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寓教于乐大讲堂(统编2024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品味和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教学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记“搓捻、惭愧”等词的读音,熟记“绽、慨”等字的字形;理解“奥秘、企盼、恍然大悟”等词语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事件;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
有一个孩子,她一岁半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能认识,她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给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

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她能
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莉文女士。

今天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听听她和莎莉文老师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
教师:教师课件展示作者海伦·凯勒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她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

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乐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2)写作背景
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
本文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是想昭示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

她出生后19个月被重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最后嘴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与她的老师莎莉文的教导也是分不开的。

她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恩和怀念之情,写下了此文。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

(2)析一析多音字。

(3)解一解词语。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搓捻:将线、纸等放在手里来回搓。

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领悟:领会;理解。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拼凑:把零碎的或分散的合在一起。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企盼:盼望。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

比喻单纯模仿,不加改变。

小心翼翼:现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悟,明白。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油然而生:很自然地产生。

多指思想感情。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截然不同:指界限极为分明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没有一点共同之处。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疲倦不堪:形容过度疲乏。

教师补充:“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指领会大意。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默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谁?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


学生: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莎莉文老师。

教师追问:莎莉文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富有爱心、耐心、慧心的出色的老师。

2.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归纳回答。


学生: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为“我”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让“我”有了求知的欲望,心中充满喜悦。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1.再读课文,说说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貌是什么样的。

(学生阅读课文,勾画语句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勾画“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貌是什么样的语句,然后分析。

语句出示1:
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发生,当时的我,经过几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学生分析:可以看出海伦内心苦恼,情绪愤怒,饱受煎熬。

语句出示2: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你的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发生。

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学生分析:可以看出海伦的小心翼翼,渴望光明。

2.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的感受又是什么?
教师提示:同学们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发生了哪些事情,然后归纳海伦
的感受。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1:第5段,第一次亲密接触。

感受:陌生。

预设2:第6、8段,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

感受:自豪、高兴。

预设3:第7段,教“我”学会简单的字。

感受:领悟。

预设4:第9—12段,教“我”学会区分“杯”和“水”。

感受:不耐烦——恍然大悟,
求知欲油然而生。

预设5:第13段,教“我”比较复杂的字。

感受:喜悦、幸福。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为海伦“重塑生命”的?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1: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立刻伸出双手。

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学生分析:一“握”一“抱”,形象地描写出莎莉文老师母亲般的爱心。

教师补充: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举止亲切,有爱心。

语句出示2:
莎莉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

教师:同学们,看看红色字体,分析莎莉文老师有着怎样的特点。

学生1:用心良苦。

学生2:循循善诱。

学生3:教育有方。

语句出示3:
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

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

教师:同学们,看看画线部分,分析莎莉文老师有着怎样的特点。

(学生朗读语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温柔,极强的耐心。

学生2:循循善诱、有高超的教育艺术。

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莎莉文是一个爱海伦,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的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4.在“重塑生命”的过程中,海伦是怎样表现的?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分析。


语句出示1:
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匆忙中,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学生:敏感聪明。

语句出示2: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学生:热爱生活、渴望光明。

语句出示3:
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

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莉文老师的动作而已。

教师提示:同学们重点看画线部分。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语句出示4: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

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学生:执着的求知欲。

教师:同学们说一说,海伦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海伦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好学、聪明、坚毅的盲聋孩子海伦;认识了莎莉文,这位充满爱心,讲究教育方法艺术,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感受到她们之间的情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及她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

2.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作为盲聋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莎莉文老师和海伦的形象特点,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总结一下海伦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及她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海伦成功再塑生命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全文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预设1:毅力——小海伦没有放弃认识文字。

预设2: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

预设3: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预设4:好老师——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善于启发引导;热爱教育对象。

2.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情的?
语句出示: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师生分析:作者运用细致的心理感受描写,表达出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1.标题中的“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本题,可以根据文题字面和深层分析回答。

(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学生1:字面上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学生2:在本文中是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她的人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生命的意义焕然一新。

2.文中作者为什么说“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教师点拨:同学们回答本题,要结合语句和本句在文中的重要性思考分析。

学生:去井房之前,作者处在黑暗而沉寂的世界中,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去井房后,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了“水”这个词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也让她第一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也拥有了求知的无比美好的感受。

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

教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老师教育艺术的成功。

3.如何理解下面的这段话?
(学生朗读语句,理解分析回答。


语句出示: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学生:这是一个反问句,强烈抒发了“我”在求知中获得的幸福体验。

“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有了强烈的爱,对生活有了幸福的感受,从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4.莎莉文老师以其出色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谈谈你的感想。

(师生讨论,教师指正。


预设:
我喜欢莎莉文老师,因为她对学生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呢?这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爱儿童。


海伦正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感召下,激发了对生命的珍爱,对知识的渴求,从而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奇迹。

5.海伦是残疾的儿童,但在莎莉文的引领下创造出了生命的奇迹,从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预设:海伦能够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与沙莉文老师的教育密不可分,但也是她主观努力的结果。

我们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她的爱心,从海伦身上学习她好学自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四、课堂小结
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2.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生命是如此脆弱,又是如此坚强;生命是如此平凡,又是如此伟大。

一个自幼因病致盲聋的人,在爱她的人的悉心指导下,自强不息,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生命,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预设2:海伦·凯勒是残疾人,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真让我感动。

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幸福、快乐、光明、健康之中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要学习海伦·凯勒那种顽强的精神,同时也要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人。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除了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的抒情。

如描写句:“下午的阳光穿透遮满阳台的金银花叶子,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

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抒情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关爱、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预设2: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作者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使文章结构流转自如,疏密有致,以“我”的感受来刻画人物,展开描写,挥洒自如,行文自然流畅。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理解了文章内容,并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了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但是这节课学生讨论较少,对文章主题理解欠缺,要进一步从“爱”入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