿痰内喘发病的重要环节。

从祖国医学角度而言,
蕴、正气亏虚为基本病因病机,其诱发病因主要包括外邪入
前者为内因,侵、饮食不当、情志内伤以及过劳或病后体虚[6]。

是根本,后者为外因,是诱发哮喘的条件,其通过诱动内伏之宿痰,导致痰阻气道,
痰因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壅遏肺气,肺气上逆,气机不利而发病。

性和哮喘遗传易感性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Postma等[10]研
究指出哮喘易感基因存在于染色体5q31-32,对体内自身抗体IgE 反应性具有较好的
控制性。

该区域存在的ADRB2基
该基因中不存在内含子,当受体因为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
功能发生障碍有可能诱发哮喘发病,而该基因的多态性对哮喘的发生和治疗具有非常
重要的作用,是我们研究哮喘所热衷的话题之一。

而17q21区域的ORMDL3基因被认为是
目前和哮喘关系最为密切的易感基因。

Tavendale 等[11]发现该基因的表达可被邻近的NRG1和 ERO1LB 基因控制,且确定该基因由于水平调节作用,而使其表达受药物影响较小。

因此,哮喘属于多基因控制表达的遗传性疾病,且基因组成极其复杂,共同对哮喘的发生
和治疗起到一定作用。

3 哮喘的临床治疗研究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包括两种,分别是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控制药物主要治疗哮
喘的气道炎症,也称为抗炎药[12]。

由于哮喘的病理基础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糖皮质激
素通过有效抑制炎症细胞迁移和活化、细胞因子生成、炎症介质释放和增强平滑肌细胞
β2受体反应性成为目前哮喘发作最有效的控制药物。

而吸入治疗法是最被接受和推荐的
长期抗炎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莫米松等。

另外,口服剂常用于吸入治疗无
效或效果不佳或需短期加强治疗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强的松、强的松龙等;静脉用药则用
于重度或严重哮喘发作,常用药物为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一般慎用地塞米松。

LT调节剂通过对LT 的生物活性进行调节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还具有一定舒张支气管平
滑肌的作用,可用于轻度哮喘的控制治疗中,常用药物有孟鲁斯特、扎鲁司特等半
[13-14]。

近年来,还发现酮替酚和阿司胱氨酰LT 受体拮抗剂
咪唑、曲尼司特、氯雷他定等新一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轻症哮喘和季节性哮喘的
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

能够有效使呼吸道平滑β2受体激动剂是支气管舒张剂,
肌舒张,增强黏液纤毛的清除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属于目前临床常用药物的一种,在哮喘急性发作期使用其气雾剂治
[15-16]。

药物种类包括LABA、SABA 等,SABA 疗被广泛认可
大多用于轻中度急性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激动呼吸道β2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增
加细胞内cAMP 含量,降低游离钙离子,达到药物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沙丁胺醇、特布他
林等。

LABA 大多应用于清晨和夜间哮喘发作,其β2受体选择性和亲脂性较高,药效时
间较长。

同时还可以有效抑制气道高反应和炎性递质的释放。

常用药物包括沙美特罗、丙
卡特罗等,临床常用其联合吸入激素共同治疗哮喘,平喘、抗炎效果更明显,特别适用于
中-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的长时间治疗。

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具有一定抗炎作用的长效控制药物,
2 哮喘的遗传学研究
诸多研究报道称,目前已被发现的哮喘候选基因约有100 多个,以5q31-32、6p21、11q12-13、16p11-12 和20p13等5个为主要染色体区域,含有大量哮喘相关基因,近几
年经过多次全方位鉴定发现,17号染色体的ORMDL3基因与
[7-9]。

很多与过敏或免疫机制有关的细胞因哮喘关联性最强
子在哮喘炎症的触发和持续过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而5q 染色体就是这些因子
的存在场所,且这些细胞因子的多态
第一作者:公方娜: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A 区。

通讯作者:付秀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6卷第08期
除吸入激素外,唯一能够单独使用控制哮喘药物,多用于替代性控制轻度哮喘治疗,
该药物作用不及激素,但使用较方便,适用于合并变应性鼻炎哮喘、运动性哮喘等的临床
治疗。

茶碱类药物可以使支气管平滑肌得到有效舒张,且具有一定的利尿、强心作用,并
兴奋呼吸肌和呼吸中枢,舒张冠状动脉。

低浓度茶碱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剂抗炎作用,作为二线药物用于哮喘缓解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能够有效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使
其兴奋性减弱,继而达到支气管舒张效果,还能够降低痰液分泌,多用于夜间哮喘和痰多
患者。

常用药物包括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

支气管哮喘属于多基因遗传倾向疾病,目前对其相关候选基因的研究已得到进一步进展,如T细胞受体内的a/β复合物、染色体6p21.3、HLA复合物与染色体14q11.2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联系等。

近年来,基因治疗已在国外临床治疗中得以应用,其通过基因重组、设法修复或调节细胞内存在的缺陷基因,恢复细胞功能,使支气管平滑
肌痉挛和变态反应明显减少,进而预防哮喘的发生,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
[17-18]
发展方向。

骨髓祖细胞治疗法[19]的研究是哮喘治疗的一个新大陆,最新试验研究表明,吸
入激素虽然无法抑制合成抗原诱导骨髓嗜酸粒细胞祖细胞,但其可以减少骨髓CD+34
/IL-5受体a链+祖细胞基础数。

由此可见吸入激素既能对气道局部产生作用,还可
对骨髓细胞产生影响,证明这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哮喘的一个新的发展目标。

45[3] 叶翔. 支气管哮喘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07(16):5-7.[4] 李竺, 孙志佳.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 新
中医,
2019,05(22):127-128.[5] 张海龙. 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药物的研究进展[J]. 临床
合理用药杂志,
2019,35(16):176-177.[6] 曹晓焕, 李玉华, 司英奎, 等. 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
现代远程教育, 2019,24(22):153-160.[7] K amin W,Kopp MV,Erdnuess F,et al. Safety of anti IgE treatment
with normalizable in children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undergoing specific immunotherapy simultaneously [J]. Pediatric Allergy Immunologic, 2019,(21):160-165. [8] 白敏, 刁晓源, 张湘燕, 等.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9,15(23):2294-2297.[9] 潘华杰. 支气管哮喘药物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外
医疗, 2019,35(29):164-165.[10] P ostma DS,Bleecker ER,Amelung PJ,et al.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asthma-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coinherited
with a major gene for atopy [J]. N
Engl J Med, 1995,333(14):894-900.[11] T avendale R,Macgregor
DF,Mukhopadhyay S,et al. A polymorphism
controlling ORMDL3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that is poorly controlled by current medications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21(4):860-863.[12] 刘文艳, 杨恂. 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
四川解剖学
杂志, 2019,04(17):30-35.[13] 宁正庆.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3(26):2930-2932.[14] 韩向莉, 娄志杰.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
新进展[J]. 四川中
医, 2019,04(32):186-189.[15] 沈同平, 谷宗运, 方芳. 国内支气管哮喘研究热
点分析[J]. 科技创业月
刊, 2019,12(29):188-189.[16] 石志红, 石志福. 支气管哮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
志, 2019,11(10):62-65.[17] 张晓非, 夏英鹏.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煤炭工业
医学杂志, 2019,08(14):1251-1254.[18] 许朝霞, 王忆勤, 燕海霞. 支气管哮喘
的遗传学因素研究进展[J]. 中华
中医药学刊, 2019,11(16):2356-2359.[19] K abesch M,Schedel M,Carr D,et al.IL-4/IL-13 pathway genetics
strongly influence serum IgE levels and childhood asthma [J].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17(2):269-274.
4 总结
支气管哮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给患者的心理、精神和身体均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也为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已成为世界性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支气管哮喘目前仍然不能根治,但实施以控制为目的的疾病评估、疾病治疗和疾病监测的“三步骤”,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不断恶化。

不断深化研究,从疾病的病因病机入手,以遗传学作为研究辅助,进一步扩展临床治疗领域,使哮喘的治疗和预防不断在探索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帮凤.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9,01(4):165-166.[2] 李学良, 许朝霞, 王忆勤.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
医药学刊, 2019,09(14):1960-1963.
(上接第43页)
[23] B ayard YL,Omran H,Neuzil P,et al. PLAATO (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embolic stroke in non-anticoagulation eligible atrial fibrillation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PLAATO study [J]. Euro Intervention, 2019,6(2):220.[24] P ark
JW,Leithauser B,Gerk U,et al.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PLAATO)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2-year outcomes [J]. The Journal of Invasive Cardiology,
2019,21(9):446.[25] H anna IR,Kolm P,Martin R,et al. Left atr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fter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transcatheter occlusion (PLAATO): six-month echocardiographic follow-up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43(10):1 868.[26] S ick PB,Schuler G,Hauptmann KE,et al. Initial worldwide experience with
the WATCHMAN left atrial appendage system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9,49(13):1 490.[27] H olmes DR,Reddy VY,Turi ZG,et al.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the
left
atrial appendage versus warfarin 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 [J]. Lancet, 2019,374(9689):534.
[28] R eddy VY,Holmes D,Doshi SK,et al. Safety of 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results from the Watchman Left Atrial Appendage System for Embolic Protection in Patients with AF (PROTECT AF) clinical trial and the Continued Access Registry [J]. Circulation, 2019,123(4):417.[29] L andmesser U,Holmes DR,Jr.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a 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r approach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atrial fibrillation [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33(6):698.[30] M eier B,Palacios I,Windecker
S,et al. Transcatheter 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with Amplatzer devices to obviate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J]. 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19,60(3):417.[31] P ark JW,Bethencourt A,Sievert H,et al.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with
Amplatzer cardiac plug in atrial fibrillation: initial European experience [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19,77(5):700-706.[32] 姚焰, 吴灵敏, 侯炳波.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
者应用初步经验三例[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9,17(2):154.[33] 杨志宏,
吴弘, 秦永文, 等. 经导管堵闭犬左心耳对左房及毗邻解剖结
构的影响[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9,10:7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