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答案0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乡土小说成为一条最强的主线。
回归乡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表现农民的命运,以农村生活为主要选材,以农民形象作为主要对象,几乎成为20 世纪中国作家的创作使命。
而赵树理无疑是不能不提的一位。
赵树理能够突破新文学乡村小说的创作传统,在文学大众化道路上___________,毫无疑问,"深入生活"这座桥梁使他了解和把握了中国文化最底层的传统精华。
赵树理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在文化信息闭塞的乡村,由于家庭的原因,不但他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
农民的生活与文化,与他构成了比常人更深刻的紧密联系,所以,在青年期的文化选择中,尽管他也经历了一定的困惑,但他最终仍然是坚定地___________了当时时髦的五四新文化,选择了与他血脉相连的农民文化。
这次文化选择直接影响了赵树理此后的乡村小说创作,他不是站在审视乡村的角度上,而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社会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农村和农民。
当下呼吁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声音日渐其多,三农问题也进入许多决策者和研究者的视野。
然而文坛现状却并不能适应这一国情,文学作品中很少能够看到农民的具体生存状态,农民易读易懂、____________的通俗性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
文学的不在场,是乡村痛苦得不到传递和表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转移到城市,都市精神面貌被充分表现,农村题材写作却陷入沉寂。
中国城市与农村不仅存在经济差距,也有着文化_____________。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中国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比民间高的位置,俯视民间,这样写出来的民间是没有生气的。
"今天,我们仍需要赵树理这样的作家,敢于把自己投入到农民写作之中去,真正能够为农民说话。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摒弃喜闻乐见隔膜
B.匠心独运撰弃喜闻乐见隔阂
C.独树一帜摒弃脍炙人口隔膜
D.匠心独运挨弃脍炙人口隔阂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家庭的原因,使他不但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
B.家庭的原因,使他不但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而且还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
C.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而且还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
D.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不但受到农民宗教的深深熏陶,而且还熟悉乡村的艺术文化。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们的社会存在,_①______。
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②_________。
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这就是思想。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
一般的说来,③____________,失败了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就会变成了理性认识,产生一个飞跃
B.就会变成了知性认识,产生一个突变
C.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D.就会产生一个突变,变成了知性认识
22.请在文中横线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18.(3分)A(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
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
/摒弃∶是指一般的排除,主要指"舍弃",词义较轻。
摒,排除。
/喜闻乐见∶闻,听。
喜欢听;乐意看。
形容适合人们兴趣,很受欢迎。
/隔膜;①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没有亲密感或亲切感。
②不熟悉,不通晓;外行。
其中,第二个义项是"隔阂"所没有的。
19.(3分)C.
20.(5分)(1)构成∶本体是"深入生活",喻体是"桥梁",无比喻词。
(1分)
(2)表达效果∶①用桥梁来比喻"深入生活"的便捷与高效,生动形象。
(2分)②用桥梁来阐释作家"深入生活"的途径和价值,准确严谨。
(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21.(3分)C(感性认识发生飞跃后才变成理性认识。
)
22.(6分)①决定人们的思想;②开始是感性认识;③成功了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