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学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学习⼼得体会
相关推荐
医学学习⼼得体会(精选15篇)
我们有⼀些启发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篇⼼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得体会呢?以下是⼩编精⼼整理的医学学习⼼得体会,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医学学习⼼得体会1
在研究⽣的第⼀学期,很荣幸的学习了《医学科研⽅法》这门课,让我倍受⿎舞,终⽣受益。

研究⽣与本科⽣的学习应该有着很⼤的不同,这也是我选择继续深造的原因,但在刚进校的⼀段时间⾥,我⼼中充满了迷惑和疑问,不知道医学科研该如何着⼿去做?就在我在路⼝彷徨的时候,⽅福德教授毫⽆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医学的科研⽅法。

《医学科研⽅法学》的课程学习为我们指点了迷津,虽然只有短短⼏节课,却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在课中向我们讲授了有关科研⽅法、科研设计中的误差分析、某些重要学科的研究⽅法、怎样写好标书、怎样写科研论⽂、怎样做科研设计、研究⽣培养等内容,其中每⼀⽅⾯对我们研究⽣来说都⾄关重要,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先让我认识到了创新是科研选题的灵魂。

确实,没有创新就有发⾔权,⽽创新性的来源可以是前⼈或他⼈未研究过的问题;也可以是对前⼈或他⼈已研究过的题⽬进⼀步发展、补充或修正;还可以是将国外或其它领域的科技新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或本领域的特点进⾏创新性研究。

这些概念都是我从没有听过的,创新不等于发明。

在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中,第⼀步即科学问题的提出,实际上这就是创新过程,⽽且是最难做到的,我们需要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蜜蜂精神。

在科学研究了除具有创新能⼒外,还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中,我们必须进⾏严格的临床设计并正确实施,在得到许多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后,还要学会如何运⽤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法来分析医学信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好的医学统计学的基础并会应⽤于其中。

同时要科学的选择研究⽅法和实验材料,对于病例要宁缺⽏滥,对于材料要准确真实,对于细胞系要明确⽆误,对于组织要纯净。

所以在实验中我们必须有严谨的态度,注意每⼀个细节。

其次学会写标书、了解到了科研论⽂和研究⽣学位论⽂的写作⽅法,这也是我们研究⽣必备的知识。

在这次的学习中,涉及到了科研论⽂与研究⽣学位论⽂写作的⽅⽅⾯⾯,从题⽬、摘要、关键词到参考⽂献甚⾄投稿⽅⾯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通过学习,使我对于它们有了深⼊的了解,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与科研中会给我带来很⼤的帮助,⽽且也体会到了在论⽂的写作中也渗透了严谨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最后,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要主动学习、交流与合作,英国的教育界称之谓“合作学习”。

每个学⽣由于发展⽔平、个⼈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组同学通过彼此之间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树⽴团结协作的意识和思维,使多个个性、多个发散思维交织在⼀起,起到了相互启发和点拨的作⽤,产⽣了新颖⽽有创造性思维的⽕花,体现了创新合⼒的效应。

总之,⽅福德教授不仅教了我们怎样做科研,怎么才能做好科研,还教会了我们怎样成为⼀名合格的研究⽣。

通过《医学科研⽅法学》课程的学习让我体会到如何培养和增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科学态度、科研能⼒、科研道德、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开设这门课程是推动我们全⾯提⾼⾃⼰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的有⼒⼿段,它将会在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

现在我们已经结束了研究⽣学习阶段的理论课学习,在今后两年半的时间⾥,我们将进⼊临床和实验室,开始研究⽣的科研学习⼯作。

《医学科研⽅法》课程学习为我在今后的学习和⼯作指明了⽅向,我相信有了严谨的科研辨证思维作为指导,并
在今后的科研临床⼯作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定能学有所成、研有所获。

医学学习⼼得体会2
现在很多⼈学经典是带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经典都⾼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

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

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

这⾥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

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

记得在读《本草纲⽬》的时候,谈到⽩术这⼀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的⼀则案例:"察见⽛齿⽇长,渐⾄难⾷,名⽈髓溢病。

⽤⽩术煎汤,漱服即愈。

"⼤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会不相信。

⽛齿长到⼀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

即便有这个髓溢病,⽛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术漱漱⼝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

⽛齿为⾻之余,由肾所主。

肾主⾻⽣髓,⾻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

⽛齿⽇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样,所以,叫做髓溢病。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齿为什么会⽇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定是约束⾻、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髓由肾所主,肾为⽔藏,故⾻髓亦属⽔类,明⽩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髓的约束功能是由⼟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所讲的⼟克⽔。

现在⼟系统出了问题,⼟虚了,当然就会发⽣⽔溢,当然就会发⽣髓溢。

髓溢了,⽛齿⾃然会⽇渐变长。

这个道理明⽩了,⽤⽩术来补⼟制⽔,控制髓溢,就是⼗分简单的事了。

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去年接治⼀位跟⾻⾻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刺,疼痛厉害,以致⾜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路,所以,⽣活感到很困难。

我按常规的思路,⽤了补肾的⽅法,也⽤了活⾎、除痛、蠲痹的其他⽅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

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的这个案例。

⾻刺病也叫⾻质增⽣,是由于⾻钙流失到⾻⾯,思考中医⾻性赘⽣物所致。

⾻钙流失形成⾻性赘⽣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

于是我如法炮制,⽤⽩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跟,每⽇⼆三次,每次20分钟。

出乎意料,不数⽇,痛即⼤减,⾜跟能够落地,坚持近⽉,病即痊愈。

上⾯这个例⼦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的感受。

对这件事我⾸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上⾯的思考。

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术来治疗跟⾻⾻刺。

所以,相信是第⼀,只有这⼀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

如果⾸先就不信受,那⼀切就被你拒绝了,⼀切的机会就没有了。

⼤家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个条件。

医学学习⼼得体会3
⾝边的同学在谈到为什么选择医学的时候,不免谈到两个字,“偶然”。

这种“偶然”的说法总难免会流露出或多或少的被动性,也容易滋养出这样的误导:难道选择治病救⼈是被动⽽为的吗?事实不然,孟⼦说⼈性本善,⼈皆有恻隐之⼼,只要⼒所能及,治病救⼈都是发⾃内⼼最朴素的情感,⽽学医恰恰是让⼈遵从本性,让⼈在遇到⽣命骤然流逝时,能够少⼀些⽆奈,多⼀些践⾏本性的从容。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医学不但是践⾏本性的⽽且是实现⼈⽣价值的⼤道通途,因此或许可以这样说:选择医学的任何偶然都将引导到践⾏⼈性⾄善的必然中。

从选择医学到投⼊医学,我们始终不曾停歇地追问,医学是什么?!也许初进中⼭医时,图书馆前门的对联只是不起眼的装饰,但在中⼭医的⽇⼦越长,那份对联的分量就会越重,“医病医⾝医⼼,救⼈救国救世”——那是中⼭医的医魂啊!可是只要注意甄别你会发现已经有很多⼈在背道⽽驰了,他的医术也许很⾼明、他的头衔也许很多、他的履历也许很厚实,但他已经称不上是医⽣了,他忘记了当年在医学院读医时,⾸先学的是做⼈,⽽后才是医术,他忘记了医学的真正本质是“医乃仁术,仁者爱⼈”,他在技术、名利的诱惑下最终失守,沦为了“医匠”,⼀个没有医魂的⼿艺⼈。

这也许将引起另外⼀个争议,将医术锤炼得更精湛,引进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治疗,让⼈的⽣命更有质量难道是错误的吗?医学是科学本⾝没错,但却容易将医⽣引进⼀个误区:不把病⼈当⼈,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

由此⽽产⽣了⼀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体制,医患之间的没有交流,对于病⼈的体验毫不关⼼,等等。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昧地强调医术科学是危险的,在“以⼈为本”观念的缺失下,哪个患者愿意把⽣命付托给⼀个⼿持⼿术⼑的匠⼈?
这⾥并不是把医德跟医术(科学)割裂开来,我认为两者互为表⾥,医术是医⽣在践⾏医德时的其中⼀种具有强⼤⼒量的外在表现⽅式,⽽医术的全部内核都在于医德。

如果⼀定要有主次之分的话,我认为医德第⼀,医术第⼆,理由在于平庸的医⽣⾯对⽣命骤逝时或许将表现得⽆能为⼒,但是⽆德的“名医”却有机会去践踏⼀个⼈⽣命的尊严,后者,是可忍孰不可忍!
医学是⼈⽂的!如果把医学⽐作⼀个鲜活的⼈的话,⼈⽂素养就是这个⼈的主要⽣命征,有了⼈⽂素养,医学才有温度,才是能够温暖⼈⼼给⼈带来福⾳的神圣事业。

但是,现在却⾯临着让⼈忧⼼忡忡的现状,现代医学教育,对医学⽣的⼈⽂素养的培养被放在极次要的位置,医德的培育被放在可有可⽆的尴尬境地,医学⽣或每⽇煎熬于各种学科考核中,或对⾃⼰未来的“钱”途忧⼼忡忡,哪有“空闲”管什么“医病医⾝医⼼,救⼈救国救世”的“远⼤抱负”?
我认为现代医学教育在这个⽅⾯是需要深刻⾃省的。

医学学习⼼得体会4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我对临床医学新进展这门课程产⽣了浓厚的兴趣,拓展了视野,同时也让我认识了⼏位风格迥异但同样知识渊博的⽼师。

这门课程虽然授课时间⽐较紧促,但涉及的内容⼴泛,涵盖多个学科,不仅包括临床专业的新进展,还包括信息技术的新进展,这是我们我们临床常⽤的,却是不懂所以然的盲区,更不要说最新的动态及国家发展的⽅向了,这次课程的学习真是⼤饱眼福。

4⽉19⽇来⾃北京同仁医院杨⾦奎⽼师分别介绍《认识糖尿病》、《糖尿病的百年回顾》、《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介绍》这三个⽅⾯的内容。

糖尿病是危害⼈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活⽔平的不断提⾼,饮⾷结构发⽣改变;还有农村⼈⼝城市化,体⼒劳动减少,脑⼒劳动增多,再加上⼈⼝⽼龄化,使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据英国《每⽇邮件》报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精神病医学家,麦克斯.彭伯顿医⽣在周刊杂志《旁观者》中写到:作为⼀名医⽣,从医学的⾓度上来讲,他宁愿染上艾滋病也不愿患上2型糖尿病。

这听起来可能会让⼈觉得很震撼,然⽽他说事实可以证明:2型糖尿病的预后⽐艾滋病的要严重很多。

他总结:最近的数据显⽰,多亏⾼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艾滋病已经不再影响患者的寿命长短,然⽽,2型糖尿病却能剥夺患者10年的寿命。

糖尿病是⼀种慢性终⾝疾病,因此其治疗是以长期有效的控制⾎糖、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发展为原则。

这次课程通过对糖尿病的知识系统的回顾,有了更全⾯的认识,为我们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区医⽣肩负着糖尿病知识推⼴重担,责任重⼤。

对于我本⼈来说,受益⾮常⼤,家属好⼏位是糖尿病,对他们很好的健康指导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4⽉26⽇来⾃天坛医院的神外科王伊龙⽼师给我们讲授了“脑⾎管疾病研究的进展与⽅向”,作为⼀名社区医⽣我们近距离接触全国知名专家,了解了脑⾎管疾病的治疗国内外最新动态,也掌握了⼀些药物使⽤的最佳⽅案。

团队严谨的科研能⼒更是我们钦佩有加。

5⽉10⽇来⾃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孟群主任介绍卫⽣信息化这⼏年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在我们⽇常⼯作中很常⽤,但是具体的运作及未来的发展⽅向我们是知之甚少,这次孟主任的课给我们进⾏了普及,平⾕区即将推⾏的医联体概念也不再是模糊的概念,对于孟主任重点介绍的“医疗⼀卡通”的我们也⾮常期待,因为各地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均衡,要想达到全国统⼀使⽤,可谓是前景美好,困难重重,我们拭⽬以待。

5⽉24⽇基层卫⽣司社区卫⽣处周巍副处长介绍社区卫⽣服务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处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社区卫⽣服务是提供基本卫⽣服务,提⾼⼈民健康⽔平的重要保障。

社区卫⽣服务覆盖⼴泛、⽅便群众、能使⼴⼤群众获得基本卫⽣服务,也有利于满⾜群众⽇益增长的多样化卫⽣服务需求。

社区卫⽣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提⾼⼈群健康⽔平。

社区卫⽣服务可以将⼴⼤居民的多数基本健康问题解决在基层。

积极发展社区卫⽣服务,有利于调整城市卫⽣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以社区卫⽣服务机构为基础,⼤中型医院为医疗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机构为预防、保健中⼼,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卫⽣服务体系新格局。

所以通过学习更加明⽩⾃⼰⾝上的重担,在临床⼯作中积极的发挥作⽤,更好地为⽼百姓提供服务,全科医学乃⾄社区卫⽣的服务发展靠在基层的我们好好的守护及努⼒。

通过短短⼏节课的学习,理论知识逐渐增强,科研视野不断拓展,在未来的⼯作中以严格的标准要求⾃⼰,遵守我们这个⾏业的职业道德,做⼀⾏,敬⼀⾏,爱⼀⾏,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领悟书本的精髓,使⾃⼰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每天进步⼀点,争取早⽇达到更⾼的层次。

因为医学是⼀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学科,我们医⽣就要做这⽅⾯
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道德家”。

如果说建议的话,不妨再加些医学伦理及医学艺术修养⽅⾯的课程,让⼤家通过这个课程班不光在专业上有所提升,整体素质不断的提⾼。

医学学习⼼得体会5
《易经》是我国⼀部最古⽼的⽽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成,同时产⽣了易经⼋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道之源。

”⽽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体⽣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法,是以⾃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碗汤药⽽已。

但⾃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绝妙了。

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富有智慧的⼀本书,⽽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化的结晶的⼀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

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卦图如出⼀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的就是太极⼋卦图。

世间如同太极⼋卦⼀样是⼀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且阴阳⼆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

在中医⾥阴阳不调,谓之有邪⽓,⼈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的正常运⾏,⼜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阐述的阴阳⽐传统中医先进多了。

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可引申为四时、四⽅等。

在中医⾥,阴阳消长揭⽰了⼈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

四时,即春夏秋冬。

在中医⾥指导⽤药及调理⼈体营卫阴阳。

由四象在分出的⼋卦象征着⾃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然物质为天、地、雷、风、⽕、⼭、泽,这⼋种物质与中医的⽣命养⽣⼜是息息相关的。

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年之中阴阳之⽓消长所形成的。

故称四时阴阳,⽽⼈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季反之,但春季阳⽓开始回升,秋季阳⽓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理论之中的吧!⼈体不⽌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天,⼈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

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
性质是代表⽉亮⽽⼈体脏腑⼤多都和⽉亮有关。

诸如,肝、胆、肠、肺等。

⼈体脏腑经络和⽉亮有关,⽽《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的⼀⽣,真实的说明了作为⼈在⾃⼰的⼀⽣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的⼀⽣不读《易经》,就是⼀个最⼤的损失。

作为⼀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体悟。

医学学习⼼得体会6
第⼀章绪论
1医学⼼理学的定义:是研究⼼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
育发展的需要⽽建⽴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理社会因素在
健康和疾病中的作⽤,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
⼼理或⾏为问题。

2⽣物⼼理社会医学模式:⼀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看成是⼀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物的、⼼理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

3医学⼼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思考:(1)⼈是个完整的系统,⼤脑通过神经系统将全⾝各部分联系起来。

(2)⼈同时有⽣理活动和⼼理活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3)⼈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是⾃然和社会的(4)⼼理因素在⼈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定的能动作⽤。

第⼆章⼼理学基础
1、⼼理的本质有⼆:⼼理是脑的功能,⼼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感觉(sensation)是⼈脑对直接作⽤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基本的认知过程。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

适宜刺激:⾜够作⽤时间和适宜的强度
感觉的特征:感受性与感受阈限,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感觉性的补偿与发展、感觉的相互作⽤、联觉
3、知觉(perception)是⼈脑对直接作⽤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特性1整体性2、选择性3、理解性4、恒常性
4、遗忘规律
⑴遗忘进程先快后慢,德国⼼理学家艾宾浩斯⾸先发现
⑵遗忘往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前、倒摄抑制)
⑶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理状态有关
⑷与个体学习程度和学习⽅式有关
5、情绪(emotion):⼈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需要的判断后,⽽产⽣的⾏为变化、⽣理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

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情绪状态分类:⼼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格的概念:⼈格指⼀个⼈的整个精神⾯貌,具有⼀定倾向性的,稳定的⼼理特征的总和。

⼈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我实现的需要
7、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P32: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注意区分)
8、挫折的定义P32:动机受到⼲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的
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医学学习⼼得体会7
半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了,虽然刚开始觉得每周五⼤清早的跑到医院来上课其实是浪费我的宝贵时间,还不如在寝室睡懒觉实在,但是通过这半年来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课堂上与⽼师的互动和课后关注他的微博,我才真正认识到医学院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以及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让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寻找到了乐趣。

循证医学的定义是指运⽤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结合医⽣的临床经验,在充分尊重病⼈价值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医疗决策以及医疗决策实施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主要来源于⼤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系统性分析,临床经验是指临床⼯作者从医多年累计的⼯作经历,带有⼀定的主观性。

病⼈的价值观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因⼈⽽异,相差甚远。

我从该定义中得出的结论是:通俗⽽⾔,循证医学的本质就是为了寻找治疗⽅案的依据,⽽依据的寻找除了需要紧跟最新的临床指南,还要结合医⽣⾃⾝的经验和病⼈的个⼈意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追踪病⼈对治疗措施的执⾏情况以及执⾏的效果。

其⽬的在于不断促进临床医疗决策的科学化与临床医学的发展,逐渐提⾼临床医疗的服务质量和医务⼯作者的临床诊疗技能以及医护⼈员的整体科学素质,从⽽推动整个国家医疗卫⽣事业的发展。

由此看来,循证医学这门课程不是⼀门独⽴的学科,⽽是融合了临床医学、流⾏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体的综合性学科。

刚开始选择这门课程,或许每个⼈都抱着不同的想法,估计有⼈是想学好Meta分析以便多写⼏篇综述,有⼈是为了多拿⼏个学分,其实不管最初的⽬的是什么,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课堂上的学习从循证医学的定义、发展历史等理论知识到Meta分析的基本知识、典型病例分析讨论等,涉及的课程包括预防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理学等⼀些重要学科,涵盖的知识⾯⼴,内容丰富,收获也颇多。

对于我们⾃⾝⽽⾔,学好循证医学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这门课程,⽽是要从当好家庭医⽣⼊⼿,将⾃⼰⽣病的家⼈当作⾃⼰的患者,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医疗决策,从⾝边⼊⼿,从⼩事做起。

真正做好这⼀点其实还是挺不容易的。

⾸先,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各种疾病最新的临床指南,然后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次,我们还要慎重考虑病⼈⾃⾝的⾝体和经济状况,考虑他们的医从性,综合以上所有因素,选择适合病⼈的医疗⽅案。

如果能真正做好⼀名家庭医⽣,我们也应该将⾃⼰的病⼈当作家⼈,切实为病⼈考虑,从⽽到达最佳的诊疗效果,收获双赢。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个问题⼀直困扰着我,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现阶段的医疗⽭盾?四川省⼈民医院周晓辉医⽣的死亡带给了我极⼤的触动,死是需要勇⽓的,到底有多⼤的压⼒和怎样的⽆奈才导致⼀样⼀名优秀的医务⼯作者选择了⾃缢⾝亡?从这⼀事件中,我感受到的满是悲哀和伤痛,我伤痛⼜有这样⼀位优秀的队友从我们医疗团队因⾮正常死亡⽽离世,我悲哀的是医护⼈员的死亡已经⽆法唤醒⼈们对医疗环境⿇⽊的⼼灵。

因医患⽭盾导致的医务⼈员的受伤、死亡⽐⽐皆是,医务⼯作者们的⼈⾝安全由谁来保障?这些意外事故的发⽣与个别医护⼈员的职业道德有着极⼤的关联,但和许多病⼈对医务⼯作者的不理解和⽆理取闹也是密不可分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局⾯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整个⼤的医疗环境密切相关,要想真正改善这种局⾯,任重⽽道远。

由此,我不禁感叹,作为⼀名即将步⼊医疗⾏业的医学⽣,我该如何抉择,是选择随波逐流
?还是考虑另觅良处?想想曾经选择这个⾏业时的雄⼼壮志,再看看如今的胆战⼼惊,我所有的远⼤抱负已经被现实消耗殆尽。

我⼀直徘徊在⼈⽣的⼗字路⼝,犹豫不决。

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这是我们⽆法改变也⽆法掌控的,⽣活还得继续,⼈⽣还得向前⾛,我们只是芸芸众⽣中平凡的⼀员,我们的呐喊⽆法唤醒整个世界的⿇⽊,唯⼀能做的就是做好⾃⼰该做的每⼀件⼩事,从⾃⼰做起,从⾝边做起,做到问⼼⽆愧,做到对得起⾃⼰的良⼼,何必在意别⼈怎么看,这样,就⾜够了。

这门课程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对我的深远影响将会在我医学⽣涯中时刻鞭笞着我…
医学学习⼼得体会8
在读⾼三暑假的时候参加了⼀次社会实践也就是打了⼀次暑假⼯,在县⾥的医院帮⽼百姓办合作医疗本。

在那个暑假感觉很累很枯燥,每天写呀写,⼿都写酸了,坐的时间也长与难受,但是特别受⼈尊重、受⼈敬仰,从那时我就有了学医的念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