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整理】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名师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造白糖
凡闽、广南方经冬老蔗,用车同前法。

榨汁入缸,看水花为火色。

其花煎至细嫩,如煮羹沸,以手捻试,粘手则信来矣①。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然后以瓦溜②置
缸上。

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

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
中塞草,用黄泥水③淋下。

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节选自《天工开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释)①粘手则信来矣:如果粘手就说明火候到了。

②瓦溜:用糖膏重力分离糖蜜以取
得砂糖的陶制工具,类似过滤漏斗。

③黄泥水:取黄泥水上层溶液,起脱色、除蜜作用。

1.“量上一层厚五寸许”中“许”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
1.左右,上下。

2.这时候还是黄黑色,将(它)用桶来盛贮后,(不久)就会凝固形成黑色的的沙糖。

3.时间顺序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
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句子意思是:最上面的一层约有五寸多厚。

这里的“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意思一样,“左右,上下”。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
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
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
的翻译,此时:这时候。

尚:还是。

3.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

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文作者是按照白糖的压榨方法、制作过程的先后来说明的,先“榨汁入缸”,然后“以瓦
溜置缸上”“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可见使用的是时间顺序。

译文:
我国南方的福建和广东一带有过了冬的成熟老甘蔗,它的压榨方法与前面所讲过的方法一样。

将榨出的糖汁引入糖缸之中,熬糖时要通过注意观察蔗汁沸腾时的水花来控制火候。

当熬到水花呈细珠状,好像煮开了的羹糊似的时,就用手捻试一下,如果粘手就说明已经
熬到火候了。

这时的糖浆还是黄黑色,把它盛装在桶里,让它凝结成糖膏,然后把瓦溜
(请陶工专门烧制而成)放在糖缸上。

这种瓦溜上宽下尖,底下留有一个小孔,用草将小
孔塞住,把桶里的糖膏倒入瓦溜中。

等糖膏凝固以后就除去塞在小孔中的草,用黄泥水从
上淋浇下来,其中黑色的糖浆就会淋进缸里,留在瓦溜中的全都变成了白糖。

最上面的一
层约有五寸多厚,非常洁白,名叫“西洋糖”(西洋糖非常白,因此而得名),下面的一
层稍带黄褐色。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
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孝文帝立。

居顷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

”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

平曰:“有主者。

”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宰相者,上佐天
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孝文帝乃称善。

勃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
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
远矣。

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2.下列句子与例句“居顷之”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怅恨久之
C.亲戚畔之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下列句子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甚矣,汝之不惠!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战于长勺。

14.翻译下面句子。

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
15.简要分析陈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
12.B
13.B
14.如果每件事都有负责人,那么,您负责什么事呢?
15.勤奋好学,公正无私,胸有大志,精明能干。

【解析】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题目中的“居顷之”中的“之”是
用在表示时间的副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
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
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
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可结合文本中的“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等语句和与孝文帝之间的对话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

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

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
伯住在一起。

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

他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业,说:
“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

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孝文帝即位后,过了不久,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
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

”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
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

于是皇上又问左丞
相陈平。

陈平说:“有主管的人。

”皇上说:“主管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
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

”皇上说:“如果
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
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

”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

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
“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
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

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
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3、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
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
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
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
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
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

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4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
申父母之戒
4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
②意与日去____________
③乐人之乐 _____________
④数郡毕至_____________
4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7.“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48.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答案】
44.申/父母之戒
45.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为乐④全,都
46.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
希望子孙效仿他)。

4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
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
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

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
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
使学业成功。

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48.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又运用
“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

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
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
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

将学习龙伯高不
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
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
44.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
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
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申父母之戒”意思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句中“申”是动词,所以根据语法特点停顿为:申/父母之戒。

4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
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意与日去”翻译为“意志随岁月而流逝”,“去”意思是“离开”。

“乐人之乐”翻译为“把别
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乐”意思是“以……为快乐”。

“数郡毕至”翻译为“几
个郡县的人都来了”,“毕”意思是“都”。

46.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
惯进行语序调整。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句中“以”意思是“用”,该句属于倒装,语序应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据此翻译即可。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夫”属于句首发语词,没有意义,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吾常为寒心,是
以不愿子孙效也.”这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吾常为之寒心”,“是以”意思是“因此”,“效”意思是“效仿”。

据此翻译。

4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甲文中可知“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都提到了“宁静”的作用,宁静对于学习和修养身心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此理解作答。

48.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特点。

甲文采用的是对比论证,“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将“静”与“躁”进行对比,突出了“静”
的意义。

“遂或枯落”用到了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

乙文首先用到了举例论证,通
过列举马严和马敦的事例,并将二人与龙波高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做人要厚道谨慎,不
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据此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
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
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结交。

我在
前往交趾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
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
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

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
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

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


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
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

他的父亲
去世时,来了很多人。

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因为)学习龙伯高
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

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

一旦你们学习
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

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

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
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

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
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
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
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2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______
(2)先主器之______
(3)先主遂诣亮______
(4)孤不度德量力______
27.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
刘备?
【答案】
26.(1)亲身、亲自(2)器重、看重(3)往、到、拜访、访问(4)衡量、估计、推测、考虑
27.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8.(1)先帝没有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
屋拜访我。

(2)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29.①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
枉屈);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解析】
26.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
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躬”是“亲自”;“度”是古今异义词,“估计、推测”的意思。

2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
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的意思是: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
不可以委屈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此人可就见/
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
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句中的“以(因为)、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
(枉驾屈就)、顾(探望)”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犹(尚且,还)、谓(认为)、计(计策)、安(怎么)”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2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揣摩人物的心理。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出山,主要
原因是没有遇到明主。

之所以诸葛亮在刘备“三顾”“三往”后才相见,是因为诸葛亮被
刘备的真心诚意所感动,认为刘备是一个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有道明君,自己可以施展才
华实现自己人生抱负了。

这可从文章中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可以看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

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

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向我询问天下大事,
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

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
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

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
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
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
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
怎样的办法呢?”
5、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
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7.解释下列加点的司珸。

(1)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
(2)佁然不动(_____)
(3)俶尔远逝(______)
(4)以其境过清(_____)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一一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
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火
写日光鱼影,勾面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
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40.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冷清所致,还有更为深层
的原因。

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作者同时期在永州写给友人的信),探究其深层原因。

[链接材料]
仆⑴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⑵复不乐。

何者?譬如囚拘圆土⑶一遇和景⑷,伸展支体,亦以为适,然终不得出,岂复能久为舒畅哉?
(选自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有删节)
[注]⑴仆:对自己的谦称。

⑵已:过一会儿。

⑶譬如囚拘圆土:好像被因禁在圆形围墙之中。

⑷和景:温暖的日光。

【答案】
37.可:大约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清:凄清
38.(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2)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交错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39.D
40.(1)被贬谪的境遇,让柳宗元时时感到如同被囚禁在“圆土”中无法解脱;(2)面对小
石潭的美景,作者也只能有片刻的欢愉,最终还是会泛起“凄神寒骨”的伤感。

【解析】
37.考查对文言文词汇的的理解。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
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

可:大约。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以其境
过清: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清:凄清、冷清。

38.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
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
尽量达到完美。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
的源头。

重点词语:犬牙:像狗的牙齿。

39.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写作手法。

D. “斗折蛇行”,是采用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所以选D。

40.考查主题思想探究。

分析这道题需要结合柳宗元被贬的背景。

《小石潭记》作者描绘
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
达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链接材料] “警如囚居圆土”“然终不
得出”等句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统治者排挤埋没人才的不满和嘲讽,进一步
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孤凄。

【点睛】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
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
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
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
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
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