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2单元 第4讲 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具体表现总体上
政治(1)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

汉武帝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削
弱相权;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此外还完善监察体制和选官制度,实行刺
史制度和察举制。

中国古代文
明的形成发
展时期
经济(1)统一了货币,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汉代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的发明,使牛耕方式得到发展,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

(3)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陶瓷、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之称。

(4)田庄经济兴起。

思想文化(1)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秦“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沉重打击;西汉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纳其他学派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以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秦的大一统
1.秦朝统一
(1)条件
01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渴望统一。

02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03221年,建立中国历史
04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秦朝,定都05咸阳。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06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07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
08诸卿。

③地方行政体制:推行郡县制。

a09丞相汇报工作。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b.县令(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

(2)特点
10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中央机构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③郡守和县令(长)11皇帝直接任命,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3)影响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破坏社会经济,激化阶级矛盾。

3.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四大历史根源
经济根源
12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保障生产。

新兴的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1.秦统一六国
(1)客观条件
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

②策略得当: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分化离间。

(3)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

2.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
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

(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

4.评价
(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失:暴政导致秦朝速亡。

三 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1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弊端: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01七国之乱”。

3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02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中央机构调整——“中外
朝”制度⎩⎪⎨⎪⎧ 1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2含义: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被称为“外朝”,演化为执行机构。

3作用:相权被削弱。

3.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1实施:03汉武帝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 每州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作用: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防止了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

4.选官制度——察举制⎩⎪⎨⎪⎧ 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 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汉武帝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 考选的对象和内容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

[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西周宗法分封制下“官”以贵族血统世袭,秦以后的“官”则是皇帝任免,俸禄来自国家税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政治体系。

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产物,韩非子主张“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官僚政治体系还包括管理官僚、选拔官僚的制度,官僚履行职责、执行政务的制度。

[特别提醒] 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

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概念辨析]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名词解释] “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特别提醒] 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
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

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

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

[知识拓展] 外戚宦官专权与专制皇权
外戚宦官专权乍看起来似乎与皇权是对立的,其实并不尽然。

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

外戚宦官的势力不论膨胀到何种程度,总是被置于皇权之下。

不仅他们的兴衰荣辱史是由皇帝来撰写的,就其命运来说也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而决定的。

[唯物史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古代中国是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农业社会。

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利于抵御自然灾害。

中央集权体制能够凝聚分散的人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了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 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
一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二“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根据史料二“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可知汉武帝时中枢机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有何影响?
(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朝设置的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朝官员的选拔和任用,体现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官吏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2)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高权力完全操纵在皇帝手中。

(2)国与家同治。

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2.汉武帝设立中朝的原因
(1)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

(2)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

(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主题2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秦汉地方行政体系的演变
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
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郡县制对秦朝统一和国家安定的重要意义,第一句话是材料的中心句。

史料二以省略号分为两层,第一层点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原因、背景,第二层则指出官僚政治的特点所在。

[史料运用]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在巩固国家统一方面的作用。

(2)根据史料二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类别分封制郡县制
不同点
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
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
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
无管理权历史作用
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割据
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

特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维护
国家的统一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官僚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

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
皇权独尊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
治”;
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
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专政和窦太后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儒士受到重
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地方势力强
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

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1.(2019·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2.(2017·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控制,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

3.(2016·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正确;C项与材料“文书之力也”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

4.(2018·浙江4月选考)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

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

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

……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

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

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

……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

——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案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

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可知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根据“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可知不行世官制;根据“自法
家论之,秦皇为有守”可知平政守法。

第二小问,根据“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可知肯定秦始皇功绩。

1.(2019·湖南株洲一检)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

这种变化( )
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在察举的基础上“授试以职”,通过试用期的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录取结果,这表明官员实际的工作能力受到重视,故选A项。

材料主要论述对官员候选对象的考察,不是增加候选对象,排除B项;这种考察并没有增强社会流动性,排除C项;材料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

2.(2019·宁夏石嘴山高二月考)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B.实行郡县制
C.开创统一格局D.建立皇帝制度
答案 C
解析根据“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颂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故选C项。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故排除A、B、D三项。

3.(2020·山东等级考模拟)如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
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根据材料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楚汉战争时,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陆续分封了7个异姓诸侯;刘邦建汉后为巩固刘姓天下,又陆续分封功臣为列侯。

第(2)问,根据图一可知,汉高祖时期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三种,但通过图例对比发现以功臣侯为主。

根据图二可知,汉景帝晚期到汉武帝晚期侯国类型中功臣侯数量明显减少,而归义侯也明显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此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第(3)问,根据图三可知,侯国类型有功臣侯、外戚侯、恩泽侯,但外戚侯和恩泽侯相比以前增加迅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晚期到汉哀帝时期外戚的势力越来越大,统治逐渐腐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