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19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过关(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桃花源记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
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
⎪⎧
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乐观,畅快
3.屋舍俨然⎩
⎪⎨
⎪⎧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
⎪⎧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指各种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性的配偶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8.不足为外人道也⎩
⎪⎨
⎪⎧
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
今义:局外人
9.便扶向路⎩⎪⎨
⎪⎧
古义:沿着、顺着
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10.寻向所志⎩⎪⎨
⎪⎧
古义:先前的
今义:方向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向前) 2.名词活用为动词
(1)处处志之(做记号) (2)未果(实现) (3)此中人语云(告诉)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林尽水源(尽头) (2)欲穷其林(尽)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
1.志⎩⎪⎨
⎪⎧
处处志之做记号寻向所
志标记的记号 2.中⎩⎨⎧
中无杂树中间
晋太元中年间
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3.舍⎩⎪⎨
⎪⎧
便舍船丢弃,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4.寻⎩⎪⎨
⎪⎧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
副词,随即,不久
5.遂⎩⎪⎨
⎪⎧ 遂迷终于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6.得⎩⎪⎨
⎪⎧
便得一山出现得其船找到
7.闻⎩⎪⎨
⎪
⎧
鸡犬相闻听见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8.复⎩⎪⎨
⎪⎧
复前行副词,又
不复出焉副词,再
五、重点实词
1.缘溪行(沿着、顺着) 2.初极狭,才通人(仅仅、只)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5.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6.并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 7.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8.咸来问讯(都) 9.停数日(停留,引申为居住)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1.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12.诣太守(拜访) 13.欣然规往(打算,计划) 14.后遂无问津者(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六、虚词意义及用法
1.为
⎩⎨⎧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当作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给,替
2.乃
⎩⎪⎨
⎪⎧
乃大惊副词,于是,就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居然
七、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仿佛”前省略主语“小口”)
(2)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语“渔人”)
(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往来”前省略主语“人们”)
(4)问所从来[“所”前省略兼语(宾语部分的主语)“渔人”]
2.倒装句
乃大惊,问所从来(“所从”,宾语前置的介宾短语,即“问从所来”)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九、问题探究
1.(2018·威海)如何辩证地看待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
作者虚构出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2.(2017·苏州)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简要分析。
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反映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乱而出走,名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繁,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花源中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内容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如与“外人道”,这块净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桃花源中人们对桃花源外时局的恐慌。
4.(2018·甘肃)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安宁和乐,自由平等,丰衣足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阅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不足为外人道也。
”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
身,故.
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唐太宗论止盗》)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2)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3)或.请重法以禁之(有的人) (4)故.
不暇顾廉耻耳(所以) 2.下列与乙文“或请重法以禁之”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 .以.
光先帝遗德 D .策之不以.
其道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以盗,安用重法邪?
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甲】【乙】两文都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请说出两者的区别。
【甲】文是作者虚构的大同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唐太宗实行仁政后实现的真实的大同社会。
20.小石潭记
一、古今异义
1.闻水声⎩⎪⎨
⎪⎧
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2.全石以为底 ⎩⎪⎨
⎪⎧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3.以其境过清⎩⎪⎨
⎪⎧
古义:凄清
今义:液体或气体纯净没有杂质
4.不可久居⎩⎪⎨
⎪⎧
古义:停留
今义:住或居所
5.乃记之而去⎩⎪⎨
⎪⎧
古义:离开
今义:往
6.崔氏二小生⎩
⎪⎨
⎪⎧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下见小潭(向下,往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4)斗折蛇形(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6)日光下澈(向下) (7)俶尔远逝(向远处) (8)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 (使……凄凉;使……寒冷)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近岸(靠近)
5.名词活用为动词 隶而从者(跟从,跟随) 三、一词多义
1.清⎩⎪⎨
⎪⎧
水尤
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 2.从⎩⎪⎨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
3.见⎩⎪⎨
⎪⎧
下见小潭出现明灭可见看见
四、重点实词
1.隔篁竹(竹林) 2.为坻,为屿(水中高地;小岛) 3.青树翠蔓(翠绿的藤蔓) 4.蒙络摇缀(摇曳牵连) 5.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6.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 7.日光下澈(穿透) 8.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9.俶尔远逝(忽然) 10.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1.明灭可见(时隐时现) 12.悄怆幽邃(忧伤) 五、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
⎩⎪⎨
⎪⎧
全石以为底连词,用来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2.而⎩⎨⎧
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乃记之而去连词,表承接
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
3.可⎩⎪⎨
⎪
⎧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久居助词,能够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心乐之(“心”前省略主语“余”) (2)坐潭上(“潭”前省略介词“于”) 2.倒装句
(1)全石以为底(介词结构前置,“以全石为底”) (2)如鸣珮环(即“如珮环鸣”) 七、重点句子翻译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下面呈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似的。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八、问题探究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游览的先后顺序;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作者游览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欢快的,但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绪随之而来。
3.本文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澈;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凄清的氛围、清幽的环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21.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同“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2.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同“拣”,挑选) 二、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
⎪⎧
古义:靠近
今义: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 ⎩
⎪⎨
⎪⎧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古义: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名词活用为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竖立,竖起)
5.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一词多义
1.可⎩⎪⎨
⎪⎧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2.奇⎩⎪⎨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奇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3.为
⎩⎨⎧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4.端⎩⎪⎨
⎪⎧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5.木⎩⎪⎨
⎪⎧
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6.曰⎩⎪⎨
⎪⎧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写的是
7.扇⎩⎪⎨
⎪⎧
共八扇
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8.启⎩⎪⎨
⎪⎧
启窗而观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这里指天启,即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9.盖⎩⎪⎨
⎪⎧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推测,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
五、重点实词
1.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模拟,这里指雕刻) 2.尝贻余核舟一(赠)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胡须) 4.佛印绝类弥勒(像)
5.若听茶声然(“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6.其船背稍夷(平)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满)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而窄;做)
六、重点句子翻译
1.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4.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指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
七、问题探究
1.船头三人,为什么要从中间的东坡写起?
核舟是“大苏泛赤壁”,苏东坡是中心人物。
2.“舟子”,注释是“撑船的人”,两个舟子为什么都没去撑船?
紧扣“泛赤壁”的内容,不是过江,所以放舟江上,不必撑船。
3.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_
22.北冥有鱼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同“溟”,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同“陲”,边陲,边际)
3.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野马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2)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
2.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天池也(天然的)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志怪者也(怪异的事物)
三、重点实词
1.其名为鲲(大鱼名) 2.其名为鹏(传说中的大鸟) 3.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4.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海水运动) 6.志怪者也(记载)
7.水击三千里(拍打)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 9.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气息,这里指风) 10.尘埃也(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指各种有生命的东 西;文中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四、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之⎩⎪⎨
⎪⎧
鹏之背结构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
⎩⎪⎨⎪
⎧
其名为鲲代词,代指“北冥之鱼
不知其几千里也代词,代指“鲲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它的其正色邪 代词,那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还是
3.而
⎩⎪⎨⎪⎧
化而为鸟连词,表顺承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鹏鸟,当海水激荡、飓风刮起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翅膀)拍击水面激起高达三千里的波涛,然后乘着旋风盘旋飞翔,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六、问题探究
1.文中的大鹏具有怎样的形象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作者从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等方面写大鹏奇特宏大的形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恃”(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是:世间万物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是不自由的。
请你结合这一主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作者在文中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有所恃,都不自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
这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
2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古今异义
1.是鱼之乐也⎩
⎪⎨
⎪⎧
古义:这
今义:表判断 2.安知鱼之乐⎩
⎪⎨
⎪⎧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3.子固非鱼也⎩⎪⎨
⎪⎧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二、一词多义
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桥梁
惠子相梁梁国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庄子曰:“请循其本。
”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四、问题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愉悦的心境,是他内心愉悦的外化。
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谁?为什么?
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24.虽有嘉肴
一、通假字
《兑.
命》曰“学学半”(yuè,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
⎪⎧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目的 2.教然后知困⎩
⎪⎨
⎪⎧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语气词,表顺承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
古今:自我勉励
今义:自己奋发图强
三、词类活用 不知其善.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处) 四、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同“敩
,教导]
学学半学习
五、重点实词
1.虽有嘉肴(即使;美味的菜) 2.虽有至道(达到极点,最好的) 3.教然后知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教学相长也(促进,推动) 6.其此之谓乎(说) 六、虚词意义及用法
其
⎩⎪⎨⎪⎧
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七、特殊句式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此”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八、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理解的地方。
九、问题探究
1.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来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语句有何作用?
这是引用论证,引用古人的话(学学半),证明“教学相长”的道理。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然后知困”的理解。
我们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帮助、教导别人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新的困惑,引发思考,进而激励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4.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2018·恩施改编)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旨:味美 (2)然后能自反.也反:反思,反省
(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喜欢,喜爱 (4)舍.问,其奚决焉舍:放弃,舍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好学。
3.【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甲】教学相长也。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
4.【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两段文字都用道理论证,层层推进,有很强的逻辑性;②两段文字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25.大道之行也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选拔) 2.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 二、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2.选贤与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三、一词多义
1.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父母
2.独⎩⎪⎨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故人不独亲其亲只是
3.闭⎩⎪⎨
⎪⎧
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四、重点实词
1.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2.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守;女子出嫁) 3.盗窃乱贼而不作(造反;害人;兴起)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能必藏于己;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六、问题探究
1.《大道之行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体现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理想愿望。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6.马说
一、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2.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才干) 4.其真无马邪 (同“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2.名词作状语 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5.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行千里) 三、一词多义
1.食
⎩⎪⎨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
2. 策
⎩⎪⎨
⎪⎧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
四、重点实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
3.或尽粟一石(有时;原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等同,一样)
5.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6.执策而临之(握; 面对)
7.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五、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
⎪⎧
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
2.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指马
其真无马邪 副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也许
3.之⎩⎪⎨
⎪⎧
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4.而⎩⎪⎨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5.虽⎩⎪⎨
⎪⎧
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连词,虽然
六、特殊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千里”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2.反问句
(1)安求其能千里也(用“安”表示反问语气) (2)其真无马邪(用“其”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八、问题探究
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2.写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描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试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此外,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