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
文章编号:0257-5876(2004)03-0059一o8
《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
毛庆
内窖提要综观两千多年<天问>研究史,大略可分前后两大段,明末至今为后段.这后段四
百年的<天问>研究,呈现一派新局面,而又以20世纪8O年代以后最为突出.四百年问,极具学术
魅力的<天问>错简整理,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收缩的大轮回,现在又处于发展期;艰难的
问题分析和本事考索.也由于新材料,新知识,新方法的引入,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t词<天问)错筒本事研究
楚辞研究.从来称难.清人吴世尚即有"骚难读
于诗.难解于诗"之叹①,姚培谦,张亦枢也有"读庄
易,读骚难"之感②,这些多以毕生精力治楚辞亦治
<诗经>或<庄子>的学者.所吐当是甘苦之言.楚辞
难解.<天问>在楚辞中又"最为难解",东汉王逸距
屈原不远,又是宋玉同乡,其注<天问>已有一些扦
格不通之处;宋朱熹博闻强识,学见精纯,释<天问=》
也不敢轻易下笔,十二处以"未详"存疑,可见研
究<天问)之不易.但'天问)幽奥神秘,气铄古今,
文深体怪.波谲云诡.堪称千古第一奇文,无穷的魅
力吸引着历代无数学人探赜索隐,以致绵延两千多
年④.俨然已成--ri专学.
综观两千多年<天问>研究史.大略可分前后两
大段.前段为西汉至明末,成就主要在校刊,整理,
诂,释义上.与传统治经方法大体一致,可说为<天
问>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段为明末至今,学界在继承
发展前段传统方法基础上.开始了多学科,多角度,
多层次之探索.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引入
'天问)研究,呈现一派新局面,成果不断涌现,成就
几近辉煌.我们下面要评述的.主要就是这后一段.
这逾四百年之后一段.若以年代划之,又可细分
为四段:
明末至清末(公元1600年——19oo年)为第一
阶段.
这一阶段两大社会变故(清人人关和西方列强
入侵)所引发的民族危机.反而大大推动了楚辞学的
发展.<天问>研究也随之出现了新局面.这局面在
形式上的显着标志,是第一次出现了<天问>专着.
有清一代<天问>专着有三本:毛奇龄<天问补
注>,屈复<天问校正>,丁晏<天问笺>⑧.三书中, <天问补注>问世最早.毛奇龄为一代经学大师.特
好辨正图书,排击异学,以驳难求胜.该书<总论>
开宗明义,要补<集注>之缺.纠朱熹之误.书中列
注文三十四条.详引各种典籍史料,于历史本事,地
理方位,名物故实多有创见.资料运用方法亦有创
新.总体来说达到了<总论>所宣称的目的.<天问
校正>附于<楚辞新注>(该书后有单行本,如<昭代丛书>本)后,屈复认为,<天问>故典难解.文理不
顺,故需"校正".<天问校正)之最大特点,是启疑
古之端,第一次提出<天问>错简说,并动手作了若
干整理(后面将详述).对该书之评价,则因学术见
解而异.同意错简说者赞之甚高,否定错简说者则最
多只肯定其思路的开阔.<天问笺>出之最后.就学
术范围而言.也最全面.无论是古事考证,语意探微

59—
《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
还是字义阐释,该书均有创见和发明.书中特别注
意补王逸《楚辞章句>之缺,凡认为王注义有未尽者,多加以申发或补说,书名所以为《天问笺>,也是
取郑笺补毛传之意.
然而有清一代《天问>研究之成就更多体现于
楚辞专着中.即以清代三大楚辞着作为例,王夫之
楚辞通释>重于义理阐发,认为《天问>要旨在于以历史兴衰成败之教训讽谏楚王,"抑非徒渫愤舒愁
已也",以此析视天问>结构,既与前人相异又言之
成理,对后代影响较大;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首次
将近代地理知识引入楚辞研究,天问>部分同样有
此特点,书中甚至引陆次云《八舷译史>的"满刺伽
四时皆裸,莫斯哥盛夏重裘"来释"何所冬暖,何所
夏寒",而以神话释天问>也为该书一大特点.戴
震屈原赋注>以朴学见长@,天问序>中公开斥责有的学者为"曲学异端,往往务为闳大不经之语",
但又肯定"天地之大,有非恒情所可测者";其注释
方法也与《离骚>,九歌>,九章>不同,凡有关天文,地理者皆详细注明,古史,人事则极为简略,有的
甚至就不注.考戴震一生思想行事,这显然与当时
文字狱有关,由此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他有些楚辞着作的<天问)研究,于取得某种
成就的同时,方法路径亦往往有自己的特点.如王
邦采注释时于版本取舍上不拘一格,夏大霖阐发大
义时重视对文句之感悟,陈本礼就全诗"对汤武多微
辞"而深探屈原之忠君思想,胡溶源强调"以意逆
志",以超脱态度对文本仅"观其大义",俞樾因声求
义常以通假法求得本字cz)……总之,清代<天问>研究于前人基础上又开出一片天地,研究思想已见新
变,各种方法已肇其端.
清末至民国末(1900——1949)为第二阶段.
随着清末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西方各
种思潮,理论及学科知识大量涌人,而清代本已确立
的全方位,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想,一经
与之结合,<天问>研究便出现了新变化,新特点.
这一时期形式上的明显特征,就是出现了单篇
学术论文.最早的单篇论文,大约应算1922年徐旭
生发表于<努力周报读书杂志>第四期上的<天问释疑>,其后1925年,游国恩先生便在<国学月报>第四期上发表了<天问研究>⑧,文中明确指出,屈原
所以能创作<天问>,一个重要原因是南北民族思想
的差异:"南方民族思想是革新的,是很解放的,他并

60一
不受北方守旧思想的影响."这种从南北民族思想文
化差异推求《天问>创作动因的方法,也许是受了刘
师培南北文学不同源论的影响,然刘说亦是受了当
时新文化,新思想之濡染.随后,1928年,刘盼遂在
《中山大学史语所周刊)第三十二期发表了《由天问
证竹书纪年益干后位启杀益事>一文,对"启代益作后"一段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释,认为应是"益干启
位,启反攻而杀之".接着,2O世纪3O,40年代,顾
颉刚,刘永济,闻一多,童书业,唐兰,苏雪林,台静
农,林庚等着名学者都先后发表论文,文中多运用新
观念,新知识,新方法,使《天问>研究出现了新局
面.
这一时期专着有范希曾《天问校语>,闻一多
天问疏证>⑨.《天问疏证>广搜典籍,问引古籀金
文,对王逸注详加评析,颇多新见,其疏证方式对后
来一批学者影响极大.其他与天问>有关的楚辞
着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屈原研究).
该着虽未对天问>作专门研究,但其提倡的突破注
经传统,以新途径,新方法研究屈原和楚辞的主张,
对整个第二阶段<天问>研究也影响极大.
这一时期的<天问研究>还有一大特点,即古文
字和考古材料的运用.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殷商甲
骨卜辞,考证出"该秉季德"之"该"即殷先祖王亥
(后面将详论),使该句考释获得突破性进展,也引
领了一代风气.其后闻一多,姜亮夫,朱季海等学
者,运用这方面的材料,也取得骄人的成绩.
另一方面,清初兴起的疑古思潮,此时也愈煽愈
炽.楚辞学界多有人怀疑<悲回风>,<惜往日>,<卜居>,<渔父>等篇非屈原所作,甚至有人连屈原及其
作品全部加以怀疑.表现在<天问>研究上,则几乎
所有楚辞学者均认为<天问>有错简.
解放后至"文革"结束(1950——19'78)为第三
阶段.
第三阶段的学术出现一个特有现象——大陆与
台湾分道扬镳,<天问>研究当然也如此.
此时大陆学术界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
义,学者们也努力运用马列主义研究<天问>,只是
急就章似地学习运用很难立竿见影,反映到成果上
便是数量极少,1966年以前只有几篇论文,内容上
也显出生搬硬套和扞搪的痕迹."文革"期间,学术
研究基本停顿.好在屈原当时被定为"法家",<天
问>也被定为"反天命"之着作,故"研究"还可算得
文艺研究2OO4年第3期
上是没有中断,这一阶段仅有的两本专着——《天问天对注》,《天问天对译注》,并因柳宗元荣膺"法家"而得以撰成出版.两书注释态度尚可算认真,注
文也还算平实谨慎,至于报刊上的几篇文章则因异文同腔"反天命"而谈不上什么学术性.如果从
积极意义上理解,以上现象多少显示了学者们可敬的学术韧性,也证明了《天问》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旺盛而强韧的生命力.
这阶段还有一股潜流在地下运行——些老专
家砣砣孜孜为《天问》研究做着基础工作,或收集资料,或考释文本,当时虽未完成或未能发表面世,却
都于其后第四阶段集中体现出来.
至于台湾的《天问》研究,似乎仍沿着民国时期
形成的路线进行,数量比大陆多得多,质量上亦常有新见.着名现代作家台静农的《楚辞天问论笺》@, 既善于吸收古代学者成说,也善于融会当代学者新论,间断以己意,常能令人耳目一新.特别要提出的
是苏雪林,她坚持民国时期既定的目标,三十年来始终在楚辞园地里辛勤耕耘,《天问》研究成绩更是斐然可观——台湾《天问》论文大半出白她手,《天问正简》也于此时出版@.苏先生一贯主张在世界大文化背景上研究《天问》,其具体结论虽未必成立, 然研究视野的世界性及总体思路常能给人以启发. "文革"结束后(1978——现在)为第四阶段.
十年动乱结束,大陆迎来了学术繁荣,《天问》
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先让我们看几组数字:
1900年—_20o3年,《天问》研究成果:专着15
部,民国时期2部,1949年至1978年5部——大陆
学者2部,台湾学者3部,1978年至今8部——大陆学者7部,台湾学者1部.论文344篇,民国时期24 篇,1949年至1978年42篇——大陆学者11篇,台
湾学者31篇,1978年至今278篇——大陆学者270 篇,台湾学者8篇.
数字虽不能全部却能相当程度地说明问题.
1949年至1978年,大陆《天问>研究无论是专着还是论文数均不及台湾,而第四阶段的专着则超过前
两阶段之和,论文更是前两段的四倍以上!这几个
相差悬殊的数字说明,随着政治,经济新时期的到
来,《天问>研究得到发展,进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时代.
不单是数量,丰硕的研究成果更多地表现在质
量七.
2o世纪8O年代初,一批老专家爆发了积压多
年的科研能量,纷纷拿出了重量级的研究专着.
1982年,游国恩主编,金开诚,董洪利等补辑的《天
问纂义》由中华书局出版,该着裒集了东汉至清末近百家旧注,吸收部分现代学者研究成果,然后以按语
形式鉴别,评论,并参以己意.其工程之浩大,资料
之完备,为历史所无有,堪称集资料,研究于一体的
划时代着作.1983年,林庚《天问论笺》经人民出版社问世,该着较集中地展现了林先生"三读天问"之
所得,笺释,翻译,历史研究兼备,以精到中肯见长. 1989年,孙作云遗着《天问研究》由其子孙心一付梓
于中华书局,孙先生2o世纪3O年代即从闻一多修习楚辞,该着可说是汇聚了一生之心血,长于历史研究的他于《天问》神话和本事考证方面多见功力. 还有一些老专家虽未有专书,却在楚辞或其他专着中拿出了《天问》研究的卓越成果,如姜亮夫,汤炳正,钱钟书等,此处不一一列述.
2O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积学有年,造诣深厚
的中年学者与志治楚辞,学识俱佳的青年学人登上《天问》研究主台,他们多以论文形式发表成果,思路开阔,方法多样,学术个性鲜明.他们有的循守师承,于传统方法中出新,如褚斌杰,金开诚,聂石樵诸
先生;有的引进新知,以他山之石攻玉,如萧兵,翟振业,刘毓庆等;有的借重考古,寻出土文物求新证,如
赵逵夫,江林昌等;有的拓展眼光,从文化背景得新识,如潘啸龙,罗漫等;有的以史为鉴,清理学术史探
规律,如周建中,高秋风(台)等;有的重于理论,透
析文本看思想,如聂恩彦,戴志钧等……总之是百花齐放,千岩竞秀,呈现出历史从未有过的新局面.
就总体学术特色和趋势而言,2o世纪8O年代
以后的《天问>研究有以下数端.

是新学科,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的引进.
大凡考古学,古文字学,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文
化人类学,心理学等等,只要能用上的,概在引进之列.这种学科交叉还有一新特点,即不单是楚辞学
者学习兄弟学科,相邻学科的知识,而本来是这些学科的学者也来研究《天问>,如历史学者孙作云,现代文学学者杨义等,甚至自然科学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如遗传学者任本命等@.
二是注重资料的裒集,整理及统计,研究.继游
国恩《天问纂义》后,一批楚辞学者积十年之努力推
出了800多万字的《楚辞学文库>⑩,其中《楚辞着

6l一
<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
作提要>对一半以上的<天问>专着作了长篇评析, 其他三卷分别对<天问>的注释,论文,专题作了汇总,堪称当前最全面,最完备,最系统的集资料与研
究为一体的大型学术丛书.
在此基础上,有些学者开始了<天问>研究史之
研究,周建忠对当代<天问>研究的归纳,翟振业对
<天问>问题的回顾与展望,高秋凤(台)对清代,民
国<天问>研究的综述等,均取得阶段性的可观的成
绩⑩.
三是加强了对<天问>艺术的探讨.<天问>之
艺术特色,历代学者均注意不够,有的甚至认为艺术
成就不高.尽管有少数学者(如清代学者林云铭,现
代学者游国恩等)对其艺术结构作过分析,但得不到
大家的响应.进入新时期,学者们愈来愈重视<天
问>的艺术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并于专着中多作
探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宏洪,近十年来,他
有计划地发表了三篇论<天问>艺术成就之专文@, 计划中的专着虽尚未出版,但已显示出良好开端.
以上是四百年<天问>研究之鸟瞰,下面再进一
步就几个重要问题作具体观察分析.
若论<天问>之重要问题,当首推错简.
<天问>一文,自王逸开始,即认为有文义不顺
畅,不连贯之处,王逸将原因归之于"题壁".即是
说,屈原写<天问>是随壁画题诗,后人从壁上录下,
图画不连贯,诗义当然也就不连贯.此说经千余年
基本无异议,到宋时洪兴祖方巧妙地反驳王说:"王
逸以为文义不次序,夫天地之间,千变万化,岂可以
次序陈哉?"实际肯定了<天问>文义有序.
直至清初,屈复与夏大霖才第一次提出<天问>
错简说(夏代提出略早于屈复)回.即认为"文义不
次序"是因<天问>一卷简绳烂断,竹简错位所造成.
夏大霖于<屈骚心印?发凡>中推测,"帝降夷羿,革
孽下民"以下十二句,应挪于"释舟陵行,何以迁之"
之后,并特注明:"愚按此十二句,应是错简."屈复
更于<天问校正>中断定,<天问>"文义不序"原因在于错简,必须要重新整理才能使文义通顺.他将<天
问>分为问"日月星辰,山川怪异"与问"女帝,虞,
夏,商,周之历史"两大部分,在两大部分基础上又将
全文分为九段,当认为某几句与某段内容不相合时,

62一
便将其挪到他认为相应合适的段落中去,整理范围
比夏大霖的要大得多.不过,屈复这种全无根据单
以己意断之的整理法,立即受到朴学代表学者戴震
之严厉批评,由于其时学术环境及戴震的学术地位,
其后有清一代几乎再无人像夏大霖,屈复这样认定
<天问>有错简并进行整理.
进入20世纪,<天问>错简问题重新被学术界
提起,而较早提出这问题的是游国恩先生.1926年
《楚辞概论>出版,书中十分肯定屈复对<天问>所作的错简整理,表示了自己的整理倾向,其后于<屈
原>中,游先生拿出了整理成果.他对<天问>结尾

段作了大的调动,将第七,八两句("荆勋作师,夫
何长")和第十一,十二两句("吴光争国,久余是
胜")调到开头,将开头六句及第九,第十两句调到
末尾,认为只有如此文义才通顺④.其后,1937年,
唐兰在<天问阻穷西征新解>一文中固,对<天问>中间部分作了整理,改动幅度较游先生的更大.这以
后,"错简说"影响越来越大,<天问>整理进入了加
速度阶段.
1953年,郭沫若<天问解题>发表∞,文中公开
将"反对整理<天问>"定为封建思想之"孑遗",并
"破旧立新",对<天问>动了大手术,据笔者统计,挪
动达二十处之多.经郭先生整理后的'天问>,原结
构已经完全被打乱,甚至可以说已经不见了踪影.
1975年,孙作云<天问研究>完稿,孙先生将<天问> 看作历史文献,以历史表述的标准要求之,从而判断
<天问>有三分之一章次出了错,改动之处自然比郭
先生的还多.
但孙先生还不算对<天问>改动幅度最大者.
1974年,台湾苏雪林<天问正简>问世,书中将<天
问>分为天文,地理,神话,历史,乱辞五大段,又判定
这五大段句数当为定数:前三大段每段均为44句;
历史一段又可分为=/b段,每小段72句;乱辞为24
句.由此,<天问>不但章句之间需要调动,有些地
方还需补足.也就是说,<天问>不仅有错简,还有
脱简.如历史一段,夏代有72句,而商,周两段就有
脱简,商代脱了8句,周代脱了6句.苏先生又断定
乱辞均为七字句,于是将诗中七言句全部集中到诗
尾,然只有23句,由此又断定脱了一句,这一句应在"荆勋作师夫何长"之后.至于错简整理.除天文部
分44句保持原样,其余都作了大的改变.
苏先生自1938年发表<天问整理的初步>起,直
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
至九十高龄还在进行《天问》的研究工作,其间无论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动,都未能使她放弃,学术精神令人敬佩.她对《天问》整理的过程,实际成为2O世纪《天问》整理历程的一个代表.但《天问》整理到这一步,就有因整理而亡之危险,学术界大多不能认可了.此后,即令赞成对《天问》整理的学者,在具
体作章句间关系的判属时,都十分审慎.如林庚先
生在《天问论笺?错字与错简》中言:"凡在两可之
间的,与其相信它错了,勿宁相信它原来的",并认为
集中的错简只有两处.其后金开诚,周秉高等先
生@,均认为错简不多,只不过具体整理处与林先生略有区别罢了.这样,几百年的《天问》错简整理,
就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收缩的大轮回,现又正处于发展期.
2O世纪初至今,对《天问》错简问题见诸文字
的.还有两种见解.一是认为《天问》虽可能有错简,但并不太主张或不具体动手对其整理,如姜亮夫,楮斌杰,杨义等先生固,显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 二是坚持认为《天问》不存在错简,如汤炳正,翟振业,毛庆等圆,他们否定"文义不次序"说,认定《天问》有着独特的立体结构和内在的问题逻辑,"段落秩然不紊",后人之错简说是受了王逸的误导.
2001年9月,毛庆发表了《析史解难:天问错简
整理史的反思>④,对《天问》错简整理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观察分析.该文引用《汉书?艺文志》记载
"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的竹筒
文字情况,朱彝尊《江村销夏录-序>(《曝书亭集》卷三十五)中对简策尺寸之记录,及包山楚简,郭店
楚简等出土实物状况,证明先秦重要典籍和韵文,每
简均有固定字数,而《天问》究竟几句一简还尚待考证,整理之首要条件目前根本不具备,但几乎所有整
理者恰恰忽视了这一最重要的条件固,不能不说是
犯了校勘之大忌.该文还指出,即使仅鉴于整理史
的经验教训,《天问》的整理也不应该进行——那怕
只整理一两句.至于《天问>究竟有无错简?文中
从楚辞成书和校点的历史,屈原之创作心理,《天
问》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证明其并无错简.
如果跳开具体问题的争论,从整个学术史角度
观察一下,则会发现《天问》错简说与疑古思潮的产
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疑古"之风"起于青萍之
末"为宋代,而疑古派真正产生,当属清姚际恒《古
今伪书考》(即《九经通论》,今仅存《诗经通论>)出世之时.也正是这以后不久,屈复,夏大霖着作杀
青,姚氏早屈,夏二十来年,以姚当时之声望影响,二
人不可能不知其学术观点.其后,民国顾颉刚先生
"古史辨"学派的疑古之风渐煽渐炽,这正是错简说
重新提起并开始发展之时.然而,由于现代大量出
土文物接二连三轰击,疑古派已经走向终结.而宋,
明两代着名辨伪学者,如朱熹,高似孙,苏轼,胡应麟
等,均未提及《天问>有错简,这些学术史之事实应
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不过,《天问>错简是个极具学
术魅力的问题,中国诗歌史上,没有哪首诗的文本整
理魅力有它这样大,故错简仍将会不断地被人提起,
其文本的整理也仍将继续下去.
《天问>究竟有多少字?多少句?提了多少问
题?这些数字虽自明末开始统计,然一直就未统一
过.不同学者据不同版本,不同理解,不同统计方法
往往得出不同数字.关于字数,清王邦采《屈子杂文
笺略?自序>计为1559字,陈本礼《屈辞精义?略
例>计为1545字,今人姜亮夫计为1553字(《屈原与楚辞?第六节(天问)>).句数,林庚《天问论笺>按双句计算为188句,姜亮夫,王从仁等按单句计为
374句固,也还有计为353句,376句等等的圆.至
于问题数,则差别更大,明汪仲弘计为150余问,黄
文焕计为171问,今人胡小石计为172问,翟振业计
为174问④;而大多数学者采用170多问较模糊的
说法,然在这一说法中,郭沫若的统计又很有意思,
他介绍虽为170多个问题,但在<屈原赋今译>之《天问》译文中,却只列出162个问题.笔者曾据王
逸《楚辞章句>本作过统计,得到的数字是:1559字, 374句,172问.若综合各种数字就其大概而言,
1550多字,370多句,170多问,是较为稳妥可靠的.
<天问》所问之170多个问题,上探天文,下核地
理,中究人事,可说是包罗万象,贯古索今.由于史
事湮灭,典籍散佚,传说中断等因素,屈原所问之本
事有些已不知所云,近四百年来,许多学者殚精竭虑
求索本事真解,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性进展.最
典型的例句为"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
牧夫牛羊?~该"是什么?"厥父"是谁?"弊于有
扈,牧夫牛羊"又指何事?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而"该"是四句之关键,一旦"该"字释出,四句将焕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