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科——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胡教授袁您好浴很
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遥在您看来袁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新局面钥
胡智锋:从新环境来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下和未来的中国与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以美国为代表建立的旧全球化秩序已经引发了世界各国的诟病,因为它是美国至上、美国中心的理念———这种理念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成为妨碍世界发展的一个阻力。

2012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迅速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这些年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事实上已经开启了新的全球化征程,这种征程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金砖五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的主张上。

新全球化和旧全球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军事、经济和政治领域,也体现在文化、传播、影视等领域。

如何应对这样的冲突、寻找最恰当和最理想的通途,是我们面向未来所处的新环境的第一个问题。

当下,
单边主义的思路实际上已经很难为继,但是新全球化的引领也是困难重重,毕竟世界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西方文明主导的过程。

中国影视教育不得不考虑新的环境。

另外,融合发展也影响着时代。

今天这个时代是高科技发展影响世界的新时代。

在我看来,这种融合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技术融合,二是媒介融合,三是文化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的融合,
包括原来处于不同领域的新技术也在融合,
如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电影和新媒体的融合、三网融合、台网融合等。

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如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融入,打破了传统的技术边界。

原先由于技术原因分割出来的不同工种和门类也在新的环境中融合,这对影视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介质、不同的平台打破边界。

原先的报纸是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今天所有的报业都已经数字化,也都处于新的融合中,把音视频和纸质文字打通,
变成了全媒介的平台。

原来的广播和电视只做广播电视,
而今也在向文字和新媒体领域拓展。

新兴互联网媒体更
受访者简介:胡智锋袁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尧副校长袁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袁中国电视美学研究奠基人之一袁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尧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尧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野四个一批冶人才遥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叶现代传播曳主编尧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遥主持国家级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袁已出版学术专著叶立论中国影视曳叶电视传播艺术学曳叶影视文化论稿曳叶电视美学大纲曳等30余部袁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遥
构建面向未来的戏剧与影视学科
———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胡智锋采访、
整理/
本刊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是如此,它会吸纳各种传统媒介变成更新的介质,这种媒介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影视教育面临的新环境。

文化融合是指多元文化的融合。

过去,由于年龄、国家和地区、种族等原因,不同的文化难以融合。

但是,今天我们看到四川的李子柒,竟然可以跨越数百个国家,跨越不同的语言、种族、文化,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景观。

这种融合使我们看到,影视教育以往面对的是传统的技术;而在今天,技术融合、媒介融合、文化融合给影视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出了新的命题。

《世界教育信息》:新的情况对于戏剧与影视教育有哪些新需求钥
胡智锋:从我们面临的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种需求是显性的:一是国家需求,
二是行业需求,三是影视教育自身的需求。

从国家需求来讲,中国现在正在引领新一轮全球化,但是大家会发现我们非常被动。

我们在很多方面跟西方的文化取向不同,这就形成了长期以来舆论格局上的
“西强我弱”。

妖魔化中国现状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
西方依然会觉得中国是一个与他们不同的
“怪物”。

我国有打破这种格局的迫切需求,
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

意识形态的博奕也是个问题。

无论是政党制度,还是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都是中国特色的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完全不同。

这种意识形态之争也将面临长期博弈。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了一次翻身仗,我们通过强有力的治理有效地遏制疫情,让西方不得不信服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能力,不得不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力量。

这些事实都是东西方意识形态争执和博弈当中很重要的问题。

在文化价值方面,
中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大不相
同,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话语体系,这和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了长期的对峙。

因此,在舆论、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格局上,东西方的冲突将长期存在,而这也是国家层面打破已有的僵化格局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需求。

从行业需求来看,戏剧行业在逐渐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随着城镇化的大规模拓展,城镇生活、小区生活逐渐成为主流,戏剧将成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
戏剧人才在未来也将会有大量的需求。

以电影为例,
目前中国的电影产业有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拥有最大的银幕数和观影人数,二是拥有超高的票房,三是创作能力日渐突出。

中国的银幕数和观影数全球第一,票房位居全球第二,生产电影数量全球第三———一年产出在800~1000部左右。

这个“一、二、三”的体量使得我国的电影产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和需求。

再看电视行业,也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和转型升级的需求,尽管大家都不看好电视,但未来的电视行业应该还有很好的前景。

当然,
电视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对于新型电视人才也有迫切的需求。

回过头再看教育本身的需求。


“双一流”和新文科为例,“双一流”是新时代教育的“指挥棒”,这是我国教育部主导的新的评价体系;而新文科有两个要点———强调中国价值、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当今时代,
新文科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专业学科面临调整,刚刚确定的国家第14个学科门类也明确将交叉学科变成一个独立的门类,在新文科也体现着同样的理念。

未来的专业学科发展应该是融合的状态,特别是在影视专业、影视教育中,传统的工种(包括电视的采编播、电影的编导演摄美)
未来都面临着重新调. All Rights Reserved.
整。

当然,如何进行调整是一个难题。

因此,在这个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我们的学科、专业都面临着全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造新的
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您刚才谈到了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需求袁要满足这些需求袁我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钥
胡智锋:我们必须要看到,截至目前我国影视学术和学科对于行业和国家的各种新需求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贡献度还是不足的。

除了贡献度以外,从师资来看,数量和质量上都还有待提升。

现在我国开设戏剧与影视专业学科的约有1000所高等院校,但无论是应用型高校还是学术型高校师资都远远不足,我国顶尖影视教育学师资队伍还远远不够,这是我们的一个现状,需要慢慢改变。

从人才培养的类型来看,除了传统的工种类型,我们特别需要国际型、复合型和各种新工种的精专型人才。

国际型指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国际化,而且需要熟悉国际规则;复合型指的是一专多能;新工种的精专型是指在新兴工种中的某一方面有极强的优势。

比如,最近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开发一套预演系统,该预演系统的作用在于将电影电视创作的未来景观做一个预设,这种预设将大大降低成本,因此这一预演系统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一定是热门的工种和专业。

现在我们还没有针对这种人才类型成熟的培养经验。

在科研方面,电影电视的学术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学术影响力薄弱且标志性重要成果还不足。

在社会服务方面,其实影视行业迫切需要学界为其提供到位的社会服务,但现在看来仍存在着不全面和不充分的问题。

不全面体现在对于一些新工种,我们完全不懂,也无法提供相应的人才;不充分体现于我们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就无法继续深入,面对行业深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还很难完全提供咨询服务。

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的问题在于:文化传播力从总体上说是否能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影视和影视教育能对中国的影视文化,对整个国家文化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
引领力的提升作多少贡献?
《世界教育信息》:面对新问题袁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未来要怎样发展和创新钥
胡智锋:第一是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涉及中国价值、中国理念和中国模式。

首先是中国价值。

无论是新文科,还是新技术,中国在影视教育、影视学科方面,要用中国价值统领一切,但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以及话语体系、核心理念、深层次的价值之上仍以西方形式为主。

比如在实践领域,电视上大批量的综艺节目都是西方节目模式,而电影最核心的还是好莱坞模式。

渗透到每个学科上的问题,在价值层面都仍比较偏西方。

因此,未来需要对中国影视文化的传统经验进一步梳理总结、凝炼和提升,在融会贯通世界各国影视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价值。

其次是中国理念。

中国影视发展的土壤不同于西方,影视的价值功能和运营方式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理念,这些理念也需要不断梳理、总结和提升。

最后是中国模式。

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影视传媒、
影视艺术运营模式都值得进一步梳. All Rights Reserved.
理,整合起来就是对中国特色的凝练和升华。

对于学科同样有这个问题,
如果在戏剧与影视学科上能够提炼出中国特色,就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形成我们的价值和影响力。

第二是高质量。

高质量指的是人才、学术成果、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领域中,能否有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成果和人才。

如果学科的师资能够像文学那样形成更高端的人才聚集,如果能出现像第四代、第五代导演那样的杰出人才,我们就完成了使命。

无论是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还是文化传承创新,高质量的成果是我们未来必须追求的目标。

第三是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特别强调的是创新的模式,在我看来有三种类型的创新对戏剧与影视学科非常重要。

一是自主创新,即根据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推出原创性的专业学科。

在本次学科评估和新的学位点申报中,许多学位点、学科点结合自己的区域特点和学校特点,提炼出了一些独特的学科方向,这是特别值得推广和鼓励的。

二是融合创新,即学科之间的交叉,比如把影视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形成影视心理学,
把影视和教育学结合起来形成影视教育学,
不同门类学科的交叉形成全新的学科方向。

三是延伸创新,即在已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
比如广播电视艺术学就是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延伸到文艺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再提升到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结果,从专业到学科的缓慢的延伸性创新。

同理,传媒艺术学实际上是在广播电视艺术学和传播艺术的基础上融合拓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领域,这都是我们学科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学科的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工作,学科的发展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整个影视教育和影视行业,甚至为国家的文化发展助力。

因此,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
也影响到相关联的多个层面的需求。

面向未来,
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压力,
但是总体而言,面临的机遇更多。

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协同努力,共同将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
推向一个新高度。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对从事戏剧和影视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一些建议遥
胡智锋:作为老师,我想送给学生们一个字———“度”,希望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炽热的温度、坚韧的锐度和从容的风度。

第一,始终保持炽热的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当“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

总书记所说的“火炬”与“号角”,没有炽热的温度是很难点燃与吹响的。

我希望学生们始终保持炽热的温度,
因为这温度来自我们代代相传的强大的红色基因。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高等电影院校,前辈们从延安一路走来埋下火种,
在开国大典、朝鲜战场、原子弹爆炸、载人航天、2008年奥运会、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历史时刻,
代代相传,都留下了北影人奉献的身影。

电影学院了不起的前辈,在长征与延安的革命洪流洗礼中磨砺出无比炽热的温度,创造出令人敬仰的红色传奇,这是我们无比珍贵的红色基因,期待学生们好好珍惜,一代代传承下去。

第二,始终保持坚韧的锐度。

电影艺术的创造,离不开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而所有这些凝聚起来就是一种发现与表达的
渊下转第1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锐度。

这种锐度,除了来自于天赋才华,还要靠锲而不舍的努力、积累与探索才能获得。

在《论语》中,孔子特别赞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精神境界。

同理,在艺术道路上,要想达到高峰状态,没有坚韧的锐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希望学生们像“岁寒松柏”一样,不论面临怎样的严寒环境,都能坚韧挺拔地生存,以赤子之心去学习新知,拥抱新知,打量生活,发现生活,以特别的锐度,去打造独到的艺术世界。

第三,始终保持从容的风度。

记得苏联电影大师罗斯托斯基1992年来中国访问时,我跟他做了几个小时的交流。

谈到对中国电影的印象,他含蓄地说道,我们的电影给人感觉过于紧绷,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个点评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罗斯托斯基会这样评价我们的电影?说到底是批评我们的电影欠缺一种从容的风度。

何谓从容?从容首先意味着自信——
—小到对自己艺术理想的坚定信念,大到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有了这种自信,就不会心慌意乱;从容意味着淡定,面对娱乐圈的种种诱惑,不去昧着良知过度追名逐利;从容更意味着尊重与包容,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不同理念与路径时都能“美人之美”。

拥有这样的从容,才可能涵养出大格局、大情怀,才可能收获大创作、大成果。

恰如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所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希望学生们不论在生活还是事业上,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困境之时,都能以“水穷看云”的从容风度,去打磨与创造他们美妙的作品与美好的人生。

编辑吕伊雯校对徐玲玲
生的知(观念认知)、情(情绪情感)、意(意志)、行(行为)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在AI日益发展的环境中,正如我与龚阳的《科技发展下的教师角色:生命教育者》一文提出的,教师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生命教育者和道德育人者,是不能被AI取代的。

AI更重要的功能应该在于丰富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与学生交流,以生命影响生命,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遵循立德树人的思想,教师亦需要考虑如何激励学生思考,培养良好的品格,同时让学生树立关心社区、国家乃至世界并且为之作出贡献的意识,并采取行动。

第二个发展趋势可以从新科技发展的“ABCDEFG”这几个角度来阐释。

据相关媒体报道,在“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霍学文曾
经提出“ABCDEFG”是中国金融科技未来的观点。

具体来说,A指的是AI,B指的是区块链(Block Chain),C指的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D指的是大数据(Big Data),E指的是生态(Ecological),F指的是人脸识别(Facial Recog-nition),G则是5G。

“ABCDEFG”这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得AI被更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如人脸识别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则提供了更大的资料平台;区块链对于整体的流量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加速数据交互边缘计算;5G平台将会承载更多运力与流量数据。

在这样的新科技的发展势头之下,随之而来的是学与教的方式的变化。

当然,教师现时未必了解其中的方向,不能预测其结果,但这反映出的是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未来。

编辑吕伊雯校对徐玲玲
渊上接第11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