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县中学2019届高二上学期第十八周半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作“"(字的左边是监狱,下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下边都是一种武器)。
这反映了周代
A。
受封诸侯的权利
B. 分封的对象
C。
受封诸侯的义务
D. 分封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封建”指的是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根据“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材料与CD 无关。
2。
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
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礼乐制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势力强大,西周晚期出现了“僭越频发的可能”,故A正确;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C;礼乐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选A.
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分封制度的瓦解即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分封制度瓦解促进相互朝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表格反映的是分封制度瓦解而非井田制瓦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侯国相互朝见和远交近攻无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诸侯国相互朝见”意味着周王室衰徽,礼崩乐坏。
4。
“三代”姓氏分而为二。
“姓”源于母系氏族,多带“女”旁。
“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
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
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
这一变化反映
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
民族大融合促进姓氏的发展
D。
国家的统一使姓氏走向规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男子反而不称‘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氏”由贵族的分封的标志变为女子娘家姓说明贵族的分封制的瓦解,故A选项正确;“三代"就是男权社会,故B选项错误;姓氏的变化没有反映民族大融合,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姓
氏走向规范,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分封制与姓氏的关系,再据材料:秦汉以来,原来的“氏”大多转化为“姓",结合秦汉时期的特征可以推断出传统的分封制的瓦解的答案.
5。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欲废太子郑而立王子带。
管仲对齐桓公说:“今应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太子,请太子出会诸侯.太子郑一出,他与诸侯之间的君臣关系已定,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齐桓公从之.
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齐桓公恪守宗法分封制B。
诸侯僭越天子之礼
C。
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D. 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王虽欲废立,也难行其事“”惠王不乐,但因齐国强大,只得许诺“,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表述都不准确。
点睛: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A. 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 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
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 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国冠服制度……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的史实,D项正确.题干强调先秦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变化,与服饰多元成为主流无关,排除A。
B项说法错误,排除。
题干强调先秦时期衣冠服饰制度变化,与思想领域百家争鸣无关,排除C。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7。
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
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
中国人的祖先崇拜
A. 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 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
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
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
根据“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可知祖先崇拜是中国宗教独有的内容,而非中国宗教产生的原因,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先崇拜不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故排除C;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的是宗法制而非祖先崇拜,故排除D;根据“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可知祖先崇拜有利于强化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8。
中国商周时期便有男子休妻“七出”之说,后又增加“三不去”对随意休妻进行限制,即“妻子无娘家可归、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
这些规定
A。
保护了女性基本权益
B。
维护了宗法伦理秩序
C. 稳定了家庭婚姻关系
D。
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七出"、“三不去",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对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反映了男子不可以随意休妻,体现了家庭利益为核心(强调父权族权)、男尊女卑、以礼入法(体现儒家伦理)的特点,是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体现,B项
正确;A、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C项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这种差异
A. 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
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
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答案】B
【解析】
雅典在新征服地区掠夺财富,但不授予当地人公民权,会导致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从而削弱了雅典社会统治的基础。
故答案为B项。
罗马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并不能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只能缓和矛盾,排除A项;雅典没有扩大公民权而向其他地区征收财物,容易激起被征收地区人民的不满,不利于雅典统治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拥有公民权的范围不断扩大,而不是公民权利的扩大,排除D项.
10。
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
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
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
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
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
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权力或权威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制度的个人,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故B项正确。
“陶片放逐法”针对的是威胁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个人,并不是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A项错误;公民都有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与“陶片放逐法"无关,D项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B。
【点睛】“陶片放逐法”是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
这样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11。
西方学者安德鲁斯指出:“对于雅典来说,公元前6世纪初,它面临着这样一个选择:是减少公民的人数而把他们降为奴隶,还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奴隶?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
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古希腊民主政治存在着严重弊端
B。
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社会问题
C。
希波战争促进了奴隶贸易的繁荣
D。
公民的主体意识和地位逐步增强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唯有通过巨大的技术革新如近代工业革命,才可能有效地扭转这样的奴隶制局面”可以看出他认为技术革新利于解决雅典奴隶减少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在与“希波战争”无关;D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
点睛: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材料题及的是奴隶减少的问题,所以与政治弊端没有关系,也与公民意识没有关系,故排除A、D选项.此外,希波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五世纪,与材料给出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差距甚远,所以排除C选项.
12.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
雅典的这一改革
A。
是智者学派推动的结果B。
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C。
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D。
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相配套【答案】D
【解析】
题干与智者学派无关,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中“开始冲击”应该是在梭伦改革,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应该是在克斯斯提尼改革之前,而此改革的最大贡献是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根据题意推测应是在克斯斯提尼改革之后,故C项错误;题目中的举措有利于打击贵族政治,巩固民主政治,故D项正确。
13.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
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子其建造卫城之权。
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前的大神,吸引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
据此可以说明
①帕特农掉庙是稚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中主要供奉的是雅典娜女神,故帕特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故①正确;公民大会的支持
并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说明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故②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雅典卫城的重建,不足以说明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故③错误;材料“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说明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B选项正确。
ACD选项都排除。
故选B。
14.下面是古代雅典公民告发将军的案件统计表(部分),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
直接民主确保了司法公正
C。
公民有依法审判的权利
D。
公民有较大监督和问责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表格可知雅典将军因为公民的告发,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的处罚,体现民众法庭具有审判权,
公民大会具有监督和问责权,排除C,故D项正确;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直接民主易造成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B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15。
古代雅典设有很多警奴,每当公民大会的日于,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
据此可知
A. 公民大会参与者众多B。
公民的权力受到限制
C. 公民消极对抗执政者
D. 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警奴就用浸过湿漆的鞭子将公民赶往公民大会会场”表明雅典民主带有强制性,故D正确;A项错误,参加公民大会的是公民;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6.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然后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侧隐之心。
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这反映出
A。
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法庭判决主要依据的是情感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官判案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被告进行
申诉,然后陪审法官进行判决,这体现不出审判具有形式主义特征,故A错误;“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
”并不说明法庭判决仅凭情感,故B错误;“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体现不出民主原则,却体现并说明法官审案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故C错误,D 正确。
17。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指出:“依据这部宪法,合众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联盟,而且还是一个联邦,生活在联邦里的个人,出于某些目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而出于其他目的,又是各州里的公民."材料体现美国宪法的重要原则是()
A. 人民主权B。
分权制衡C。
天赋人权 D. 自由平等【答案】A
【解析】
材料“依据这部宪法,合众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联盟,而且还是一个联邦,生活在联邦里的个人,出于某些目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而出于其他目的,又是各州里的公民”可知构成联邦宪法的首先是人而不是州,所以其体现的是人民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与分权制衡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与天赋人权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自由平等无关,故D项错误。
18.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
”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是
A. 共和主义
B。
集权体制
C。
宪政主义
D. 联邦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与材料中“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不符,故A项错误;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不是集权体制,故B项错误;宪政主义与材料中“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不符,偏离了材料中心,故C项错误;联邦主义制度是指政治上介于中央集权和松散的邦联之间的一种制度,
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与材料中“合众国法律……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相符,故D项正确。
19.有学者说,在美国都铎式的政治制度(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黄金时期)和大众参与融于一个政治制度之中;而在欧洲,权威的合理化和机构的分离却明显的先于政治参与的扩大。
该学者的言论表明了
A。
美国民主程度远高于欧洲国家
B。
欧洲国家政体更能体现民权
C. 欧洲国家的代议制度更加健全
D。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矛盾之处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意思,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带有旧的封建时期传统特色,而欧洲政治制度的现代化程度却高于美国.因此材料的意思是从制度的现代化程度上阐明,不是比较哪个制度更民主,或更完善,故ABC 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根据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是世界上先进的政治制度,但内部带有许多旧英国都铎封建王朝时期的传统,许多机构在“权威合理性和机构分离上”现代化的程度不如欧洲,所以反映了美国民主制度存在矛盾之处,故D项正确。
20。
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
这表明美国
A。
国会的立法权扩大
B。
联邦政府禁止自由竞争
C。
贸易冲突危及国家安全
D。
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体现的是国会行使立法权,没有体现立法权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客货运输费用的规定,不能体现禁止自由竞争,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不正当的货运价格进行禁止,体现国家对于贸易运输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故D项正确。
故选D.
21.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梭伦改革的解负令的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摆脱了被奴役的地位,使贵族的权力受到制约,但并不是彻底剥夺了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故错误;日本实行“锁国”政策使得日本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是在美国佩里扣关后,故B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是在19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2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
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
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答案】C
【解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故A错误;B选
项不符合材料“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排除B;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分权制衡民主机制,有利于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故C正确;D项不符合史实。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以及宪法制定的背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政治体制,宪法是以共和派一票的微弱优势获取通过的。
23。
“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
”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 保持两党制原则
D。
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
从材料信息看,所有的统治者都“坏”“堕落"“愚昧",说明权力对统治者的腐蚀。
联系所学知识,为了防止这些现象,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联邦中央权力分配实行“三权分立”,确立分权制衡原则,以权力限制权力,把“权力关在笼子里",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深刻认识.不同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主要取决于本国国情,诸如历史传统、各方力量对比以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革命或者改革)等。
即便是选择同一种政体的国家,其具体政治体制也有较大差异性.但就本质来看,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同政体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有利于推动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4.“美国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
这一被称为司法审查的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否决联邦或州的法律,如果这些法律在最高法院看来是与宪法相冲突的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最高法院是美国国家权力中心
B。
联邦和各州并无独立的立法权
C。
最高法院统揽国家各级司法权
D。
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最高法院不是权力中心,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联邦和各州拥有独立的立法权,而材料中的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各级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故C项排除;最高法院拥有司法审查权体现了立法和司法的制衡,故D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