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试卷(含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的影视回顾展,以下是某班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

”根据片段判断,该影片为
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
2.历史概念图是一种空间网络结构图,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也可以把碎片知识系统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概念支架图如下,图中括号处应该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发表《开罗宣言》
C.发表《波茨坦公告》
D.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20世纪20年代,美国由于盛行一种思潮,引发了历时三年半经济大危机。

这种思潮是A.国家干预B.自由放任C.垄断经济D.例行节俭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以上评述的是二战
A.全面爆发的背景B.艰辛的抗争历程
C.胜利的主要原因D.深远的历史影响
5.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

”这说明罗斯福
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
B.逐步走向了独裁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6.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A.凡尔登战役B.日本偷袭珍珠港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D.诺曼底登陆7.“……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

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
A.华盛顿会议B.开罗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8.某班同学围绕“20世纪三四十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讨论,提出了下列看法,你认为最主要的是
A.英、法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
B.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结盟,四处侵略
C.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D.苏联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9.如下表格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历程。

下表“重大转折”处的事件是
A.德国突袭波兰B.诺曼底登陆C.莫斯科保卫战D.斯大林格勒战役10.爆发范围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突出特点,出现了亚洲、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是()
A.德军突袭苏联
B.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美、英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1922年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1933年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賽和约》
D.1940年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12.“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该观点主要说明“新政
A.极大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调整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D.形成了美国的中央集权
13.某学校举办一次题为“二战风云”的影片回顾展,以下是某部参展影片的片段—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说:“我们克服了巨大的困难,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法西斯离灭亡不远了。

”根据片段中的对白判断,该影片为
A.《诺曼底登陆》B.《血染珍珠港》
C.《中途岛海战》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4.“不论是从战争史还是二战以后的世界历史看,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首次宣布正义国家将结成同盟,不仅是为了保护国家免于外来侵略,而且是为了世界一切人的人权免于强权的蹂躏。

”上述引文最有可能出自于
A.《共产党宣言》
B.《开罗宣言》
C.《凡尔赛和约》
D.《联合国家宣言》
15.1945年,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以下是会议内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B.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C.战后成立联合国D.通过并发表了《联合国家宣言》
16.这场战争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被新的国际格局取而代之。

“这场战争”指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朝鲜战争
D.美苏冷战
17.近年来,中美摩擦一直不断,美国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

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倡议召开了()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8.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9.1929—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根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农场主倾倒“过剩”的牛奶田纳西水坝工程
A.倾倒“过剩”的牛奶意味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已经吃不尽、用不完
B.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影响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
C.这场经济危机促使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D.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范
20.2019年是二战全面爆发80周年,张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重大事件进行了整理。

其中,关于这些重大事件的影响,正确的表述是
事件德国进攻苏联《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占柏林
时间1941年6月1942年1月1942年7月—1943年2月1945年5月影响二战全面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战的重要转折点二战结束
选项A B C D
A.A B.B C.C D.D
21.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审时度势,进行大胆突破,实行以“3R工程”(复兴、救济、改革)为核心的新政。

新政“大胆突破”体现在()A.坚持自由放任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国家干预经济D.转向社会主义
22.小明同学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知识卡片,其中内容违背史实的是
A.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
B.携手联盟: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C.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
D.二战结束:德国投降
23.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

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24.一位美国学者在评价罗斯福新政时写道:“其实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因为他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A.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B.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
C.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D.加强了中央集权
25.如下图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其中的①②分别是指()
A.凡尔登战役;诺曼底登陆B.雅尔塔会议召开;斯大林格勒战役
C.慕尼黑阴谋;诺曼底登陆D.日军偷袭珍珠港;斯大林格勒战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实施登陆。

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迫使法西斯德国两线作战,对德军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覆亡,故A符合题意;1941年,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故B排除;1943年,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故C排除;1945年,苏军取得柏林战役的胜利,故D排除。

故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盟军已于1944年6月6日突破德军的大西洋防线”是解题的关键,考查诺曼底登陆。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其内容是签字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故D符合题意;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不合题意;发表《开罗宣言》、发表《波茨坦公告》与题干无关,故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年代,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造成了生产商品扩大的趋势和人们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故B 符合题意;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是为了解决这次经济危机,故A不符合题意;垄断经济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经济形式,故C不符合题意;例行节俭是一种具体行为,不是一种经济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全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守望相助、共同战斗,最终挫败了法西斯势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团结一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

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

”这说明罗斯福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政治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消除经济危机的影响,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符合题意。

对工业进行了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之一,但与题干“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不符,A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没有逐步走向独裁,B不符合题意。

罗斯福没有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增多”“达到最大规模”这些关键词直接有关的事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国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作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达到最大,B符合题意;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A排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与“达到最大规模”不符,C排除;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D排除。

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7.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时期召开的雅尔塔会议,C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是在一战后召开的,A排除;开罗会议与“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不符,B排除;波茨坦会议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D排除。

故选择C。

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乘机崛起,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意大利的法西斯专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它们四处侵略扩张,还结成了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B符合题意;英、法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发生在1919年,A排除;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波及世界不利于世界发展,但不是当时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C排除;苏联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

故选择B。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1942—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转折点,D正确;1939 年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A排除;1944 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二战胜利进程,B排除;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天下无敌”的神话,C排除。

故选D。

1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A排除;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B排除;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的转折点,C排除。

故选D。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德国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选项B符合题意;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A排除;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賽和约》,进行扩军备战,C排除;1940年,德意日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标志轴心国集团成立,D排除;故
1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说是“是政治上的成功”,C符合题意;极大改善了美国人民的生活,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都是经济方面的,AB排除;形成了美国的中央集权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

故选择C。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4年6月6日”“盟军”“法西斯”,链接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最后的决战阶段。

故选A。

1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日本在1941年12月偷袭美国的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世界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激化。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ABC 和题干材料无关,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同时,还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而通过并发表《联合国家宣言》是在194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所以雅尔塔会议不正确的一项是D,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6.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这场战争的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这两个欧洲侧翼大国的真正崛起,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战火所摧毁,被新的国际格局取而代之”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格局被冲垮,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苏联成为唯一一个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苏两级格局逐渐形成,故B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欧洲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故A不合题意;朝鲜战争与欧洲大国无关,故C不合题意;美苏冷战是在二战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情况下形成的,与题干不符,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7.B
解析: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一战结束后,美国倡议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为美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奠定了基础。

A项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是19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慕尼黑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8年,与题干的时间不符;D项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经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确立了一战后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中的德国的举动严重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即破坏了凡尔赛体系。

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体现“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排除A项;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排除C项;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排除D项;故选择B。

1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从危机中走出来,田纳西水利工程是新政的典范。

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公共工程兴建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D符合题意;ABC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择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是把握的重点。

20.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击,1943年2月大败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项符合题意;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击战”方式,突袭波兰。

波兰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排除A项;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标志着二战规模的扩大。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标志着欧洲战事的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排除D项。

故选择C。

2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大胆突破”体现在国家干预经济。

罗斯福上台后,改变了原因“自由放任”的政策,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逐步走出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C符合题意;坚持自由放任、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社会主义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投降书签署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结束,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故D符合题意;A 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B携手联盟: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c关键性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表述正确,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以小明同学制作了有关二战的知识卡片为切入点,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其中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

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

当时拍摄的德国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属于原始资料,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带有个人主观观点,没有D项可信度高,电影和小说属于文艺作品。

不是第一手资料。

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24.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符合题意;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不是罗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故AB不符合题意;加强了中央集权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影响,与罗斯福新政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仔细观察图片,图所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

其中①“1941年12月、美国对日宣战”可知,这是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

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随后,中英等国家也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其中②“德军进攻苏联失败、二战发生重要转折”可知,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年7月,德军开始集中力量进攻斯大林格勒。

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由此开始。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从此,苏军开始了全线反攻。

这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所以①②分别是指日军偷袭珍珠港和斯大林格勒战役,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