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17章肝功能不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不全
第一节病因及分类
一、肝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
(一)生物性因素
(二)药物及肝毒性物质
(三)免疫性因素
(四)营养性因素
(五)遗传性因素
二、分类
分为急性和慢性。

第二节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一、代谢障碍
(一)糖代谢障碍
肝细胞功能障碍导致低血糖
1.肝糖原储备减少(肝细胞的死亡)
2.肝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障碍。

3.肝细胞灭活胰岛素能力降低,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降低。

(二)脂类代谢障碍
1.磷脂及脂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肝内脂肪蓄积。

(高密度脂蛋白将全身组织内的胆固醇运往肝脏储存,低密度脂蛋白则相反)
2.胆固醇酯化障碍、转运障碍、转化为胆汁酸障碍,导致胆固醇升高。

(胆固醇在肝内酯化后转运)
(三)蛋白质代谢障碍
1.白蛋白合成不足,表现低蛋白血症。

2.运载蛋白合成障碍。

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肝性腹水
发生机制:
1.门脉高压
(1)肝细胞、纤维组织增生压迫门静脉,门静脉压增高。

(2)肝动脉-门静脉形成吻合支,动脉血入门静脉,门静脉压增高。

门静脉压增高使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白蛋白合成不足,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组织液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3.淋巴回流不足
肝血窦内压增高淋巴生长增多,回流不足。

4.钠水潴留
肝脏损伤和门脉高压导致血液淤积于脏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减少。

导致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醛固酮生成增多,钠水重吸收。

(3)抗利尿激素增高,心房钠尿肽减少,钠水重吸收。

三、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1.肝细胞负责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排泄等。

上述环节障碍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

2.肝细胞可通过载体摄入、运载和排泄胆汁酸。

上述环节被药物影响导致肝内胆汁淤积,体内毒性物质蓄积。

四、凝血功能障碍
肝细胞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重要抗凝物质,灭活清除激活的凝血因子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肝功能障碍严重可诱发DIC。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解毒功能障碍:毒性物质蓄积。

2.药物代谢障碍:易发生药物中毒。

3.激素灭活功能减弱:如醛固酮、ADH灭活减少导致钠水潴留;雌激素灭活不足导致月经失调等。

六、免疫功能障碍
1.内毒素入血增加
(1)肠壁水肿等导致内毒素漏入腹腔增多
(2)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内毒素吸收入血。

2.内毒素清除减少
(1)侧支循环建立使内毒素免于肝库普弗细胞的清除
(2)肝内胆汁酸、胆红素淤积使库普弗细胞功能受损。

第三节肝性脑病
一、概念与分期
概念: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症。

分期:
早期(一期):性格改变
之后(二期):行为改变
进而(二期):智能改变
随后(三期):意识障碍
最终(四期):昏迷状态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一)氨中毒学说
1、血氨增高的原因
(1)氨清除不足
氨一般在肝脏进入鸟氨酸循环,通过生成尿素清除。

鸟氨酸循环有两个特点: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高而增高;消耗ATP。

肝性脑病导致鸟氨酸循环机制
1.代谢障碍,ATP不足
2.鸟氨酸循环所需酶系统受损
3.循环底物缺失
(2)氨的生成增多
血氨主要来自肠道,肠道氨来源:
1.肠道蛋白质消化产生氨基酸,在肠道细菌分泌的氨基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氨。

2.尿素在肠-肝循环中弥散入肠,在细菌分泌尿素酶作用下生成氨。

肝功能障碍导致氨增多机制:
1.肠消化功能降低,蛋白潴留于肠。

2.肠道细菌活跃,氨基酸氧化酶和尿素酶生成增多。

3.肾功能障碍,尿素排出减少,弥散入肠增多。

4.肾小管腔中H+减少,NH4+合成减少,NH3弥散如血增多。

(正常情况下,在谷氨酰胺酶作用下,肾小管产生的氨和泌H+过程一起,生成NH4+)
5.患者昏迷前躁动不安,肌肉腺苷酸分解代谢增强,产氨增多。

(3)氨的吸收
肠腔内PH影响氨的吸收。

口服乳果糖降低肠腔内PH,减少氨的吸收。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氨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1)对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的作用
谷氨酸为脑内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

肝性脑病前期:
氨明显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对丙酮酸脱氢酶影响小,α-酮戊二酸蓄积。

过多α-酮戊二酸转化为谷氨酸,患者兴奋。

肝性脑病中期:
氨浓度升高,氨与谷氨酸生成谷氨酰胺,解除氨毒性。

谷氨酰胺起近似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

肝性脑病晚期:
氨水平极高,抑制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和丙酮酸脱氢酶PD,三羧酸循环障碍,谷氨酸减少,神经传递障碍。

2)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增强
氨水平增高介导抑制性神经递质活性增强,如γ-氨基丁酸GABA
3)对其他神经递质的影响
乙酰胆碱是中枢兴奋性神经递质。

氨抑制PD活性,抑制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与胆碱形成乙酰胆碱减少。

综上所述,脑内氨增高,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增多,中枢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减少,同时乙酰胆碱等兴奋性递质减少;而谷氨酰胺、GABA等抑制性递质活动增强,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2)氨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
1.抑制PD活性,乙酰辅酶A减少,三羧酸循环停止,ATP合成减少。

2.抑制αKGDH,三羧酸循环障碍。

3.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消耗NADH,ATP生成减少
4.破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过程,ATP生成障碍
5.线粒体内膜的膜通透转换孔开发,跨膜电位下降消失,ATP生成障碍。

(3)氨对神经细胞膜的影响
1.干扰钠钾泵酶活性,影响胞内外K+、Na+分布。

2.铵离子与钾离子竞争入胞,导致胞外K+增加,导致膜电位异常等。

(二)GABA学说
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血氨增高可增强GABA能神经活动,机制如下:
1.氨促使GABA受体与其配体(GABA、内源性苯二氮䓬类物质)结合能力增强。

2.氨使星形胶质细胞对GABA摄取减少,释放增多。

3.脑内氨增高,上调外周性苯二氮䓬受体PTBR水平,进而使神经类固醇前体和神经类固醇物质水平提高,其可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

(三)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脑干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清醒状态,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为主要神经递质。

蛋白质在消化道内水解成氨基酸,再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苯乙胺和酪胺。

正常情况下,苯乙胺和酪胺在肝脏分解。

肝功能障碍时,苯乙胺和酪胺释放入血,导致入脑增加。

在脑干网状结构神经细胞内,苯乙胺和酪胺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

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结构类似,效应远远不如,为假性神经递质。

(四)氨基酸失衡学说
肝性脑病患者常出现氨基酸失衡现象:芳香族氨基酸AAA增多,支链氨基酸BCAA减少。

1.血浆氨基酸失衡的原因
1.肝功能障碍时,肝对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失活作用弱,两者浓度均升高,但胰高血糖素升高更多。

胰高血糖素分解代谢组织蛋白,氨基酸入血增多。

2.芳香族氨基酸降解能力降低
3.肝脏糖异生受阻,芳香族氨基酸转变为糖减少。

4.胰岛素水平增高,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支链氨基酸增强。

5.血氨增高增强骨骼肌和脑组织支链氨基酸代谢。

2.芳香族氨基酸与肝性昏迷
正常神经递质生成:
苯丙氨酸在苯丙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酪氨酸。

酪氨酸在酪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多巴。

多巴在多巴脱羧酶作用下,生成多巴胺。

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作用下,生成去甲肾上腺素。

1.血中芳香族氨基酸增多,导致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入脑增多。

高水平苯丙氨酸抑制酪氨酸羟化酶,正常神经递质合成减少。

2.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可以生成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与正常神经递质竞争。

(五)其他神经毒质在肝性脑病发病中的作用
肝功能不全时,血锰升高,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病变,影响谷氨酸的摄取。

肝功能不全时,含硫的蛋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产生的毒性物质无法清除,产生毒性。

肝功能不全时,短链脂肪酸增多,抑制脑能量代谢和氨的分解。

三、肝性脑病的诱因
1.氮的负荷增加
2.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3.脑敏感性增高
四、肝性脑病防止的病理生理基础
(一)防止诱因
(二)降低血氨
(三)其他治疗措施
(四)肝移植
第四节肝肾综合症
肝肾综合征(HRS)指肝硬化失代偿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又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一、病因和分型
各种类型的肝硬化、重症病毒性肝炎、暴发性肝衰竭、肝癌等均可导致肝肾综合征。

多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功能性肾衰竭,如果肝病病情得到改善则肾功能可恢复。

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由于并发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等原因,可因缺血,缺氧等原因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产生器质性肾衰竭。

二、发病机制
典型特征:外周动脉扩张,肾血管收缩及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

重症肝病患者由于门脉高压,导致外周血管床扩张,加之腹水等原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因而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RAAS等,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直接导致HRS的发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