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配套文档】现代文 第二章 考点提升练一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提升练(一)论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柏拉图美学观的特点
[法]于斯曼
想在柏拉图体系中寻找一种诸体皆备的美学体系是徒劳的。
在艺术理论方面,只有基础,甚至是胚胎而已。
艺术家心理学或观众心理学让位于各种伟大艺术的道德作用的不同见解。
诗歌似乎在柏拉图的思想中有着荣耀的地位:但技巧必须与高雅的启发形式相协调.在这方面,哲学是诗歌最高、最肥沃和最丰富的源泉。
可是,器乐、声乐或舞蹈音乐在理想国中起一种重要作用:是城邦的“保护链"或“要塞”。
从淳化风俗而言,音乐无须过分讲究或复杂化。
他的命令是绝对的淳朴,节奏要极度净化。
因此,音乐与政治或道德相比完全处于从属地位。
混合吕底亚调式或由来已久的吕底亚调式被《法律篇》的作者抛弃了。
因为它们哀怨而使人消沉.爱奥尼亚式或纯吕底亚调式过于肉感,脂粉气太浓。
唯有尚武和颂扬的多利安调式和闲适甚至使人镇静的弗里吉亚调式受到保护,这已是当时艺术统治的预兆.
一切与修辞学、诡辩术、装潢门面的东西、假象、幻想有关的东西,在柏拉图看来,是不配作艺术品的。
正因为如此,柏拉图把绘
画看做整个艺术中最危险的艺术。
必须在绘画中重新寻找我们祖宗的理式,尽量使祖上遗留的典型永垂不朽。
柏拉图作为宗教传统艺术顽强的赞助者,拒绝给现代主义的任何流派以公民权。
在人类与生俱来的“古今之争”中,柏拉图总是站在“古派”一边而反对“今派"的.所以,我们的作者再次全面论证说,在绘画技巧的程序中,形象貌似有意义,但是一旦人们更近些来看这些不同的色调,一切都消失了。
从远处看,平面上笼统表现出一座山岗、一座桥梁、一些树木、一些果实;近处看,只剩些什么也不像的不成形的色团。
绘画与谬误大师总是有些相似:近看模糊,远看受骗.
与之相反,戏剧、雕刻、建筑却是更多地分有了这一最高原则的艺术:美到处都是通过尺度与和谐来确定自己的,也就是说,通过一种人们不知如何称谓而只好叫做“美学”的满足来确定它。
这种纯喜悦的方式起因于一种“忖度”,它不是数学的衡量,而是对于一种与无私的精神探索相连成的冲动的全部敏感.
1.柏拉图的美学观包含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艺术作品不仅要有技巧,更要有启发作用、淳化风俗;要能体现祖宗的理式和典型;不能有模糊和欺骗,而要有尺度与和谐。
2.请简析全文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总述柏拉图体系中艺术理论只是胚胎;接着通过诗歌和音乐说明柏拉图对艺术的教化功能的强调,并特别用绘画作为反例说明柏拉图重古薄今的艺术观;最后通过对戏剧、雕刻、建筑的归纳点明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3.结合全文内容,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数学的衡量”是指对艺术技艺的追寻,“与无私的精神探索相连成的冲动的全部敏感”是指对艺术的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这句话说明柏拉图对美学的定义是重道德而轻艺术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报恩于万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恩”是债务,而且必须偿还。
但在日本,“报恩”被看做与“恩”全然不同的另一个范畴。
在我们的伦理学中,这两个范畴却混在一起,形成中性词汇,如obligation(义务、恩义)与duty(义务、任务)之类。
日本人对此感到奇怪,感到不可理解。
对日本人来讲,称之为“恩”,一经接受,则是永久常存的债务;“报恩”则是积极的,紧如张弦,刻不容缓的偿还,是用另一系列概念来表达的。
为报恩而积极献身之时就是行有美德之始.
美国人要想理解日本人的这种德行,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把这种德行与金钱交易作比较,并且要看到其幕后对不偿还的制裁。
犹如我们在财务交往中都要求履行合同,谁要是巧取豪夺,我们决不宽容。
你对银行有债务,就必须偿还,不能还不还随便.债务人不仅要还本,还必须付息.这些,与我们对爱国、爱家庭的看法是非常不同的。
对我们来讲,爱是一种感情,不受任何约束而自由给予,这才是最高尚的.爱国心意味着把我们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其他一切。
我们认为,一个人应该同情、援助贫困的双亲,不能殴打妻子,必须抚养子女.但是,这些既不能像金钱债务那样斤斤计较,也不能像做生意成功那样获得回报.但在日本,这些却被看做像美国人眼中那种金钱债务一样,其背后有强大的约束力,就像美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
利息一样。
这些观念时刻笼罩心头的阴影,和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
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久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他们把这种恩称之为“义务”,也就是他们所说的“难于报恩于万一”.义务分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
这两者都是强制性的,是任何人生而具有的。
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
人的一生中的偶然事件可能改变义务的某些细节,但义务则是自动加在一切人身上并超越一切偶然情况的.
七世纪以来,日本一再从中国引进伦理体系,“忠”、“孝”原来都是汉文。
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
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它的含义几乎包罗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
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对他。
“仁"是忠义的先决条件.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为他在施仁政.文武百官也是如此。
中国伦理学的这一前提,日本从未接受.伟大的日本学者朝河贯一在论及中世纪两国的这种差异时写道:“在日本,这些观点显然与天皇制不相容,所以,即使作为学术理论,也从未全盘接受过。
”事实上,“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中所具
有的崇高地位。
在日本,“行仁”或“行仁义”,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是必须具备的道德了.由于“仁"被彻底排斥在日本人伦理体系之外,致使“仁"形成具有“法律范围以外之事"的含意.比如提倡为慈善事业捐款、对犯人施以赦免等等。
但它显然是分外的事,不是必需如此。
4.文中画线句子对论述日美两国不同的“恩”与“报恩”观念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论证,将日本人对于报恩的心情和美国人对于金钱债务的心情作比较.更有力地证明了,对日本人来说“恩"是一种刻不容缓必须偿还的债务。
5.日本人的“恩"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久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也就是“义务",它可以改变某些细节,但在一切人的身上都具有必然性;另一
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
6.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指出中国道德体系中还有更高的要求“仁",然后分析日本没有接受这一理论的原因,最后阐明“仁”在日本被赋予的与中国所不同的新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