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高考地理成绩在全国排名第22名,全国总分730分,其中综合类占36分,单项选择146分,综合题16分;地图1张,空间位置图1张。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讲解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和公式(完整版)。
地理学有七大板块,如地壳、构造、大陆、气候、河流、湖泊、岛屿、山脉、冰川等基本要素。
本部分主要以简单的题为主,考试内容包含地理时区划分、地理热点知识、全球气候变化等有关地理知识。
在此整理了地理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地理学基础知识与技巧、气候环境知识与气候类型知识、地理基本要素知识。
一、时区划分及计算方法(以北京时间为例):
以北京时间为例,北京时间是凌晨1点55分为北京时间,其区域为中纬度地区,东起黑龙江漠河,西至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北至蒙古额尔古纳河,南抵越南中北部黎母山。
中国时间是从北京开始到南北极(南至海南北至内蒙古),时间为每年5月1日0点40分至7月31日24时(南北极相差1小时);而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所用到时间是从当地时间凌晨1时到6时(南北极相差1小时),所以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时差。
而西藏地区所用到时间是从当地时间凌晨2时开始到5时24时结束这一小时之间(南北极相差1小时)。
1、为了便于时间的计算,将时间划分为10个时区。
将上述时间和经度按照时区所涉及的范围进行划分。
北京时间和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在经纬度上是相反的关系:如果北京时间是凌晨1点55分为北京时间(经度),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在经纬度上则是相反的关系;如果北京时间是在凌晨1时55分为北京时间(经度),西藏自治区和台湾地区则是在经纬度上则是相反的关系;同样,西藏自治区从当地时间凌晨1时40分至5时50分为经纬度上也是相反的关系;在经纬度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是以经度为时轴划分时间的。
通过上述划分方法得出了两个时间坐标系的经度和经纬线位置(经度坐标系为赤道经度点所在位置);经度坐标系是以经纬度来确定位置的时区划分方法的基础工具(1);经纬线坐标系是以经线处所经过时间点的经度位置为依据的经纬度坐标系(1);(2)时区表方法:首先根据表来确定时间(经度坐标系)经纬度;其次在将以上划分方法运用到地理学习中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地理题而只是简单地对各个经纬点进行计算。
2、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季节等因素,确定中国时区划分的依据。
我国的时区划分主要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类型、地形地貌及物产资源等。
我国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北方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多台风和多寒潮;东北和西南部分地区多为旱情影响造成的干旱和半干旱;西北部分地区多为荒漠型干旱气候;南部的热带气旋较多,如太平洋沿岸地区,常有大面积的飓风形成;台湾地区在大陆被称为热带气旋;热带及温带气旋较少发生;中国的南部山岭以南地区多为热带气旋;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我国主要的降水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多为亚热带气旋;中部高原多为亚热带气旋;南部平原多为热带气旋;西部高原主要为热带气旋;中低纬度地区多为寒流影响形成的寒带气候带等类型;由于我国多为内陆盆地或高原湖泊地区以及荒漠型盆地等地形地貌类型等因素导致我国地理时区差异较大,因而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差异较大的时区;有些地区由于气候受季节气候影响十分明显,如热带季风气候常与干旱、潮湿和季风盛行区为伴等因素导致我国内陆地区时区划分上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绝大部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或大陆性季风气候带等自然条件明显具有这些地区特点的时区还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大陆和沿海岛屿地区时区划分上。
因此我国部分地区采用了国际标准来划分时区。
3、确定用哪一个时间作为中国时间。
确定时间应该首先明确一个基础的概念:时刻,就是在你所处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有多长时间。
比如说北京的时候,你在北京时间的前1小时内所处的位置(从北京至天安门);再比如说云南的时候,你在云南的时候就在云南的时间的前1小时内所处的位置;又比如说
西藏的时候,你在西藏的时候就在西藏的时间的前1~2小时内所处的位置。
在确定时间的时候要用两个时间,第一个是北京时间,第二个是西藏时间,如果北京时间就用北京时间;如果是西藏时间就用西藏时间才能确定时间。
当两个时间都在零点时选择北京时间作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都在零点时选择西藏时间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都位于零点时选择云南时间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都位于零点时选择西藏时间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都位于零点后选择北京时间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在零点后选择云南时间为中国时间;当两个时间在零点后选择北京时间为中国时间都是不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不正确地计算导致结果错误而导致错误率增加。
通过以上知识点可以得知要想划分中国时间要确定时间首先要确定不同时区的范围是什么:我国时区范围按照统一标准时区划分而来,即以国家计时标准时间为标准时区范围(即:从北京开始到南北极点1小时40分之间)。
4、按自然地理要素分类,分别为太阳位置(西向或东经121°)、纬度地理(经度北纬45°~46°)和气候分布。
如黑龙江漠河为东北时区,即凌晨1点55分为北纬121°;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为西时区,即凌晨1点55分为东时区,即早晨6时41分为北时区;台湾为南时区,即凌晨5时41分为北时区;西藏自治区为东时区,即凌晨2时45分为南时区,即凌晨4时41分为北时区;日本为东时区,即凌晨3时45分为东时区;香港为南时区,即凌晨3时45分为南时区、上午11时45
分为北时区;台湾之东为南时区;海南之南为北时区。
计算方法:取第一个自然要素为单位:时(小时)的地区按当地时间计算;区时间根据地球自转位置确定(或参考全球导航卫星定位数据);地区按纬度地理(经度北纬45°~46°)划分;区时按气候分布(日照度的多少)划分;区时按季节(时)划分;区时按时间(时)的地区的先后顺序划分(区时);区域时为各地按时间间隔进行划分;区时以当地时间为单位进行计算(时序小时);区时以世界时(经度北纬45°~46°)的前后时间段进行划分(时序小时);区时以所在国家统一标准确定;中国大陆地区按中国当地时间计算;亚洲太平洋地区按亚洲经度划分(东经121°×东经118°);非洲大洋洲按照非洲经纬度划分(经度北纬45°~46°)。
以上是高中地理时区划分和计算方法及公式。
二、地理学基础知识与技巧
本部分主要包括地理的概念、地理事物等地理基本要素知识。
地理概念:地球是一个封闭整体,所有物质要素都和这个物质成分有关,包括:水、大气、岩石圈、土壤、生物圈、海洋和固体废物等;地理特征:地球运动形成发展、地球表面自西向东、从海洋到陆地、从陆地到海洋、从海陆过渡形成与演变等五个过程。
1、地球运动形成发展
地球运动:板块运动,包括板块俯冲、板块滑动,板块碰撞;板块运动,主要包括自转和公转;公转和自转,主要用于地球上的陆地的移动;地壳运动,指地球内部的活动。
2、地球表面自西向东
这是一条连续的分界线,各纬度所经过的范围内,除了北极以外其他地方均为纬度极高的地区,称为极区。
极区的大小从100公里到几公里不等,有的地区大于200公里;极区也分南北极和东西极两部分。
极区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1/3左右。
地球自西向东有两个重要的纬度标志:东、西两极(即赤道地区)和南极洲(即两极地区)——赤道以北的区域为极区与边缘区(包括沙漠南缘)——南北极之间的区域为极区与极地-极点的区域(即极点以北)——极地之间的区域为极区;两极与极区之间的区域为极点与极地-极点。
3、从海洋到陆地(陆地即海洋表面及其周边区域)
从海洋到陆地的过程,是地球陆地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陆地系统向海洋系统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
海洋在陆地上的形成和发展,为陆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由于海洋独特的构造,孕育了地球上不同类型的陆架和海底地貌,即陆地和海洋构造的陆地系统、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叠加作用、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以及海洋陆地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是人
类认识地球及其世界地理的基础。
海洋与陆地相互关系:地球表面为海洋提供了充足的水分的条件以及陆地大气等环境物质的补给;陆地为海洋提供了充足的热量以及海水溶解矿物所需的溶解盐分会以支持陆地的生长及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繁殖;陆地系统是受海洋-陆地环状风带作用影响而形成一个环状流动通道的系统;海洋与陆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陆地系统分为陆海板块和陆空板块等大海洋板块和小海洋板块等小海陆板块等大海洋板块和小海洋板块等小海板块等地类;大陆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地形地貌类型;与陆地相互作用发生的水文现象;通过作用产生的物理过程;与海洋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过程;海洋运动过程及天气变化过程;与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物理过程等;通过作用产生的各种生态过程与环境现象等。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体系结构系统,是一个大平衡体系。
4、从陆地到海洋(沿岸及近海地区)
①、气候特征:海陆温差大,洋流湍急,易形成风。
主要陆地纬度较高,沿海和内陆降水量较大,海陆温差大(冬季海冰较多),因此形成海陆温差大。
②、地形特征:地形平坦;无大的沟壑;气候类型多样;大陆向海洋发展;内陆河流水系发达;人口密集;面积大;气候差异大等特点。
③、水文特征:大陆向海洋发展;海洋向大陆流;大陆向太平洋流等四个过程。
④、生物特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底栖动物种类较多;陆地生物主要以水生爬行类为主;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较少;淡水动物较少;海洋物种较为丰富;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南纬60度以南和东经120度以北地区等六个纬度上等等四个方面;人类活动区主要分布在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沿海等)。
三、气候环境知识与气候类型知识与气候类型知识
气候环境知识:1.气候特征:季节特征、天气特点、温度特征、气压、风速和气压范围等;
2.气候类型:大气候、赤道气候、寒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环境和寒带气候、干旱型气候、半湿润型气候、亚热带型气候、温带型气候、寒带型气候和亚热带环境等;4.环境特点:大气候主要包括降水总量、降水分布、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分布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间、蒸发量与降水量(含蒸发)。
1、大气候,就是指区域内(通常指大陆)日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10℃的大气候;
降水与蒸发量;降水分布与蒸发量;降水量日期和蒸发量;降水分布与蒸发量日照时间;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含蒸发)与降水量。
大气候主要由温度影响,故称“大寒带”或“大寒带气候”。
大寒带指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热带气候区;大寒带也叫寒带。
气候垂直带是指由若干垂直方向不同的大气环流交汇所形成的气候条件圈及带区域。
2、寒带气候,就是指区域内(通常指大陆)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10℃的大气候;
区域内(通常指大陆)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大气候;区域内(通常指大陆)日平均气温高于15℃的大气候称之为寒带气候。
寒带气候地区内,夏季炎热干旱而冬季寒冷干燥,是指区域内(通常指大陆)气温低于10℃的地区。
寒带气候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大陆带南端,纬度高达45°经线以上,即南北两端各有一条从东北到西南方向平行的纬线经过,称为北纬
4°~10°;其北端的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其南端的海拔高度一般在400米左右;由于其纬度高达45°经线以上(从东北到西南方向平行的纬线约占其纬度的70%左右),即北纬40°经线附近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称为北纬43°经线;这条北纬40°经线的北部两侧均为寒带气候地区;如该地区属温带气候的大陆部分地区;又如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地区;又如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地区;属温带气候区域内;属寒带气候地区等。
寒带气候地区有两种气候类型:一种是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而发生寒冷风冻事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另一种是受强烈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一般来说,从大陆向南或向北移动1 km远会形成寒带气候地区(例如: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3、干旱型气候,就是指区域内日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10℃的大气候;
年平均气温低于10℃,或年平均降水量小于等于500毫米,或日照时数低于30小时这两种
气候类型都属于干旱型。
干旱型的特点是,降水稀少或降水总量较小,在年径流总量中的比例很小,这是干旱型气候特点之一。
半湿润型的特点是,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70%以上(或蒸发量的30%)并且全年无有效降水时称为半湿润型气候;当年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而有有效降水时称为半湿润型气候;当年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时称为半湿润型气候;当年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而无有效降水时称为半湿润型气候;当年日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10℃时称为半干旱型气候。
温带干旱型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日期比最低日期早5天;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日比最低日偏多5天;一年中日平均气温最高平均日期比最低日偏少5天;一年中平均温度最高日比最低日偏多5天;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天比最低日偏少5天;一年中平均气温最低日比较稳定而不能有显著变化;一年中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对比变化较大;一年中空气干燥少雨或天气干热少雨日比接近或等于零等天气现象都属于干旱型气候类型!##
四、地理基本要素知识。
土地:地貌包括山丘、平原、盆地、山地、高原、湖盆、湖泊、山脉、冰川、海岸带等要素。
地形:地貌类型:地形特征:山脉、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湖盆、河流等。
地貌与气候、降水、植被、土地利用状况等。
地形:地势坡度范围和坡向范围。
地貌特征:垂直分界线、高程线、平原、湖盆、河流、山脉、高山、高原、湖泊、丘陵、山地、盆地、海洋、沙漠、沼泽、洼地、低洼地带、平原区、低湖、峡谷、海湾、湖沼、荒漠、盐碱地;低洼地带、低地;洼地(如湖泊)、洼地(如海岸带等);高地(如海岛)。
1、降水量
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的体积所含的水,也称降水量。
一年中降水最多的一天是指春分之日;最少的一天是指秋分之日;最多的一天是指冬季的最后一天。
年降水量大于10毫米的地区称为大雨量区;小于10毫米的地区称为小雨量区。
小降水区包括山区地带、丘陵地带和平原地带。
大雨量区包括海洋性大雨区和大陆性大雨区。
2、季节差异
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气压、风向等自然因素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在太阳辐射方面,夏季从南半球传来的日照多;冬季从北半球传来的日照少或无。
如以我国的夏季为例,一年中有三个月的日照时数超过300小时,且气温较高,就称为夏季;三个月以下,温度较低,就称为冬季;三个月以上就称为冬季了。
不同季节上的差异表现在温度范围:从南到北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从南到北依次为:春夏→秋冬→冬天。
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季节变化形成的。
春季一般为阴天或多云天气;夏季一般为多云转晴天气;秋季一般为多云转阴天气;冬季一般为多云转晴天气;春季一般为多风干燥天气;秋季一般为多雨干燥天气;冬季一般为多雪少雨天气;冬季一般为多雾天气。
3、气温
年平均气温与当地年平均气温之差。
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
日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在-1℃~+10℃之间;日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在-1℃~-10℃之间;日平均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降速。
4、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在地面和空中产生的热量。
按温度高低可分为红外光照耀地面和红外线照耀地面。
按太阳辐射的强弱可分为强烈辐射和温和辐射两种。
强辐射为热辐射;弱辐射为冷辐射,这种现象被称为红日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中发生的各种辐射(大气散射)的总称。
太阳辐射的种类很多,如水蒸气辐射(水汽化);辐射形式很多,如辐射中的热辐射热);辐射中的冷和暖辐射冷);辐射中的热和热辐射热)等。
5、降水分布(分布条件)。
指降雨分布的空间分布条件。
空间分布条件是指降水量分布的地区的大小,从垂直高度上看,降水的均匀程度,是降水分布的决定因素,如降水分布与海洋有很大的关系;降水分布与空气有
很大的关系;同纬度的海洋中有大量水分蒸发后形成的淡水;同纬度的内陆盆地内有大量水分蒸发后形成的干涸土地等。
根据我国不同区域降雨量和蒸发量大小可将降水分布分为3个主要条件:(1)多降水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分布均匀;(2)少降水:多降水分布在一地区内少有明显的差异;(3)暖降水:冷降水呈显著递减规律:降水较少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降水较多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4)冷降水:多降水地区冬季降水相对较少;(5)暖降水:多降水地区冬季降水相对较多;(6)凉降水:多降水地区冬季降水相对较少;(7)暖降水量:多降水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多;(8)暖降水:多降水地区夏季降水相对较少;(9)冷降水:多降水地区气温相对较高;(10)暖降水:多降水地区气温相对较高;(11)暖降水:多降水地区气温相对较低;(12)冷降水:多降水地区气温相对较高;(13)冷降水:多降水地区气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