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爱莲说同步练习语文版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爱莲说
一、字音字形
甚蕃.(fán)淤.泥(yū)濯.清涟.(zhuó lián)
不染.(rǎn)亵.玩(xiè)隐逸.(yì)噫.(yī)
二、重要词语
1.重点词理解
(1)可爱者甚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3)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4)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
(5)花之富贵者.也:……的人或物
(6)花之君子
..者也:指人格高尚的人
(7)陶后鲜.有闻:少
(8)同予.者何人:我
2.一词多义辨析
3.词类活用解释
(1)不蔓不枝
活用词语:蔓解释: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活用词语:枝解释: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2)香远益清
活用词语:远解释: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古今异义区分
(1)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今义:种植
(2)宜.乎众矣
古义:当然今义:合适,应当
5.文言句式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动词“出”和“濯”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
三、作家作品
本文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

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

1.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点拨: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有所不同。

2.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呢?
点拨: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的内容放在前面写,最后用反面的内容来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这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3.核心图解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甚蕃.(pān)亵.玩(xiè)
B.出淤.泥(yū)鲜.有闻(xiān)
C.濯.清涟(zuó)噫.(yī)
D.清涟.(lián)不蔓.不枝(m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
(2)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
(3)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
(4)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莲说》的作者是唐代哲学家周敦颐。

B.“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用来抒发感情。

C.《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咏志的讽世散文。

D.《爱莲说》这篇短文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李唐来(从)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B.香远益.清(更加)不蔓.不枝(长枝蔓)
C.予独.爱莲(独自)花之隐逸
..者也(隐居)
D.予.谓菊(我)宜.乎众矣(当然)
7.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9.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10.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借“莲”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水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3.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表达交流】
14.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你爱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体验中考】
15.(2011·四川乐山中考)在一次“我爱班集体”的班会活动课上,有不少同学迟到。

班主任老师说:“迟到了的同学站起来!”有六七位同学站了起来。

班主任老师又说:“迟到过的同学也站起来!”这时,又有十来个同学站了起来。

班主任说:“好了,请坐下。

我再请迟到着的同学站起来!”结果,教室里没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反而响起一阵笑声。

同样的一句话,好像只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字,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请你探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参考答案:
1. 解析:A项中“蕃”应读“fán”。

B项中“鲜”应读“xiǎn”。

C项中“濯”应读“zhuó”。

答案:D
2. 答案:(1)多(2)少(3)竖立(4)洗涤
3. 解析:D项,第一个“之”解释为“的”,第二个“之”没有实在意义。

答案:D
4.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莲,花之君子者也。

5. 解析: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答案:A
6. 解析:C项中的“独”在句中应解释为“仅,只”。

答案:C
7. 参考答案:(1)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随意玩弄呢。

(2)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
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 解析:结合文中表明作者爱莲的原因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来理解作答。

参考答案:应是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阿,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9. 参考答案:用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衬托作者的“爱莲”,表现作者高洁的品质。

10. 参考答案:陋室(或陋室不陋)安贫乐道的情趣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的品质的赞美和追求(意思相近即可)
11. 答案:(1)季节(2)想要(3)停止(4)通“返”,返回
12. 参考答案:(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13. 参考答案: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

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

14.答案示例:(1)兰花。

兰花无论在何处都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淳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2)梅花。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3)桂花。

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亦可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15.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探究题。

阅读分析材料,注意抓住三个不同的助词
“着”“了”“过”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在班主任老师的语言中,三个句子分别使用了三个不同的助词
“着”“了”“过”。

它们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迟到着”指的是迟到的动作还在进行(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迟到的同学还没有走进教室),“迟到了”指的是迟到的动作刚刚结束,“迟到过”指的是迟到的动作过去已经完成了。

看起来这三个字“无关紧要”,但用上了以后,表达的意思就分别有动作“进行着”、“完成了”和“早已进行过”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