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煤的反射率分布图是目前公认的最能全面、准确反映炼焦煤结焦性能的一个新的质量指标。
我厂利用这一指标判定进厂精煤质量,指导煤场分堆,优化配煤方案,有效地稳定并提高了焦炭质量,降低了焦炭
成本。
1 判定进厂煤混洗情况
通过测定进厂煤反射率分布图,发现一些供煤户向我厂供应的焦煤是低价的气肥煤或1/3焦煤与贫瘦煤等按一定比例混洗的假冒焦煤,虽然Vd和G值达到了国标规定的焦煤指标,但其中根本不含焦煤或含很少一部分焦煤,见图1~3。
图中3种煤的Vd值分别为21.64、21.11和20.22,均在20.00~28.00的范围之内,G值分别为71.3、65.2和70.0,均大于50,完全符合国标中焦煤的指标。
但是反射率分布图却准确地显示出了不同的混洗情况,图1中的华运煤是由两种非焦煤混配而成,一种是反射率为0.78的低变质程度煤,另一种是反射率为1.70的高变质程度煤;混洗成四通煤的两种煤的反射率分别为0.63和1.22,见图2 ;混洗成平遥煤的两种煤的反射率分别为0.75和1.40,见图3。
这3种煤中不含焦煤或仅含少量焦煤,结焦性能和价格明显低于焦煤。
这些煤在配煤方案中作为焦煤使用,就会造成无焦煤炼焦或配合煤中焦煤
含量不足而严重影响装炉煤和焦炭的质量。
图1 华运煤反射率分布
图2 四通煤反射率分布
图3 平遥煤反射率分布
通过对进厂煤反射率分布图的分析,能及时鉴定并制止这种混洗焦煤的进厂,保证了来煤质量。
2 指导煤场分堆
杜绝来煤混洗后,保证了各供煤户每批来煤的入洗煤是单一煤或变质程度相近的煤,其结焦性质与所示牌号煤的质量吻合。
但是同一牌号的来煤,各供户间的结焦性质差别不一,若将同一牌号各供户来煤不加区别地堆成一堆,就可能造成同一堆煤的结焦性质波动较大。
因此,在杜绝来煤混洗后,还必须准确区分同一种煤的各供户间的来煤结焦性质的差别,确保将结焦性质相近的来煤堆成一堆,使煤场中各堆煤的结焦性质得以均一、稳定。
为实现这一目的,只用Vd和G值区别来煤结焦性质已不能满足要求。
如章村煤的Vd值为22. 7, G值为76.9;凤山煤的Vd值为21. 8, G值为73.2,两种煤的指标接近,但反射分布图
显示出两种煤结焦性质有较大的差别,见图4、5。
图4 章村煤反射率分布
图5 凤山煤反射率分布
我们根据来煤的反射率分布图,制定并实施了新的煤场分堆原则:同一堆煤的各批来煤最大平均反射率相近,反射率分布图围成的面积绝大部分重叠。
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将进厂煤分成9个堆,在保证各堆煤结焦性质均一、稳定的同时,也保证了Vd和G值等传统指标的稳定。
3 优化配煤方案
将反射率分布图作为控制配合煤结焦性质的主要指标,与我厂以前应用的G值等传统指标比较,能
够更有效地控制配合煤的结焦性质。
G值与焦炭强度的相关性较差,在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G值正常,而焦炭强度波动较大的异常情况。
如图6、7所示的1999年7月份的G值与M40、M10的对应情况。
用反射率分布图代替G值作为控制配合煤的结焦性质的主要指标,根据结焦理论制定了配煤原则。
理想的配合煤的反射分布图见图8,应避免图9所示的有凹口的配合煤反射率分布图。
因为,图8所示的配合煤在结焦过程中可以保证塑性状态的良好连续性,而图9所示的配合煤反射率分布图因其有凹口,在成焦过程中出现塑性状态时连续性不良。
图6 1997年7月份配合煤G与焦炭的M40
图7 1997年7月份配合煤G与焦炭的M10
图8 理想配合煤的反射率分布
图9 带凹口的配合煤反射率分布
图10 正常配合煤的反射率分布
具体做法:按配煤方案中各单种煤镜质组反射率分布,通过加权平均得出配煤的反射率分布,并力求调整至图8,避免出现图9中的凹口。
目前,我厂正常配合煤的反射率分布图如图10所示。
4 效果
在实际生产中系统地应用反射率分布图控制来煤质量、指导煤堆分堆、优化配煤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稳定并提高了焦炭质量。
图11、12所示为1997年7月份与1999年7月份应用本文所述技术举措前后的对比情况。
M10的平均值从8. 1降到6.3,最大值从11.2降到7. 8,最小值从6.4降到5.2,各实测值距平均值的平均离差从+1.03缩小到+0.56;从-0.81缩小到-0. 65。
M40平均值从79.5提高到86.2,最大值从83.2提高到88.0, 最小值从72.4提高到83.0,各实测值的平均离差由+1.90缩小到+1.07;由-3.02缩小到-0.89。
由此可见,焦炭强度得到显著提高,并各自稳定在较窄的范围内。
M40的总平均离差明显小于其检测方法所允许的误差,M10的总平均离差也仅超出检测方法所允许的误差0.21。
不仅如此,配煤方案中的瘦煤比例由原来的年均13%提高到20%,明显降低了配合煤成本,年经济效益为175万元。
图11 不同时期生产焦炭的M40
图12 不同时期生产焦炭的M10
5 结论
反射率分布图作为标志煤结焦性质的最佳指标,可以反映炼焦煤的变质程度变化的某些细节。
因此应用反射率分布图能控制来煤质量,指导煤场分堆,优化配煤方案,并稳定配合煤质量,最终可实现稳定提
高焦炭质量、降低焦炭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