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 易错题与高考综合问题解读 考点 13 光的反射和折射 命题角度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 13 光的反射和折射命题角度l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
1.(新课标渗透题)人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越来越大
B人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人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越来越小
C.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越来越小
D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人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越来越大
[考场错解]A
根据生活经验误认为当人走近平面镜时人的像变大了.
D本题涉及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与像的关系等知识和规律,考查学生对有关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作图能力.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等大.因此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不变.但人眼确实观察到当人向平面镜走近对,人像变大了,这是因为人的眼睛相当于凸透镜.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和像之间距离变小,人像对于人的眼睛是物,当物距变小时,像变大,也就是说平面镜中的人像通过人眼这个凸透镜在眼的视网膜上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变大,所以人的视觉认为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大了(例如:人看到在高空飞行的乘有几百位乘客的飞机,其大小可能只有几十厘米,那么这架飞机真的变小了吗?)二者的实质必须弄清楚,这是常出现的错误.故A、B错;如图13—1所示是人眼S看到的景物的范围(阴影部分),从光路图可知当人离平面镜远时,观察到的景物范围较小,当人离平面镜近时,观察到的景物范围大,故C错正确答案为D.
2.图中M是竖直放置的平面镜,镜离地面的距离可调节.甲、乙二人站在镜前,乙离镜的距离为甲离镜的距离的2倍,如图13—2所示.二人略错开,以便甲能看到乙的像.以l 表示镜的长度,h表示乙的身高,为使甲能看到镜中乙的全身像,l的最小值为 ( )
D h
[考场错解]B
受课本上一道习题的影响,人要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至少要等于身高的一半,误认为B项正确.本题是甲要从平面镜中看到乙的全身像,而不是自己的全身像.A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乙关于平面镜的轴对称图形,由光路可逆把乙的最高点和最
低点与甲的眼睛相连,这两条连线之间的平面镜长度即为l值.由几何关系得
3.如图13—3所示,一个点光源S对平面镜成像,设光源不动,平面镜以速率v沿OS
方向向光源平移,镜面与OS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o,则光源的像S′将 ( )
A 以速率0.5v沿S′S连线向
B 运动珏以速率v沿S′S连线向S运动
C.以速率再v沿s′s连线向s运动
D 以速率2v沿S′S连线向S运动
[考场错解]A
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可以把平面镜看作不动,则光源以速率v沿SO连线向平面镜靠近,由题意可知像沿S′S连线向S运动,则光源的速度在S′S连线方向的分速度u′=vcos 60o=0.5v,又由物和像相对于平面镜速度相等,而误认为A项正确.在平面镜移动时判断像的移动情况,最好不用运动的相对性;假设开始S0与平面镜的交点为0′,平面镜移动时,像是沿S′S连线向S运动;若是平面镜不动,光源移动,则像是沿S′O′连线向0′运动,很明显运动方向不同.
B 如图13—4所示,假设在t时间内平面镜从0′运动到S处,则像就从S′运动到S 处,有几何知识可知S′S=S0′,故像的移动速率为v,故B项正确.
解决此类问题,先根据反射规律作出光路图,然后应用几何关系求懈,有的时候要运用光路可逆的特性,可以使一些问题的解决快捷、方便.解决像的移动问题先看是平面镜还是物体移动(最好不用运动的相对性),再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几何图,由几何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