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八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八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
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6课时。

教材内容
主要围绕“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对于新的三位数连减运算,
他们可以通过类比和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和掌握。

然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理解问题情境、明确问题要求、列式计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并能够正确
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连
减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
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
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问题情境,明确问题要求,正确列式计算解
决连减问题。

五.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连
减问题。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三位数连减的运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
力。

六. 教学准备
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例题、练习题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练习题:准备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准备实际问题情境的素材,用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有100个糖果,他先给了小红20个,然后又给
了小华30个,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糖果?”
2.呈现(10分钟)
教师通过PPT呈现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个连
减问题:“一个篮子里有15个苹果,先拿走7个,然后再拿走8个,请问篮
子里还剩下几个苹果?”
3.操练(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连减的运算方法。

4.巩固(1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相检查。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连减的运算方法。

5.拓展(10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连减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篮子里有20个橘子,先拿走10个,然后再拿走5个,请问篮子里还剩下几个橘子?”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7.家庭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解决一些类似的连减问题,并写下来解答过程和答案。

8.板书(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运算方法,供学生参考和复习。

以上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第6课时的教学
设计。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的一种自我评价和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全面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尽力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一、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了明确的教
学目标和重难点,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准备了相应的教学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三位数连减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连减问题。

总体来说,教学设计是合理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

2.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和家庭作业的顺
序进行,每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规划。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呈现环节,我通过PPT展
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在操练环节,我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在巩固环节,我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互相检查。

在拓展环节,我提出了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连减的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

在家庭作业环节,我布置了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顺利的,学生参与度较高。

3.教学效果的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三位数连减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到实际问题中。

在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完成相关题目。

此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存在困难,无法明确问题要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
(1)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问题情境,直观地呈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2)分步骤讲解:我将问题分解成几个步骤,逐一讲解,让学生明确每个步骤的要求和意义。

2.学生列式计算错误较多
在操练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列式计算时出现错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
(1)加强示范:我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讲解每一步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跟随我的思路进行计算。

(2)学生互相检查:我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检查列式计算的正确性,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在拓展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了以下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思考:我在问题提出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运用连减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2.提高问题情境的针对性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我要更加注重针对性,确保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3.强化练习和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加强练习环节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我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帮助他们纠正。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通过认真反思和总结,我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关注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
实际应用能力。

在设计作业时,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1.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作业的设计应紧密结合本节课的教学
内容,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作业难度适中。

作业的难度应适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
学生的思考,又要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作业形式多样。

作业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如计算题、应用题、实践
题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4.作业量适度。

作业的量应适度,既要能够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又不要过度增加学生的负担。

根据以上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三位数连减的计算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2.应用题: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找零等,以提
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题: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连减现象,如温度变化、购物等,
并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如下:
1.计算题(每题2分,共10分)
(1)123 - 45 - 23 = _________________
(2)76 + 24 - 32 = _________________
(3)80 - 25 - 19 = _________________
2.应用题(每题5分,共15分)
(1)小华有50元钱,他先买了一本书花去18元,然后再买了一支笔花去9元,请问小华还剩下多少钱?
(2)妈妈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一共花了18元。

如果苹果每个3元,香蕉每个2元,请问妈妈买了几个苹果,几个香蕉?
(3)一辆汽车从A地出发,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先向东行驶了2小时,然后向南行驶了3小时,最后向西行驶了1小时。

请问汽车最后离A地有多少千米?
3.实践题(每题5分,共15分)
(1)观察天气预报中温度的变化,并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

(2)记录自己一周的零花钱支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3)观察超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并用数学知识进行解释。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我会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帮助他们纠正。

三、专家点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尽力和学生进行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也力求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困难,以及列式计算错误较多等。

专家点评如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情境,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直观地呈现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
合适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3.教师要加强示范和讲解,让学生明确问题要求和计算方法,及时纠正
他们在列式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4.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
用到实际问题中。

总的来说,专家对本节课的教学和作业设计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我会认真吸取专家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