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紫竹斋”是国内唯一专注水印木刻的工作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学院是新兴版画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学院于1953年将绘画系分成
主任。

版画系正式在教育体系中成为独立科系。

1955年张漾兮出访回国后深感中国版画必须“要有中国气派,要有民族风格”,随后调整教学设置,并于1956年在版画系中成立“水印木刻研究室”。

时至今日,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系仍然注重“版画民族化”,其1994年新设立的传统水印工作室“紫竹斋”直至今天仍是国内唯一将中国传统饾版水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教育基地。

:当时1954年是什么促使中国美术学院
否遇到困难?当时有哪
,早在建校不
,目标直指社会革命和艺术革。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
,高瞻远瞩的。

初创之始,在专业上
“木版、铜版、石版”,并将办系。

当时他大抓版画民族化,为创作风。

他首先看重中国传统的水印木
、张玉忠去北京“荣宝斋”学习,
,引进全套技术和设备,又诚邀“荣。

后来1956年在版画系专门成立
”。

1957年始委派殷光宇等收集了
、杨家埠、朱仙镇等地的民间木
、漳州的粉印、湖州的蓝印
,定期在系内进行观摩研讨,以
、民间的艺术样式。

,主要遵循
他在校内挑选了曹剑锋、洪世清,从
,又留下毕业生张奠宇,从金华师范
,还专程到上海邀请著名版画家赵延
,他把教学、科研、创作视为
、专业交叉,要求版画系学生学习速
、水彩。

这有利于培养高度概括达到
,有利于熟悉传统笔墨,了解其与水。

他还提出:
、宣传画为主要形式,教员进修内容
,学习苏联美术学院版画系四、五年级进工作室,不是以工具分室,而是以画种分室,如宣传画工作室、插画工作室。

为了让学生学习国画,他亲自邀请国画老先生潘天寿、吴茀之、顾坤伯、诸乐三、邓白等给版画系学生上课,同时聘请王伯敏等开设中国美术史、中国版画史等课程。

《收藏·拍卖》:从版画系的创立至今,中国美术学院在版画的教学方面的设置有何种变化?
王超:20世纪8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学术气氛与研究创作非常活跃,版画系开展了一系列极具意义的教学探索。

一方面,根据版画基础教学的自身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首先对素描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进行改革,陆续增加了“记忆和意向训练”等内容,之后,又在色彩教学中增加了“限制色训练”等内容。

另一方面,为探究专业语言的深度
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版画传人之一,“紫竹斋”负责人
与广度,加强版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与建设,版画系分别于1985年、1987年增设了“民族民间美术”、“丝网版画”以及“版画黑白构成”等课程。

1993年,正式开设“版种选修”课程。

进入21世纪后,基础教学开设了“乔因”课程。

深化原有的“版种课程”,分别在2003年、2007年将“综合版画”与“木版水印”纳入“版种选修”。

同时为了探索现代数码媒介条件下的版画教学之路,2001年开设了“数码图形图像处理”课程,2011年更名为“数码版画”。

《收藏·拍卖》:成立“水印木刻研究室”之初,学校似乎还没有老师可以教授水印木刻?
王超:版画系当时木刻主要是由张漾兮、赵宗藻、张怀江、丁正献负责教学,但是一般的木刻版画都不
1957年,张漾兮及版画系师生与罗马尼亚版画家萨波·伯拉在浙江美术学院
版画系
是水印的。

虽然李平凡先生曾经来过学校讲一个日本方法,但那个方法印出来没有中国传统水印木刻的效果。

后来张漾兮委派夏子颐、张玉忠去“荣宝斋”学习,才把“荣宝斋”的水印木刻技法带到教学中,但是“荣宝斋”是复制国画,学校的老师教授的是将水印木刻的技法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1958年后,学校曾开设水印工厂,以传统水印木版技术复制生产中国画作品,并同时为国画系的教学复制大量的课徒画稿。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机器油墨宣纸印刷业的兴起,水印工厂也倒闭了。

但学校本着让传统技法服务于现
代教学的宗旨,经过多方努力,1983年版画系聘请了王刚、陈品超两位技师入系继续教学传统的水印木刻技术。

大约在1994年时任版画系系主任的韩黎坤等人在版画系里成立了新的传统水印实验室,因新址院落
1995年3月20日紫竹斋启用一周年研讨会
现在的紫竹斋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前恰巧有翠竹数竿,赋新名为“紫竹斋”,
“紫”谐音“子”,意为继承和学习“十竹斋”。

《收藏·拍卖》:据了解,目前“紫竹斋”是水印木刻研发领域的核心,同时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该领域的工作室,你是现在“紫竹斋”的负责人,能简单介绍一下么?
王超:“紫竹斋”与荣宝斋、朵云轩,同样是中国传统木版水印机构,完整而系统地保存和延续了中国传统饾版水印技术。

同时,它与荣宝斋、朵云轩有着明显的区别,最基本的一点是它存在于学院之中,依托着中国美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高水平、多学科的学术共同体。

这不仅与美院版画系的传统相关,彼此渗透,而且与其他各学科有着直接的合作关系。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紫竹斋的前辈一直和国画系有着密切的交流,但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与共同协作。

在水墨的表现类型
上,极尽精微的同时,对于传统木版水印的本体及意
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紫竹斋”不仅是个研究部门,而且是一个直接的教学部门和创作部门。

它不仅要继
承和原汁原味地保持中国传统木刻的本色,而且力求
实现传统的创作性转化,使水印木刻成为一种具有创
造潜力的艺术手段。

我们非常注重对外交流,1994年至今,包括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英国王储基金会、欧洲木版基金会(现英国木版教育信托)在内的众多
艺术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前来考察访问,同时吸引了
来自法国、挪威、波黑、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的30
多位留学生前来进修学习。

我作为“紫竹斋”的负责
人也多次应邀赴英国、日本讲学,传授中国传统木版
印刷技艺成为我院对外宣传和艺术交流的一个窗口。

随着持续而且深入的学术交流,紫竹斋同时也被起国
外同行和学术机构所关注和研究。

目前,版画系正在和学院商讨,准备成立传统木版水印研究中心,形成了教学—实验—创作—保护—
传承的链接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正在逐步
走向完善。

与此同时,我们还得到浙江省文化遗产保
护与创新团队、国家艺术造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
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支持,提供了更加优
越的科研条件。

《收藏·拍卖》:作为学院的教授,你觉得版画和其他艺术的区别在哪里?
王超:版画始终是创作欲很强的即兴、工艺性、操作性结合的一门艺术,需要艺术家高限度地处理画
面,用以少胜多、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在版画的训
练过程中,需要创作者用最少的语言,最简单的色彩
表现出最丰富的效果,所以学生无论是从作品的尺幅
到联通各类画种如素描、油画、国画、书法、色彩等
的训练都是最为多元。

中国美术学院大三专业选修,传统饾版水印作业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王超《退色的印迹》 水印套色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