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

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

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2.文段中“魏文述《典》”中的“魏文”指_____(人名)《典》指的《______》。

3.在刘勰看来,当时论文的著作存在哪些不足?请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案】
1.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

2.曹丕《典论》
3.(1)内容上专而不博;(2)讨论问题未能追根溯源。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这是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部分的意思,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结合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表对话的词语“曰”“云”、对称的句式、顶针的修辞等进行断句,断句的时候要秉持先易后难的原则。

“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不述先哲之诰/无益后生之虑”,这段话是说“也泛论过文章的意义,有时或许有较好的意见提出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

由于他们未能很好地继承过去圣贤的教导,因此对后代的人也不能给予多少帮助”,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文意”“根”“源”“先哲之诰”“后生之虑”,然后借助语法关系以及堆成的句式进行断句,如“议”是动词,宾语是“文意”,故应在“文意”后断开,“振叶以寻根”与“观澜而索源”结构一致,且这两句都统领在“并未能”后,故应在“寻根”与“观澜”之间断开,“不述先哲之诰”与“无益后生之虑”结构一致,故中间应断开,考生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断句。

同时还要注意“5处”的限制。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段中“魏文述《典》”中的“魏文”指的是谁,《典》指的是什么著作。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典》即《典论》,其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而《典论》的作者是魏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刘勰看来,当时论文的著作存在哪些不足?请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到信息源,然后理解其意思,最后进行概括。

如“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意思是“大都只接触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很少能从大处著眼”,如“或臧否当时之才,或铨品前修之文,或泛举雅俗之旨,或撮题篇章之意……”,意思是“他们有的赞美或指责当代的作家,有的评论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对某些作品的内容作了简括的叙述”,由这两处内容可以得知当时的论文著作内容上专而不博;如“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意思是“也泛论过文章的意义,有时或许有较好的意见提出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这说明这些著作讨论问题未能追根溯源。

参考译文:
细读近来讨论文章的著作,那是很不少的: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应场的《文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等,大都只接触到文章的某些方面,而很少能从大处著眼。

他们有的赞美或指责当代的作家,有的评论前人的作品,有的泛泛指出文章意旨的雅正和庸俗,有的对某些作品的内容作了简括的叙述。

曹丕的《论文》比较细密,但不完备;曹植的《与杨德祖书》颇见辩才,不过不一定恰当;应玚的《文论》是华丽的,可是比较空疏简略;陆机的《文赋》讲的虽巧妙,却又嫌它琐碎杂乱;《文章流别论》的内容是精湛的,可惜用处不大;《翰林论》比较浅薄,不得要领。

此外像桓谭、刘桢、应贞、陆云等人,也泛论过文章的意义,有时或许有较好的意见提出来。

但他们都没有能从树木的枝叶寻找到根本,从水的波澜追溯到发源的地方。

由于他们未能很好地继承过去圣贤的教导,因此对后代的人也不能给予多少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