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解析版)(新高考地区专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人类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2021·山东·高考真题)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

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 远古时期,人们从事采集和渔猎,在一定的地域内过着迁徙的生活。

2. 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

3.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主要起源于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4. 畜牧业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业和定居而产生的。

表格如下:
(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从临时窝棚到长期住所,并逐渐形成聚落。

开始出现手工业劳动,文化艺术获得发展。

(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
王室、神庙和贵族占有大量土地,或出租给佃户,或合伙经营。

2.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条件。

崇拜尼罗河和太阳神。

3.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由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个体经营。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4. 爱琴海,古希腊
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

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果园,从事农产品加工。

城邦公民占有土地,农业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5. 美洲,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有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

发明了“浮动园地”。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1. 男女地位的变化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 国家的产生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国家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2. 表现: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传到欧洲,后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

3. 玉米的传播
(1)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广泛种植。

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2)明朝时期,由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鸦片战争前,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4. 马铃薯和甘薯16世纪末,马铃薯开始在欧洲推广。

马铃薯和甘薯也是在明朝时传入中国的。

5. 番茄的传播
(1)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2)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蔬菜在农场种植。

6. 辣椒的传播
(1)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

(2)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中国的西南和中南地区流行。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 传入美洲的欧亚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

记忆口诀:小麦大麦和水稻,苹果生气打葡萄,甜橙柠檬来劝架,黄瓜甜瓜哭号号,豌豆甘蔗来讲理。

2.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3.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

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4. 传入欧洲的欧亚畜禽:牛、驴、骡、马、猪、羊和鸡。

记忆口诀:牛驴骡马猪羊鸡,结伴旅游美洲去。

历史影响: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对非洲,对中国,对欧洲。

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已经突破9亿。

2.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对欧洲,对北美,对畜牧业。

3. 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比如水稻在北美的推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4. 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美洲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中国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1. 背景: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推动着农业的转变。

2. 实现: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规模庞大、集约化的现代农业。

3. 表现: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农业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
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4. 农业的机械化
(1)前提:两种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2)主要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

(3)各国的特征:美国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

中国个体农户主要使用小型机械,大型农场普遍采用大型机械。

(4)历史意义: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5. 杂交育种技术古代已有温室种植技术
(1)1930年,美国培育出杂交玉米新品种。

(2)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3)1960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5)2013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

历史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6. 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 在古代,人们利用地窖和淘器来存储余粮。

后来修建粮仓。

如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2. 20世纪,粮食储备技术取得进步,表现在:(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

(3)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

3. 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巨大发展。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 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

2. 解决:各国政府的重视,作为首要任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

3. 中国的举措:
(1)1996年,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2)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4. 食品安全
(1)表现: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

(2)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

1.(2022·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

以此类推,中国文化的源头是在()
A.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记载与考古实证的夏朝
C.青铜文明鼎盛的商朝D.分封宗法体制确立后的西周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耕作”“栽培”即农耕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源头是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A项正确;夏朝并非中华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B项;商朝时期原始农业已有了很大发展,排除C 项;分封宗法体制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文明,并非中国农业文明的源头,排除D项。

故选A项。

2.(2022·河北·邢台市南和区第一中学高二阶段练习)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又、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

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先民生活主要依赖渔猎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
【答案】B
【详解】
依据材料“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渔猎采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体现原始农业处于初级阶段,B项正确;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排除A项;“广泛”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母系氏族公社走向衰落,排除D项。

故选B项。

1.(2022·辽宁沈阳·一模)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项正确;其余三项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2022·山东省济北中学模拟预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

……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

”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私有制出现,一些人脱离生产转而从事管理性工作,进而文字得以产生,这体现了农业为人类迈向文明创造了前提条件,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真诚的崇拜,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农业的发展促使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排除D项。

故选B项。

3.(2020·山东烟台·模拟预测)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
【答案】A
【详解】
材料“戮力耕桑,灌园治产”、“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耕于前”、“立春东耕,为士牛象人,男女各二人”都体现了男耕女织的家庭农业生产模式,A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家庭农业生产模式,无法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家庭农业生产模式生产模式,不是精耕细作,排除C项;男耕女织生产形式之前就已确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4.(2022·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模拟预测)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D项正确;AB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D项。

5.(2022·北京西城·二模)下图为清中期至民国初年辣椒在西南地区的引种示意图。

中医认为辛辣食材具有祛湿散寒的功效,辣椒成为川菜的主要调料。

清末,四川出现了一批干制辣椒特产地,行销“近省各县”。

下列说法准确的有()
①辣椒通过移民这一途径传入西南地区②辣椒的引种丰富了当地的物种种类
③辣椒的推广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④辣椒市场的扩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外来的辣椒引种西南地区丰富了当地的物种种类,②正确,根据“辣椒成为川菜的主要调料”
③得出辣椒的推广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根据“清末,四川出现了一批干制辣椒特产地”得出④辣椒市场的扩大促进食品加工业发展,②③④,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辣椒可以通过商贸由“西南丝绸之路”传入云南,不仅仅是移民这一途径,①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①,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2020·全国·高考真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
【详解】
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
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2.(2017·浙江·高考真题)哥伦布发现美洲以来,许多诞生于动荡之中的宝藏就在新大陆和传统的欧亚大陆之间穿梭。

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

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A.甘薯、玉米B.小麦、甘薯C.玉米、水稻D.烟草、可可
【答案】A
【详解】
甘薯和玉米是印第安人培植的,产量比较高,能够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促进人口快速增长,A正确;两河流域是最早培植小麦的地区,排除B;水稻最早是由中国人培植的,排除C;烟草和可可不能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及促进人口快速增长,排除D。

3.(2019·海南·高考真题)“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2015·全国·高考真题)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介绍了茶叶在英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注意两个时间点:“17世纪60年代”和“18世纪末”,这个时间变化内英国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工业产品急需市场;此外工业生产还需要大量的生产原料,这就促进了英国的对外贸易。

茶叶属于中国的作物,能够在英国普通民众中流传,说明它的价格已经下降,这也是世界市场的作用,东西方交流增多,才会产生这种现象。

因此本题选择D 选项。

A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来,B选项反映不出材料中反映的“变化”;C选项违背了历史事实,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5.(2013·海南·高考真题)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答案】A
【详解】
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

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

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

D项与题意无关。

6.(2014·上海·高考真题)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能直接证明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的遗留下的碳化的植物种子和农具,B项不选;传说不能直接作为史料,但可以作为研究民俗史、文学史等研究的重要史料,C项排除;炎帝的传说证明不了炎帝的真实存在,但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D排除,选A。

7.(2016·江苏·高考真题)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A项的表述与图表中19世纪的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的现象不符,故排除;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第二产业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史实,故B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相当多的劳动力因机器的采用被迫脱离工业生产,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的史实,故C项的表述错误;图表中的19世纪的英国,第一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因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史实。

故D项的表述正确。

8.(2013·江苏·高考真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答案】B
【详解】
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

A项的表
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

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9.(2018·北京·高考真题)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答案】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南宋时期南迁的北方人民推动了南方小麦的种植,而北方人民喜吃面食,故①正确。

结合所学,《农政全书》为明朝徐光启所著的农学著作,与题干中时间“南宋”不符,排除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故③正确。

曲辕犁早在隋唐时期就在江南地区出现,排除④。

故选B。

10.(2017·海南·高考真题)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详解】
材料信息“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说明农业和市场联系加强,这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D正确;“传统粮食生产比重降低”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A错误;明清时期,人口大大增长,粮食需求应该加大,故B错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会带来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